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0

山中隱士與神鬼戰士


老衲最近看一綜合格鬥的比賽黑哨事件,頗有所感,在說所感為何之前,先說此事,這黑哨事件大致上是這樣的:

比賽有紅白兩方,紅方善拳腳,從頭到尾進攻積極,勢大力猛,拳腳如炮,白方則精柔術,以身法閃躲,跑完整個八角籠,伺機想將戰鬥環境拉入地板而控制紅方,可惜幾回合打完,白方仍舊無法完整地將紅方拖入地板而降伏,只好來到計分判定的審判,結果計分一出來,紅方以些微之差落敗,賽後紅方支持者群情洶湧,認為裁判是黑哨。

最後主辦單位公布背後的計分規則,原來是因為此次賽事,加入了一項新的評分標準,即是「戰術控制」,故雖然紅方進攻猛烈,鬥志高昂,但在戰術控制上,白方明顯技高半籌,因此計分判定得勝。

(當然,這項新的評分標準,賽前選手是有拿到的,可是觀賽的支持者並不知曉,這是末節,略過不談。)

這一黑哨事件,引發老衲幾點感慨,與各位看官們分享。

以比武來說,真正的無規則是無法常規性訓練的,一練就傷,但有規則的訓練,則引發原本預想目的的其他變化,所以「無規則」,則無以平台訓練技術,而「有規則」,則有所框架限制發揮,而此框架,也會帶給原本的目的些微化學變化,造成本質上的改變,當然了,無規則有無規則的壞處,就是不知道技術如何驗證,久而久之怠惰鈍化,可有規則也有有規則的短處,就是必須得增加時間訓練一些如何應對此項規則的功夫,如控制體重(尤其職業選手減重之可怕,遠非一般人所想),如依照計分標準調整打法等等。

依此想來,其實武學一道,不應強分傳統或現代,只應該分「古典型」抑或是「競賽型」,古典型武學,以訓練邏輯及格鬥思維做分野,是為門派,而競賽型武學,以規則計分條件等做分野,是為比賽。

古典型武學可以是競賽型武學的養份,而競賽型武學,則可以是古典型武學的驗證,兩者如同陰陽二魚,互反而又互成,如一個整體混沌,不可分割。

說到底,古典型武學在根本上是山中隱士的思維,而競賽型武學,則是神鬼戰士的概念,甚麼是神鬼戰士?就是要打鬥給別人看,公開打鬥給別人看,而且越精彩越好,但山中隱士的思維不是這樣的,隱士之間的決勝負是,最好在極短的時間內,用極快的方式解決對手,而且從頭到尾最好不要給人看到,甚至連周邊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會武,那是上上大吉。

老衲以為,此兩者一個是生存技能,一個是公平競賽,身為新時代的武者,應該要巧妙地融合兩者,可以在古典型武術中汲取養分,也可以在競賽型格鬥中驗證所學,以最「真誠的方式表達你自己」,要知道,甚麼門派甚麼拳法甚麼武術,通通是狗屁,唯一重要的,是「你」作為武道的載體,要如何呈現,八荒六合獨此一份,專屬於你自己的武道。

20210127

武林鐵則—牛皮反相關律


年紀越大,越覺得傲慢的人其實都只是些見聞淺薄的人。

他們畢生看到最好的東西就那樣了,不由得他們不傲慢,井底之蛙都已經稱霸井底無敵手了,能不驕傲?能不輕慢?

不過有時想想,深不可測的人真是太少,一生遇上一個也是前世修來的福份,沒遇上的人是他們的損失,何必與這些人嘔氣?

有一則武林中的定律是牢不可破的,即是「牛皮反相關律」,這條定律的意思是,牛皮越大的,功夫越差。

老衲的觀察是這樣,自信滿滿的,通常在小圈圈裏無敵手,出了圈未必能行;自信爆棚的,通常在小圈圈裏也不能打,只是教學生時可以吹吹;還有一種人,自信比天高比地厚,這種人的功夫通常一亮相,只能是不忍卒睹,萬一他還拜的是名師,真讓人掬一把同情淚,人生最遠的距離是我站在妳面前妳卻不知道我愛妳,人生最悲哀的學習是拜了名師名師卻一點功夫也不教你還白白讓你跟了數十年。

看了幾部可算是新一代大師的影片,徒生感嘆,還是來看看舊時代的大師拳照比較舒心,新一代大師們不是僵就是散,舊時代的大師行拳活,韌,合,透,真正配得上是「大師」的稱號。

配圖是心意門盧嵩高老師的拳照,盧老約莫在1920年左右來到上海,初時給人做護院保鑣,後來名聲傳開,才開始收門徒教武藝,他老人家打破了心意六合拳「傳回不傳漢」的傳統,將心意六合傳給了漢族人的解興邦,這首例一開之後,漢族習武的人,才第一次見識到何謂河南馬學禮派的心意六合拳。

