很多人喜歡問,為什麼傳武上不了擂台?關於這一題,有許多前輩高人已經提出解答,而老衲也不甘於人後,講一講自個兒的答案,是對是錯,任人評說吧!
說到傳統武術這東西,包羅萬象,今日只說徒手的武功,不涉其他,而傳武中徒手的功夫,老衲以為,可分為三種類別,一是「架法」,二是「功法」,三是「拳法」,其中架法是不能上擂台的,功法可上可不上,拳法呢,略經改造,是完全可以上擂台實驗的,以下分別說說這三項東西是個什麼東西。
先說「架法」,這一類的東西,是一些散著與毒手,是專門拿來打架的單式,好比八大肘法,或九招腿法,這種散手型單招,又或上驚下取,又或探馬藏花,又或是扣喉掃脛踹下陰,此類的應用型單招,而除以上之外,還有如鳳眼拳,劍指,刁手,掌底拍等等奇形傷敵的毒手怪著。
平心而論,這些單招與毒手,拆開講解起來時,都很精彩,若用在街頭打架,也非常實用,這些「架法」,設計的核心思維是取巧與偷襲,以弱勝強,拳打不知,是古代武行中人行走江湖的伎倆,要知道當時的生活環境,沒有健身房也沒有擂台拳賽,這些武行中人需要練的就是倆毒招,走鏢時遇上賊匪,一兩下解決問題,所謂「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沒法跟對手打上五回合六回合的,也更不可能與對手講究身高、體重、臂長等等差距,這一路「架法」的功夫,傳到現代,演變成了各種「自衛防身術」,軍警單位或一般人習之,若通過適當的演練熟悉,面對突發性的危險狀況,有一定的成效。
當然,這一路功夫,也十分強調徒手與隨手兵刃的搭配使用,如用軟布,如用小刀,如用短棍等等,怎麼順手怎麼來。
不過呢,拿這一套東西練習,是永遠無法上擂台打拳賽的,蓋因目的不同,訓練的方法也不同,「架法」的功夫,強調的是取巧與偷襲,強調的是「場景訓練」(如樓梯間,雪地上,船上山裏等等),因為「架法」面對的是一個不公平與不合理的衝突場景,對手可能比你高、比你壯、甚至比你更有打鬥的經驗,所以訓練的思路必須得往取巧與偷襲設計,與擂台拳賽,是迥異的兩種思維。
擂台拳賽上的選手,都是經過充分訓練的,一喊開始,選手們渾身神經都豎了起來,與私下隨機式的衝突狀況完全不同,在一個充分準備好的狀況下,若是拿以取巧與偷襲思維設計的「架法」,自然萬難得手,這不是「架法」本身設計的錯,而是使用的人的邏輯問題。
嚴格來說,這一套「架法」功夫,根本不適用於比武打擂,絕大多數傳武人,與現代搏擊較技失敗,都根源於拿單純的「架法」去比武,這好比讓魚去爬樹,自然落得一個啼笑皆非的下場。
當然,有些搏擊選手,在精通搏擊之後,又與傳武師傅學一點「架法」,偶爾應用在比賽之中,頗有畫龍點睛之效,但萬萬不可認為「架法」就可以上擂台了,這是倒果為因的謬論。
傳武的第二種東西,叫「功法」,這種訓練就比較有意思了,目的是強化身體的各種功能,練得少,可以養生健體,練得多,可以上場殺敵,此一類功夫中,最著名的好比有整體筋膜類的訓練「易筋經」,或局部功能類的「鐵砂掌」,又或者是各種發力練勁的訓練,好比「站樁蹲樁」,好比「發勁貫力」等等,都屬此類訓練,這種東西,可以當作如重訓一般,雖然不是說練好了就可以上擂比武,但若想上擂比武有好成績,非得訓練這些「功法」不可。
舉個例子,老衲一個學生易筋經的功夫頗深,雖然乾乾瘦瘦,可全身上下有一股奇怪的勁,用大小擒拿等都很難真正卡死他的關節,據他自個說,曾給朋友用十字固抓穩右手試驗,一般人會喊痛拍掌的位置,他卻一點感覺也沒。
再舉個例子,老衲另一個學生,原本就有十年傳統拳法的功夫,發力練得很好,只是失之過剛,來老衲這第一天,老衲就幫他調勁道,一調之下,他大為驚奇,說原本以為發力要很用力、出力才能達到的效果,怎麼現在可以輕鬆發出?他與老衲推手,雙臂一封一按,就把老衲震出騰騰騰四五步,老衲一笑,拉開距離,不與他搭手,然後說道:
「好,你現在身上已經有整體勁了,要不要用整體勁跟老衲試試怎麼打?」
就這一句話,把學生問得呆了,他一笑,從此乖乖跟老衲學踩鷄步。
舉這兩個例子,老衲是想說明,傳統拳法中的「功法」雖好,但若只是單獨訓練此,仍是無法比武打擂的,但是,這些功法訓練都是古人研究出來的寶,若是擂台選手研究一下這些,對比賽確實會很有幫助。
當然,也有一些上古「功法」,是現代頂級選手已經在研究與訓練的,好比老衲小時候練過的「坐冰」,坐冰是什麼呢?即是拿一個大木桶,裏頭倒滿碎冰,再加鹽水,然後整個人進入冰桶打坐,只露出下巴以上,以一刻鐘為基準坐滿。
(這功法很妙,不過若無有經驗的師長在旁協助,千萬不要胡亂嘗試。)
