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拳合一之外,老衲個人以為,其實孫氏在近代拳史中最大的貢獻,乃是提出「武藝與道藝本為一體」,在此之前,有許多前人的論述,基本上還是將武藝與道藝分為兩件事,到了孫祿堂手上,他明確地提出武藝與道藝一體,不應強分為二。
說到這,很多人開始疑惑了,究竟甚麼叫做「武藝與道藝本為一體」呢?孫氏的書中有多處提到,不過原文是文言文,意思不易理解,很多現代人古文功底不夠,本身功夫也沒練到此處,所以開始胡編瞎造,甚至憑此為依據吹牛招生。
說到這,很多人開始疑惑了,究竟甚麼叫做「武藝與道藝本為一體」呢?孫氏的書中有多處提到,不過原文是文言文,意思不易理解,很多現代人古文功底不夠,本身功夫也沒練到此處,所以開始胡編瞎造,甚至憑此為依據吹牛招生。
再往下深講時,老衲先拐過彎來,說說另一件小事,日前老衲因為一點自個的私事,要請武行中的前輩石老師吃飯,豈知石師見到老衲,飯也不吃,拉著老衲進了星巴克,一杯咖啡談了好幾個小時拳,交換彼此武學心得,不亦快哉,把請吃飯這俗事完全拋在腦後。
石師跟老衲談了些甚麼呢?其實石師翻來覆去就是講一句話,「武藝與道藝只隔一面紗」,此話與孫祿堂先生的拳論頗有相通之處,很有意思,只是現代人這麼練拳的很少了。
老衲練拳,向來不去思考武藝與道藝之別,胡亂瞎練一通便算,一聽石老師這句話,腦子裏一下便被難住了,想了幾天,又練了幾天,終於勉強能講出一個自個兒的體會,這個體會非關他人,只是老衲的一家之言。
所謂「武藝與道藝只隔一面紗」,這面紗究竟是甚麼呢?老衲以為,其實就是「氣血」,武藝是以氣血行功,鍛鍊筋骨皮,打熬筋骨,使槍弄拳,練的其實都是氣血,而道藝呢?道藝的初階也是以氣血行功,但是再往深練,便是血不動而氣自行,甚至是氣也不動,其他的一些東西在動了。
如果練通了這個道理(想是想不通的,只有練才能通),那便知道石師所謂「武藝與道藝只隔一面紗」講的是甚麼,也知道孫祿堂先生說的「武藝與道藝本為一體」是甚麼了,一點不玄虛,是不是?
再講一個比喻,這好比擒拿術的分筋錯骨,與接骨整復的醫療技術,其實也是一體兩面,只隔一面紗而已,一個往錯位的方向卸,一個往正位的方向合,本來就是同一個技術,是不是?
當然,也有人認為以上說的是謬論,擒拿就是擒拿,接骨就是接骨,不管名詞怎麼說,這還是兩門技術,以此類推,所以武藝是武藝,道藝是道藝,這兩門東西還是有各自的專門玩意,這樣講當然也是正論,老衲以為,沒毛病的,學問都是客觀存在,端看如何理解而已。
孫祿堂先生提出「武藝與道藝本為一體」,的確是他對武學的重大貢獻,不過老衲以為,這個貢獻在於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去重新詮釋拳藝,而非是「武藝與道藝合練才是高明的練法」,因為不管怎麼練,東西都是在那的,絕不會因為你主觀的理解而有偏差,老衲一直很喜歡徐皓峰老師的一句話——「無論是否知覺,每個人都在修行的道路上」。
忽然想到前幾日有朋友問,練功是否有分小孩兒適合的或是老人適合的?老衲以為,這是急功與緩功的差別,若不懂功中的氣血怎麼走,急功與緩功都容易練傷,若是懂了功中的氣血怎麼走向,急功與緩功,都不容易練傷的,這也能側面反應,許多人不懂得氣血的走向與規律,所以即使做同樣的功法訓練如石鎖石棒,有些人容易練傷,有些人不會,除了姿勢上的問題外,其實還有一層面是氣血上的。
當然啦,以上所說限於老衲功夫尚淺,談的都是一己知道的常識,最粗淺的功夫而已,很多高大上的神功,老衲是一點不通的,不但不通,也根本不想去通它,做人嘛,無求最大,無欲則剛,是不是?
又忽然再想到,肯定有人想問老衲道藝練得如何了?其實老衲完全不會,每次被問到都說是「四不」「二沒有」,「四不」是不講不練不教不看,「二沒有」是一沒有氣感二沒有神通,老衲練功只求兩件事,一要可以流汗排毒,二要能夠刺激肌肉緊實有彈性,希望九十二歲時看起來像二十二歲,與天山童姥前輩看齊,哈哈哈哈!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