據說盧老在世的時候,凌厲的實戰功夫便在行內盛傳,軼事很多,而盧老過世後,他傳下來的心意六合拳,在十年文革時期,成了革命小將們武鬥時最優先的首選,一時上海灘人人都練起了「十大形」(當時上海人對心意六合的暱稱),當然這裏頭不能抹去解興邦老師的推廣之功,但以一個回族少數民族的武學體系,要能在上海灘百花齊放的各家拳種之中立足,而能造成這麼大的影響,這不是靠吹牛皮可以的,畢竟,以文革武鬥時的腥風血雨,沒人敢拿自個兒性命開玩笑。

經此十年之後,心意六合算是在武林中站穩了腳步,開始受到漢族的注意,可惜的是,這拳一樣逃不過「牛皮反相關」的鐵律,一有人要學,就有人為了招生開始吹牛,待一開始吹牛,功夫就反相關的降下去了,實在可惜了這好拳法。

哎,老衲奉勸大夥,真想練好功夫的,千萬別吹牛,一吹牛,不知怎地功夫便往下走,逃也逃不過,這「牛皮反相關律」,十有十中,勿謂老衲言之不預也!

20210125

傳武一定要一代不如一代乎?

 
先說老衲發生的一件糗事。

昨日老衲教拳,心血來潮,與學生們說,今天來練練「狸貓上樹」吧!這貍貓上樹是啥呢?其實很簡單,最基本的一種練法,就是兩人面對面站著,然後用胸撞胸,用腹撞腹,或者用胸腹整面互相猛力對撞,外行人可以理解成,這點像拳擊中拿藥球砸肚子的訓練,以免解釋之累。

結果呢,老衲一個學生,才跟老衲練了三年半載,跟俺一對撞,老衲立時五內翻騰,差點把早餐也給吐出來了,連忙驚問,你這哪來的硬功夫啊!

學生一笑,道:老師你兩年前就教過我這法兒,我一直在練!老衲恍然大悟,要知道老衲教拳一向是愛教不教,天性疏懶,想到啥講啥,教過什麼沒教過什麼,根本自個兒完全不記得,結果才發生如此糗事,與學生一對撞這狸貓上樹功夫,被學生撞的魂飛魄散。

不過事後,老衲還是重新看一下當年教學生的法門,並指點修正了一些細微處,要知道,這狸貓上樹的功夫是有技術含量的,並非外行人所想就這麼直接硬扛硬的撞出來的,當然那樣硬撞,也能練出抗擊打的功夫,但容易受傷,古傳武藝都是練養並重的,功到病成是大忌,能不能打架不說,至少得先把人身體練養好,這是古傳武藝的一項特點。

這讓老衲想到今日的題目,「傳武一定要一代不如一代乎?」,就拿老衲的這件糗事來說好了,老衲生性疏懶,一向不喜歡練狸貓上樹,俺這學生愛練,練得多了,跟老衲一撞,撞贏老衲了,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嘛?武學不過人體工學,很科學的,如果他撞不贏,那代表老衲教的法門有誤,是腥活兒,是騙人的,如若老衲教的法門正確,他練得多,俺練得少,兩人一撞,高下立判,怎麼會有什麼一代不如一代的奇怪現象呢?

老衲教學生,一向講求實效,常常說:「你別管俺功夫多高多低,俺的功夫只有俺師父有資格批判,你們其他人管得著?練武的人管好你的嘴!你要來這練,只要管好你自個兒有沒有進步就好,你有進步,那你就繼續來練,你沒有進步,那你就不要來俺這兒練了,至於怎麼樣才算進步,這也是你自己的功課,你愛用甚麼法子去檢測是你自個兒的事,也與俺無關,練武就這麼簡單,除此之外,都是假的。」

一個好的傳武師傅,應該相當於一個好教練,教練員唯一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關鍵績效指標),應該是選手的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都是白工,當然,教練不能設限選手的能力提升的檢測方式,這應該是選手自個兒的課題,他想要獲取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武學修養,或者什麼樣的格鬥能力,那是他自個兒的選擇,教練也是沒資格說話的。

老衲最近反省,自個兒不是武術圈的一份子,不應該信口雌黃胡亂批評武術圈的騙子大師們,只能拿自身的範例糗事出來講講,絕無影射之意,大夥兒別給俺落井下石了啊!

最後提一下,有好些朋友熱心,說要來拜訪老衲,要跟老衲學,老衲想了想,在這兒統一回覆:

第一,老衲孤僻慣了,向來不見外人,開這版只是為了傳遞正確武學觀念,科學的,與正常三觀的,而非想要廣告某某拳多好,或是廣告某某拳師多厲害,所以老衲版規有寫,任何人有貼廣告嫌疑的,老衲一律隱藏刪除,別家的技術亦然,你一貼技術,有人好奇去學習,那不是老衲的版間接打廣告了嗎?這種廣告文都沒付老衲廣告費用,老衲是絕對禁止的。

第二,既然老衲不許旁人廣告,又豈能幫自個兒廣告呢?這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沒風骨的事,老衲是萬萬不做的,再加上老衲並非武術圈人,不想搶任何一拳館的學生,因此老衲並不想靠此版廣招學生,還望眾位熱心者見諒。

第三講講老衲教拳的規矩,老衲教拳,只是寂寞孤獨,圖個熱鬧,沒別的意思,規矩只有三條,一老衲不搞拜師,但遵循古法,還是要有引進師的,也就是認識的人擔保,否則老衲也不知你人品個性是圓是扁,如何相信你,還把俺師父的古傳拳藝交付給你?

