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6

老衲淺談孫祿堂,中篇

上回說到,孫祿堂當年開辦的蒲陽拳社,為中國第一間民間私辦的武術學校,在老家蒲陽拳社成功之後,孫氏繼續往京津辦學,並也至北方數軍閥處執教,其後受聘於中央國術館、江蘇國術館等,孫氏一生徒弟眾多,且均為一時之選,可知孫氏教學法之成功,很多武術家只是自個會打,但教不出人才,孫氏不但自個兒能練,並且也善於教授,孫氏著名的徒弟中有齊公博(一個三體式站三年,人稱活電瓶,可知其內勁之迅猛)、朱國福(中國傳武融合拳擊與形意拳第一人)、朱國祿(國福之弟,杭州大賽第二名)、李玉琳(郝恩光徒,再受孫氏指點提升)、鄭懷賢(善飛叉,曾赴德國柏林於1936年奧運會表演)、曹晏海(原習通臂與劈掛,孫氏再教他腿法,曹為杭州大賽第四名)、陳微明(前清舉人,亦是楊澄甫徒)、支燮堂等人,另有家傳子孫存周、女孫劍雲。

對了,上述1929年的杭州大賽中,徒手搏擊第七名即為中央國術館第一屆第一名畢業的韓慶堂先生,韓老後來跟著蔣政府來到台灣,是台灣老一輩武術家中,少數親身見證杭州大賽的耆老。

除了善於授徒之外,孫氏亦善於寫作,先後出版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等書,據說孫氏另有遺著《八卦槍學》一書,寫的是八卦門七星竿雙頭槍的東西,為人所竊,所以沒有出版,殊為可惜。

細心的看官肯定發現,欸,孫氏不是只有練形意、八卦兩門?怎麼寫出了《太極拳學》一書呢?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且聽老衲慢慢講來。

據說,孫祿堂形意、八卦兩門武藝技成之後,仍四處尋師,據說他與通臂門張策交好,欲與之換藝,融通臂、形意、八卦為一爐,為張策所婉拒,後孫氏又詢太極門楊澄甫先生,想融太極、形意、八卦為一門,又為楊澄甫婉拒,這願望直到孫氏五十多歲時,遇郝氏太極的郝為真先生方遂,孫氏得郝為真所傳太極拳後,融合原本的形意八卦兩門,正式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三拳合一」,即是可以將形意、八卦、太極合練,孫氏認為這三門拳法內在道理相通,故可以合為一門,基本上後來的孫氏一門都是這樣習練的,孫氏此論影響後世甚巨,所以到後來即使不是孫門傳人,也有許多形意、八卦兩門的傳人,將此三拳都學到身上合練。

從以上經歷可知,孫氏不但是一個好老師,更是一個好學生,不但以教武為職業,還能為了自個的武學理想,在五十多歲時(約1912年)仍折節下拜,再多學一門拳藝,以完成本門體系,這在武行中真是個不容易的事兒。

忽然想到,據說孫氏原本是希望融合通臂、形意、八卦為一門,其實這個想法在當時不是孤論,在同一時期的螳螂拳大家姜化龍也有此舉,並找了八卦門王宗慶,通臂、形意門陳德善,三人共同研究出一種新的拳法,名曰「八步螳螂拳」,姜氏後來將此拳傳給馮環義,馮氏再傳給衛笑堂老師(以上約在1912年至1917年事),此拳隨衛老師輾轉來到台灣,後又傳遍世界各地,現在基本上全世界可見到之八步螳螂,都是由衛老師的傳人們從台灣傳出的,可知緣份之奇妙。

衛笑堂老師傳出來的八步螳螂拳,舒展大方,勁力雄渾,以步帶摔,的確融合了形意、八卦、通臂諸技的特點,與原始的七星、梅花螳螂不似,也與林世春傳出的六合螳螂有別,在拳史上是前人十分有意義的一次融合與嘗試。

老衲時常感嘆,台灣雖小,可是蘊含之中華文化力量頗深,十數年前遇到科幻專家葉李華,葉老師戲稱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好比艾西莫夫小說中的基地與帝國,也是一妙論。

#圖為衛笑堂老師演拳
#圖截自力與美雜誌第34期這真是一本好雜誌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