這坐冰功,在老衲小時候練時,完全不知曉這是幹啥用的,只覺得這堪稱是人體酷刑,一出冰桶,皮膚接觸到外頭空氣時,直有灼燒之感,非常有「冷酷異境」的魔幻寫實感,但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這謎一直到老衲最近看了UFC頂級選手,開始紛紛採用氮氣冷療訓練,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坐冰功也是有科學原理的,忍不住拍掌大笑,笑自個年幼的淺薄無知。
除了「架法」與「功法」之外,最後一路功夫,叫做「拳法」,什麼是拳法呢?不是門派名稱中有個「拳」字就叫做拳法,老衲以為,真正的拳法,是要有一套自個獨特的格鬥理論,與格鬥「節奏」的。
「節奏」?是的,真正的拳法必須得有自身的特殊格鬥節奏,好比拳擊有拳擊的節奏,泰拳有泰拳的節奏,柔道有柔道的節奏,柔術也有柔術的節奏。
沒有一特殊發揮自身格鬥理論的「節奏」,那就不能被稱之為一個拳法,老衲這輩子練武,最喜歡研究一個問題,為何很多傳武習練者,打起來都像拳擊散打呢?最近得出的結論是,他們沒有「拳法」,只有一些「架法」與「功法」的訓練,所以這打鬥中的「節奏」,只能從拳擊散打一類的搏擊項目中取經了。
當然,很多人不願意從拳擊散打找這格鬥中的節奏,所以希望從傳武本身當中尋找,而傳武當中最無爭論,最有自身獨特的格鬥節奏的,當屬中國跤,螳螂拳,與詠春拳。
傳武當中的中國跤發展十分完備,自成一套體系,而且各支有各支的節奏,這是得到世界武壇認可的,傲視群倫,殆無疑義,連最愛約架傳武的徐曉冬都不敢噴中國跤一字半句,這真是傳武當中的瑰寶,老衲的師父當年也曾認真練過摔跤,常常與老衲說起中國跤法的厲害,不過老衲一點不通此道,只是見過皮毛而已。
詠春與螳螂,老衲已介紹過很多,就不再贅述,只是想表達一個「節奏」的概念,而詠春與螳螂恰好流傳甚廣,而節奏又明顯與拳擊散打泰拳等不同,所以拿這講給大夥聽,比較容易為人理解,不是老衲認為其他的拳法就沒有節奏的意思,這點一定要聲明,好比心意六合拳,它的格鬥節奏十分古怪,可是大多數人沒見過,所以不提也罷。
另外一點要聲明的是,拳法應該有一個像菜系的東西,好比中國菜五花八門,可數來數去不過八大菜系,拳法應該也有拳系的概念,很多拳法雖然不叫詠春或螳螂,但很明顯是詠春概念的,或螳螂概念的,所以舉詠春與螳螂做例子,是化繁為簡的提綱,不是單提此兩門的意思。
(拳系與菜系的比喻,是上回某個朋友留言提到的,深以為然,非常感謝。)
有了「節奏」的拳法,是不是就可以上擂台呢?老衲以為是可以的,只是需要克服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例如規則相應的問題,或者訓練量,戰術應用等等問題,至少比拿「架法」、「功法」去上擂台比武要接近得多,也適合得多。
順帶一提,這個「節奏」的說法在過去也有的,過去的拳師會說,那人出手就是螳螂拳的「味道」,這人出手就是詠春拳的「功底」,至於他?哎!他雖然是某正宗傳統拳派掌門,但一出手,完全是拳擊散打唄,完全看不出有什麼傳統功夫的感覺,這樣的評說裏頭,講的就是「節奏」,而不是具體的招式。
傳武中的拳法門派,很多只有「架法」,或只有「架法」與「功法」的,有純粹的「拳法」的流派少之又少,若習練者只學到架法與功法,那麼往自衛防身術去琢磨,才是正確的方向,若往擂台比武奔去,那肯定被揍得滿頭包,認清自個所站的方向,以誠實的態度面對,才能真正有所寸進。
老衲最近細讀某名門正派的拳法教材,門,是名門無疑,但實際的教程完全只是「架法」與「功法」,沒有自成一套理論的「拳法」體系,這樣子的東西,適合自衛防身,但若學者要朝跟現代搏擊較量的目標前進,那是請鬼拿藥單,穩死。
另外一說,老衲原本最喜歡罵很多傳武人出手不像傳武,反倒像拳擊,何不如直接去練拳擊呢?看完此書之後,深自反省,人家其實也是苦無出路,要擂台式的比武,需要一個恆定性的格鬥節奏的,這個節奏,需要先學一套「拳法」來模擬「節奏」,若無此拳法節奏,則訓練實戰根本無從下手,而本門古傳的正宗教材,只有「架法」與「功法」,那要如何練實戰呢?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所以先學一個有「節奏」,體系完整的「拳法」,再把原來古傳的「架法」與「功法」加進去發揮,變成了這些沒有完整體系拳法的古門派,進入現代搏擊世界的唯一選擇,老衲現在想想,這恐怕也是極為正確的一種進化與轉變吧!
當然,學會一個基本的格鬥節奏之後,多打多練多玩,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節奏,這是高階段的拳手的事了,這一點,「各位看官們程度都很高,就不用老衲囉唆了吧」,哈哈哈哈!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