二是老衲學費奇高,而且憑老衲心情開價,絕無定價,而且老衲教拳極懶,常常學生來三五個月就蹲在旁邊踩鷄步,老衲正眼也不瞧,但你還是得學費照繳,遇國定假日或請假等等,遇缺不補,學費進了老衲口袋,是退不出來的,而且無一定教程,前頭說了,老衲教拳憑心意,想到什麼教什麼,沒想到,啥也不教就陪老衲聊聊天,也是常見的事。

(補充一下:老衲收費貴,但老衲一向也鼓勵所有傳武或搏擊的拳師提高收費啊!俺就是看不過眼教小提琴的收費奇高,難道練武含金量比小提琴差?人家教小提琴就是高大上,教練武,不管傳武現武,就應該是地攤貨,用超低收費跪著求人來學?俺不服氣,偏要對著幹,大不了不教得了,無求最大,無欲則剛。不過以上言論,只代表老衲個人立場啊,俺知道開拳館有開拳館的難處,大夥兒都辛苦了。)

第三是出了此門,別說你是跟老衲學的,你愛怎麼活出你自個兒,是你家的事,老衲從沒想過要振興文化復興傳統之類的大事,希望學生來練,都是為了專心研究與訓練,不是來搞幫派師承關係的,你功夫高不高,與老衲或與心意六合拳都無關,只與你自個兒有關,其他的話都是多講的,你自己多體悟多訓練,才是真的。

除了別說跟老衲學的之外,也別說跟老衲學了些什麼,老衲最恨半瓶水,得了點訣竅,應該是得了真訣好用功,不是得了真訣好吹牛,功夫練到身上,收發自如,別人一看你就叫好,說你身手不凡,這才是真的,嘴上說得天花亂墜,這個訣竅那個訣竅的,通通叫「說書」,身上表現出來那種殺機,那種神鬼莫測,那種見神殺神見佛殺佛的快重硬功夫,才是真正的功夫啊!

20210122

別老拿「秘傳」說事,行嗎?

 
傳武圈向來歪風甚多,很難一一數盡,是以老衲早早就立誓聲稱不再入圈,如今寫寫文章,也只是「詩言志」,抒發一下情感而已,並不是想與傳武圈的各位大師宗師們攀橋搭路,拉幫結派,稱兄道弟的意思。

老衲這個人做事,向來講派頭,講腔調,講風骨,最喜歡與第一流人交朋友,最難受與三四流人說三道四,偏偏這圈裏,值得認識的人,還真是不多,個個性格怪異,心胸狹隘,鼠目賊光,連正常人也不如,卻能在傳武圈裏稱得上是一號人物,一方之霸,老衲一看,哎呀,原來這圈裏的上流階層都是這副模樣,怎麼能不拔腿就跑。

這些人言行的奇形怪狀,足夠寫二十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也不為過,其中最讓人感到噁心的一種行為,是特愛拿「秘傳」說事。

什麼是「秘傳」呢?大概就是一部如《九陰真經》《九陽神功》又或者是《乾坤大挪移》之類的武功秘笈吧?凡人得之,練上三五年,立時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號令武林,莫敢不從!

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的秘傳呢?老衲以為,或許有,或許沒有。

還是拿拳學來參照舉例吧,就說這最普遍的拳訣,「沉肩墜肘」、「鬆腰落胯」好了,每個拳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解釋,老衲聽過無數拳師講這個,每個人一開口就是說,『外面的解釋是錯的,我告訴你,這沉肩應該是如此如此........』,哇操,都是「秘傳」啊!外邊人人都不知道的東西,你就都知道了。

除了最普通的生理要求之外,還有一種「秘傳」,就是更廣而推之了,就是:「我這東方不敗拳,多厲害多厲害,是拳種裏頭最高級的一種,其他的拳,根本不能看!」,又或是「我這獨孤求敗劍,老師當年只傳我一個人,哎,好東西外邊見不到了啊,我拔劍四顧...心茫然啊...」,林林總總,不說也明,言下之意,還不是就想自吹自個兒那點微末伎倆。

老衲是現代人,一向信服科學與力學,就說這「沉肩墜肘」好了,您別說甚麼秘傳,您把力學原理講清楚給學生知道不就得了?讓學生自個兒去比較,這樣「沉肩」,與那樣「沉肩」,力學作用在身體上,差別在哪?學生的身體也是身體,一種拐的一種順的,難道感覺不出來?要你在旁邊瞎說,指手畫腳,一定要按照您的「秘傳」練去?除此之外,腰該怎麼放,胯該怎麼擺,膝又該如何如何,不用辯論,您讓學生自個兒去體會人體工學與古譜拳訣之間的對應,不必天天像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憤青,只有您的胯才是胯,別人的胯都擺的不對,這裏頭其實應該有一個很簡單的統一標準才對,其實,說白了不就是人體工學那點事兒而已?

至於拳法拳派,老衲一向以為,天下沒有無敵的拳法,厲害的永遠是人,不是拳,各種拳法只是用不同的思維角度去認識「格鬥」這件事,再依此「思維」,下手設計拳法訓練,再演化出全盤體系化的訓練模式,當然某些人學了某些拳後,可能會突然格鬥能力大增,但最根子上的原因,並不是這個拳法多好多好,而是這個拳法一下帶給你突破了原本對於格鬥的認知與觀念,所以你的想像力一下上去了,修為境界高了,那是拳法輔助了人,而不是人靠著拳法上位,是「人練拳」,拳只是一種手段工具,而不是「拳練人」,讓人當拳法的奴隸,借拳法上位,無敵天下。

什麼拳什麼拳的又是什麼秘傳什麼秘傳的,你把它當寶,不好意思,老衲通通把它當草,你要尊重它,得學著從上往下看,如果由下往上看,是永遠看不清楚的。
話從頭來說,秘傳可以有,但不過只是人的「分別心」讓它有而已,有什麼值得說事的?拳法之秘,如同扎西拉姆的那首詩,「你懂,或者不懂我,我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秘傳啥的,懂的人就懂了,都只是最平實的道理而已,只有半瓶水或門外漢,才把它當成個事兒說嘴。

哎!從拳法也可以扯到扎西拉姆,老衲真有些佩服起自個兒的講拳境界了,忽然想到,很多人私訊問老衲形意拳的三體式怎麼站?老衲在這兒統一回復:

第一,心意六合拳沒有站三體式一說,這牽扯到整個拳法體系的訓練邏輯,就不展開講了,第二,有任何專業拳學問題,請去請教該門專業拳師,知識有價,你不付人家學費就想學功,於理不合,第三,老衲可以說的是,合人體工學的就對,不合的就不對,第四,任何拳法都該是一個體系,沒有萬能藥 panacea,妄想只學一個三體式就能打通整個形意拳,老衲以為是無稽之談,否則的話,那些五行拳十二形連環拳對練等等訓練,就都可以省去不練了,本身邏輯無法自洽,總歸一句,學拳沒有訣竅,平實修行,不好高騖遠,就已經是最快的捷徑了。

20210120

內家拳,到底應該如何傳授?

 
老衲之前寫八卦門祖師,董海川先生的故事時,福至心靈寫下,當年董師教武,只有九個字:「說原理,調勁道,帶打法」,今日想想,這九個字,還真是真傳一張紙的九個字。

要練功夫,其實最重原理,也就是該拳種的核心概念,在古代,這個叫做是「心法」,如果心法不通,身上再怎麼練,都不可能對,好比「硬打硬進」,不對的,老師的作用便是在適當時候,一句話「鬥智不鬥力」,把學生點通了,功德無量,但這「適當時候」有講究,拳法的原理都是活的,不是照本宣科硬背,半桶水不可以鸚鵡學舌,隨便的小沙彌,也不可以學俱胝和尚豎起一指禪。

老衲以前有個學生,來老衲這,也不太練習,就陪著老衲談天說地,半年過去,心意六合沒學幾把,功夫卻已自覺大進,演示給老衲看,看得老衲大吃一驚,連問他功夫怎麼練出來的?那學生笑道,雖然每次來只是陪衲師聊天,但衲師講的很多觀念,聞所未聞,自個回去想想,再重新練練,也就忽然明白了,當然,這人原本就有深厚基礎,不是初學者可以模仿的。

說完原理,其次就是要「調勁道」,拳擊有拳擊的勁道,摔跤有摔跤的勁道,每個拳種,其實使力的方式都有些微落差,而這一步,在「所謂的」內家拳中,更是重要,師父不幫你在身上調勁道,你一輩子在外形摸索,很多人用少林拳的勁練了一輩子的太極拳、八卦拳,就是這個道理。

調勁道,在過去被視為內家秘傳,老衲的師父曾反覆交代,教拳可以,但千萬不可以幫人調勁道,連這個要調勁道的觀念也不可以說,不過老衲以為,在此內家拳瀕臨絕種之際,好像說一說,也無傷大雅。

調勁道這個東西,好比聽廣播調波頻,如果師者自己不通此頻,那無論再如何掙扎,也無法將學者調到此頻道上去的,很多人不信邪,認為勁道不用調,多練就好,真是如此乎?老衲最近看拳擊少年天才 Ryan Garcia 的發力影片,嘆為觀止,真想問問那些燜頭練發勁的傳武大師,真的確定你這一拳打死人的發力,與這少年是在同一個頻道上?發力這玩意,真的只要多練多想(還不是多悟),再多學兩句口訣秘傳,就可以發出一拳打死人的勁道?

最後三個字叫「帶打法」,打法是帶出來的,而不是拆出來或說出來或教出來的,而打法跟該拳的勁道是息息相關的,甚麼勁道用在甚麼打法,作為師者,應該要把從學者一步一步「帶」出來。

如果真正理解這三個字,就會知道,很多人以為內家拳不能打是因為練多了套路,所以呢,只要把套路拆開就可以實戰了,這等觀念,其實還是在緣木求魚,刻舟求劍,當然這句話可能說得有些過份,當作老衲太過偏激,想矯枉過正吧!

說到教學,忽然想到,過去在某些傳統門派裏,很有一股奇怪的風氣,好像學生一定要打贏老師,才算出師,所以學生卯足全力跟老師試手,膝蓋打歪了眼角膜打裂了的都有,值得嗎?又不是公開拳賽爭取榮譽,有必要這麼跟老師打?

當然,有人可能認為,不真的放開手打,測試不到老師的底線,這哪學得到功夫?但老衲以為,師徒之間真的放開手打,固然是可以學到功夫,但你的天花板就在老師那裏了,打贏了甲師,再投乙師再打乙師,一個門派一個門派打過去最好,這是歪風,有一點東瀛邪道的味道。

(老衲曾看過一篇小說,某日本大文學家寫的,說一個徒弟求劍道之真,獲得師父的全部奧義傳授,並把獨生愛女也許配給他,在成婚的前一天晚上,這徒弟與師父試劍,結果,劍一出鞘,一照面便把師父砍死,然後認為自己『成了』,決絕下山,這個故事日本人驚嘆叫好,有一種櫻花與刀的淒美之感,老衲不得不承認自己不瞭解日本人的民族性,這麼變態的故事,也能看出美感來?)

話說回來,比較健康的方式應是如何呢?應該是這樣的,老師把該拳種的特性,練法,勁道,打法,都在從學者身上帶出來,形成該拳種的獨特格鬥反射,做到這一步,便可以放開學者去活他自己了,多打多練多玩,同樣練拳擊,有高手也有低手,沒必要一定要打贏老師才算出師,以廣闊的世界與千變萬化的格鬥環境來看,每個人的腦袋迴路與骨骼長短肌肉走向都不一樣,真的要打,每個人都會有他自己個人最適合的訓練方向,與戰鬥風格,沒有必要強求同一門拳種培訓出來的每個人,都要一模一樣,否則的話,不是人人都像那票韓國易容術出來的女明星了嗎?

20210116

瞎侃心意六合拳的歷史源流四

(圖截自台灣武林雜誌第5期這真是本好雜誌)
 
上回說到,山西戴氏心意與李老農傳出來的河北形意拳,這兩者之間的差別,老衲以為,戴氏心意作為融合多種拳術而成的一家拳法,內容是極其豐富的,而李老農個性較為單一,他以三體式為主統領整套訓練,再依次帶出五行拳作為底功,等此基礎打好之後,其他變化再去學練上手即可,以一御多,是李老農河北形意的拳術主軸。

而這三體式與五行拳是啥呢?老衲以為這便是李老農當年做趟子手、做鏢師時的體悟,老農拳藝其實不脫一根槍棒,槍棒是什麼?高大約兩米多,一人高度手向上伸的長短,這隻槍棒若平持指著對手鼻尖,那便是三體式了,而槍棒向下劈開兵器,這便是五行拳中的劈拳,這槍棒向內一擰一捅,往對手臉上扎去,那便是五行拳中的鑽拳,若是後手將槍棒直捅直扎,那是崩拳,若是槍棒後半截向上一格架,那便是砲拳,最後若用槍棒由內往外水平一格,那就是五行拳當中的最後一拳,橫拳。
說破了,這五行拳的結構相當簡單,但練出功夫可不簡單,要憑著簡單的動作震開敵手,那非得要在內勁上苦下功夫不成。

忽然想到,形意拳雖說是「以槍化拳」,不過老衲以為形意是以「槍棒」化拳,與八極拳說的以「大槍」化拳略有不同,何以這樣說?因為若是用槍棒化拳,力矩不長,用三體式這類不轉腰胯的動作儘可持住,但若是以大槍化拳,那大槍長度在三米至四米,以這麼長的力矩來說,人非得要橫開,胯轉到同一邊上,才持得住如此長的兵刃,當然這也是老衲的一家之言,說說笑而已。

又忽然想到,形意與八極均有橫掃的拳法,只是形意的橫拳由內向外,八極的橫打由外向內,其理一也,其實是類似的東西,學者當活練活用才好。

回頭說到李老農,李老農在當年有神拳之稱,而且拳術精湛不說,傳下的徒弟徒孫也十分給他爭面子,他一最出名的徒弟便是「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雲深先生,另一出名的徒孫則是李存義先生,李存義影響民國年代武術圈甚巨,是當時舉足輕重的拳術大家,據說生平從不推辭試手較技,提倡公開比武,未嘗一負,直到七十多歲時,才在回族武術家張鳳岩手下敗過一招,其時張氏正當壯年,而李存義已是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了,不過也由此可知,李存義的功夫與公開比武的精神,是如何之可貴。

附帶一提,當時風氣,武術家們是要隨時隨地真幹的,也沒有現今西方體育的平等量級精神,體格與年齡都不是推辭的理由,據說當時李存義被聘請到馬良的部隊教武,馬軍中大多為回族,群情鼓譟,便推派回族武術家張鳳岩先生與之公開比武,李存義較技後輸了一招,之後便離開馬良部隊,回鄉養老了,這張鳳岩何許人也,他便是名震天下的武狀元常東昇老師的授業恩師,中國四大跤術中保定摔跤的重要傳人,李存義在他手下輸一招,不論年紀,其實並不冤枉,這兩個人好比綠巨人浩克決鬥雷神索爾,都是絕頂人物,誰贏誰輸,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20210115

瞎侃心意六合拳的歷史源流三


上回說到,這戴氏心意拳在歷史上不傳外姓的習俗曾經被打破一次,究竟是何人打破的呢?那便是一個叫李老農的河北人。

說到這李老農,他成名之後很多人稱他做李「洛能」,又因為他繼承了師祖姬隆風「神拳」的名號,所以又有人稱他做「神拳李飛羽」云云,老衲以為這些實在都是後人崇拜的溢美之詞,根據李師早期的貼身徒弟,車二的墓碑碑文上明明白白記載的是李老農,老衲根據一些鄉野傳聞,也認為應是李老農,而非其他,權做一家之言吧。

說到這李老農,也是奇人,據說他早年務農為生,但心慕豪俠,喜舞槍弄棒,可不得其門而入,沒人肯正式收他為徒,只在門外練過一點粗淺技藝,他聽說山西戴氏拳厲害,便一人投到戴家所經營的鏢局做趟子手,其時戴龍邦主持鏢局時,雖然不傳戴氏心意,但偶爾也指點鏢局中的鏢頭、鏢師們一點防身絕技,而趟子手李老農也跟在旁邊學,他這時已經三十八歲了,可一點不落人後,雖然所知不多,但拼命習練,老農在戴家鏢局兩年,只練了一路劈拳與半趟連環,一次戴府老母辦壽,鏢局裏的練家子們都來獻藝,輪到李老農時,上場只打了一路劈拳與半趟連環,戴母頗為驚訝,說此子心思凝練,不躁不爭,是可教之材,特別囑咐戴龍邦收他為徒。
李老農與戴龍邦究竟學了些什麼,沒人知道,不過後來李老農傳出的拳術,在架構上的確與戴氏心意拳類似,都練五行拳與十形拳,只是李老農後來在十形拳上又增加了兩形,變成了十二形拳。

當然除了五行拳與十二形之外,戴氏拳的技藝尚有許多,如三拳三棍,如九步丹田功,如七小形拳,如四把拳小洪拳閘勢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散手的鍛鍊,如丟把雙把摟把等等數十種,但以李老農後來傳出來的東西看,老農的武藝比較接近他的個性,簡單專精,是以李老農的後人,大多專注於五行拳的鍛鍊上,其他的便作為衍生性的應用變化,整體拳法,還是以五行拳作為底功。

李老農的拳法與原來的戴氏拳最大的差異,老衲以為還是老農先生捨蹲猴不用,而獨創了三體式,當作是整體拳術的核心,當然也有人稱那是因為李老農未學到戴家的蹲猴所致,此論的人事問題,永遠沒個標準答案,還是先存而不論。

回到拳術,李老農將戴氏心意學到手之後,重新大大整理過一番,技成之後,老農先是在山西孟家做專職拳術教師,後來才返回河北老家授拳,因李老農並不識字,口音訛誤,所以河北一系的後人,以為此拳是形意拳,而與原來的心意拳不同。

細究李老農一輩子傳出的拳術,前期在山西孟家時所傳,似較有戴氏心意的影子,到後期返回河北時,所傳盡以三體式五行拳為主,與原來的戴氏心意便有相當差距了。

老衲小時候練武時,都聽說李老農三十八歲才開始正式練武,而且仍能靜得下心,不躁不急,從師兩年只得劈拳與半趟連環,也無怨無悔,持一猛練,終能取得如此驚人成就,可知其用功之深與心思之純,看現代人練武,沒兩天便想把整套武功的動作通通打包帶走,要不就是練兩天便覺得已得竅要,思之老農先師所下苦功,真是感嘆獨孤前輩先前所說的人心不古,是以古法無傳,想到老衲之前還寫過一篇「失傳悖論」,哎,真該抽自個倆嘴巴子啊!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20210113

瞎侃心意六合拳的歷史源流二


心意六合拳,除了河南回族的這一支傳承之外,再來便是漢族的山西戴家的戴氏心意拳這支傳承。

說到這戴氏心意,祖師爺是戴龍邦先生,據說龍邦行二,人稱二驢,力大無窮,鄉里聞名,上有一兄叫麟邦,兄弟二人在十里路開設騾馬店,以趕車為業,力大無窮。

一日龍邦在趕車時,忽見路上一老人摔倒於泥地,龍邦不忍,上前想將老人扶起,豈知一扶之下,龍邦使出渾身吃奶力氣,也不能將老人上抬一分,正在龍邦驚異未定時,老人一躍而起,笑道大力士沒有力,哈哈哈哈,龍邦知道遇見高人,便將老人請回家中小住,待為上賓,侍之如父。

這老人告知,他名叫曹繼武,安徽人,年輕時中武狀元,在陝北一帶任武職,現正告老還鄉,途經山西,見戴龍邦孺子可教,故意試一試他,曹氏自稱是姬隆風先生獨子的傳人(還是沒說姬師之子叫啥名?一嘆),身負心意六合拳之技,不知龍邦可有意願學習?龍邦生平最嗜武藝,一聽大喜,當即磕頭拜師,學練心意六合拳。
據說當年曹繼武開拳,只教戴龍邦四個動作,即鷹捉鷄,提腰拖帶,虎撲功,掉步三踩,龍邦習練兩年之後,拳技大進,再與曹繼武試功,曹讓龍邦下蹲在地,身縛牛筋,曹拉著那牛筋,大喝一聲:「起!」,連試了三次力,均拉不動戴龍邦,最後牛筋硬生生崩斷,曹繼武哈哈大笑,說道不是你力小,也不是我力大,實在是這牛筋太不牢靠,受不住我倆的力。

於是曹繼武又教龍邦恨天無把,恨地無環之技,與其他拳把,這才返回安徽養老,而龍邦得此拳法之後,關了騾馬店,轉開鏢局,一時生意越做越大,名震山西,人稱山西戴家拳,當地還有歌謠曰,只見戴家拳打人,不見戴家人練拳,可知聲名之大,與惜技之保守。

據說(又是據說,沒法子),戴龍邦將此拳融合戴家原來祖傳之技,創出戴氏心意拳,而至於戴龍邦到底融合了哪些祖傳之技呢?老衲聽說,龍邦之祖原有道家蹲猴之藝,又曾將一俗姓金之道人養在家中,這金道人螳螂拳技藝非凡,是山東螳螂正宗,龍邦甚是喜愛,與之盤桓日久,相互研究,最後戴龍邦將此三技融合為一,雖仍名心意拳,但與河南回族馬師傳下的心意六合拳之技,已有相當大的差別。

以上此說不論真假,但,的確戴氏心意與河南心意,即使在外形上也有極大的差別,在訓練體系上,戴氏心意以蹲猴為宗,而河南回族的心意六合拳雖然也有猴形猴縮蹲等訓練,但不如戴氏心意將蹲猴擺在開天闢地的原點位置,講究一法通萬法通,這兩者訓練體系差異極大,各擅勝場,但老衲以為真不是同樣的東西。

這蹲猴是什麼東西呢?從外形看,便像個小猴子蹲在那兒,貫通天地人三才,將精氣神熔煉為一,講究的是丹田氣的養護束展,這是道家的道藝功法,被戴龍邦融入拳法當中,應該算是龍邦先生個人對武學的重大貢獻,此功與河南心意六合的猴縮蹲雖然文字上相似,可是內涵不一,萬萬不可混淆。

傳說中戴龍邦曾去河南馬學禮馬師處串過門子,口稱師叔(這輩份不知怎麼算的?),彼此印證過武藝,將河南、山西兩家心意拳稱為同門,河南馬師的心意六合拳幾百年都是傳回不傳漢,而戴氏心意更是保守,傳子不傳女,連外家親戚也禁絕不傳,只在戴氏男丁中代代傳承,此俗直至戴奎(奎字通魁,亦有人寫戴魁)時才打破,因戴奎無子,又不忍此拳失傳,故才將此拳傳與外姓人習練。

(以上是老衲小時候聽的原始說法,近年來有很多新的史料,不知真假,老衲不敢妄定,有一說龍邦的授業恩師並非曹繼武,而是馬學禮祖師的徒孫李政老師,此說不論真假,至少從民國後真正可考生卒的現存人物上看,是較為合理的,以民國時期各支傳人的年紀回推,戴龍邦的輩份應與回族馬師差四輩才對。)

香港的王家衛導演拍的電影《一代宗師》,裏頭有一個著名的絕招,叫做是「老猿掛印」,這招的由來,便是王導看戴奎的徒孫梁曉峰演示戴氏心意拳的一招「雙把」後,所演變而來的。

在戴氏心意拳的百年傳承中,在戴奎先生以前雖然號稱不傳外姓,但此慣例還是曾經被打破一次,這次打破慣例是在歷史上有正式紀錄的,而且衍生出了心意六合的最大一流派,人稱河北形意拳,這河北形意究竟是怎麼從戴氏拳中學來化出的呢?還是那句話說書的定場話頭,欲知後事,且聽老衲下回分解。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20210111

瞎侃心意六合拳的歷史源流一


話先說在前頭,這些拳史都是老衲聽前輩們瞎侃的,做不得準,要做歷史考古的,千萬別看,老衲此說聊做談資即可。

老衲小時候練武時,談到心意拳的源流,當時的說法是山西姬隆風祖師在終南山得到岳飛傳下的秘譜,名曰心意六合拳,姬隆風本有深厚武學素養,又得秘譜,於是日夜揣摩,終於還原了這套岳武穆留下來的武功,人稱神拳姬隆風,但他保守非常,除了將這拳傳給獨子姬氏(名不詳),只傳給了河南回族的馬學禮。

(關於姬隆風的名字有許多考證,也有人說是龍峰等等的,莫衷一是,老衲以為既然姬氏名際可,這是大夥都公認的,那麼若以此名推想,姬氏的字當是隆風,而不會是龍峰。)

據說,當年姬隆風不傳外姓,馬學禮雖慕心意六合拳大名,可心知正面相求,必是無望,於是思來想去,想出一法,先流浪三個月,餓成乞丐模樣,然後在風雪夜中昏倒在姬家大宅門口,被姬家老僕收留,隔日姬隆風得知,面見馬師,馬師心知姬家視拳如秘寶,於是故意裝聾作啞,啊啊嗚嗚地比手畫腳回答,姬隆風見他可憐,便收下馬師做宅府僕役,人稱啞僕。

這三年期間,因為姬隆風以為馬師是啞巴兼聾子,所以傳授獨子拳藝時並不避他,讓馬師看拳看了個飽,於是馬師早上在姬宅做雜役,夜間偷偷起來獨自習練摸索心意六合拳,於是三年,三年之後馬師將心意六合拳練得滾瓜爛熟,一次在夜間習練時,因為丹田氣足滿溢,不由得發雷聲長嘯,這一下震驚百里,把睡夢中的姬隆風也驚動醒來了,馬師無可奈何,跪在姬隆風跟前,磕了三個響頭後道,姬師在上,原諒學禮不肖,實在心慕姬師神拳,才出此下策,既然現已事發,學禮也無顏再留在姬家,這便去了。

姬隆風一聽此言,不怒反喜,說道似你這般徒弟,我打著燈籠也找不著,你練了三年,外形雖熟,可是不知內中竅要,意勁不明,何妨再跟我練三年,我將內裏意勁盡數傳授予你。

馬學禮一聽,自然大喜過望,又是翻身拜倒,從此認了師徒,六年滿師,回到家鄉河南回族聚散地傳授武功,人稱河南回族心意六合拳之祖。

這段故事,很多人會說怎麼與白羽寫的楊露蟬偷拳有些相似?老衲以為這典故誰先誰後,還有待商榷,一是這故事在心意門傳了數百年,可能白羽當時有聽過人說,再自個略加變化,二是先傳外形,再傳內裏意勁,這與心意六合的訓練教程完全吻合,雖然故事不知真假,但即使是編的,這編者也肯定是熟知心意六合訓練內容的人。

說到心意六合拳的外形與意勁,老衲常常打個比方,這好比當年南宋楊過學打狗棒法,這打狗棒法光知道外型招式不夠,還得需有內在的口訣搭配變化,才能發揮威力,很多拳法只要知道外形就可以摸出個大概,但心意六合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東西,光從外形,是非常難明瞭其中內涵的,與打狗棒法的訓練體系類似。

對了,據老衲這支心意門門內口述傳聞,馬學禮祖師當年由山西姬家返回河南老家之際,曾去少林寺印證武功,並將心意六合拆成兩種拳法傳授僧眾,一曰心意,一曰六合,所以才有了少林寺的心意把與六合拳,不過此說與現在主流說法差異極大,且此說本身也有許多破綻,權當說笑,瞎聽聽吧,不必深究。

至於山西的戴氏心意拳,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下回分解。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20210101

「勁法與身法是一體兩面」

老衲以為李仲軒老人的書中,絕大多數的拳訣,相信功高的正宗傳統拳師都可以解釋,而整本書最難解釋的拳訣,只是「勁法與身法是一體兩面」這句而已,除此之外,都是小事。

這句拳訣在心意門內的說法是──「用身法打人」,與李老那句是異曲同工,只是李老說的更好,老衲拜服。


當然,拳擊的身法也是精絕,在全世界的付費擂台比賽項目中,拳擊的商業價值遠超綜合格鬥,一方面是因綜合格鬥發展得較晚,但另一方面,老衲以為,這與拳擊精妙的躲閃身法的觀賞性分不開,綜合格鬥的身法必須照看全身,鏡頭也只能照看全身,觀眾看上去,人那麼小一個,時不時還要摟抱纏鬥,七手八腳的,怎麼比得上拳擊鏡頭只照上半身,拳拳到肉,還能見肉分槍,就觀賞性而言,確實比綜合格鬥驚險而精彩。

不過,拳擊身法雖然精絕,bob and weave and slip,這都是閃躲用的身法,與心意六合專項訓練的攻擊性身法,還是有一點兒小小區別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