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文比、武比、門派、規則


傳統的試手有所謂的「文比」與「武比」,文比是有條件式的比試,武比則是完全開放所有限制,放開手來打。

金庸寫黃蓉的出道戰,即是用文比規則限制的巧妙,在完顏王府中,連鬥侯通海、沙通天、彭連虎、歐陽克諸人,一戰成名。

前兩天,老衲看到一支相當有趣的試手影片,與黃蓉的文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先說背景,影片中有甲乙兩方,甲方年輕人精擅詠春,但也明顯練過相當的散打摔法等其他競技搏擊技術,乙方則是所謂的傳統老師傅,只獨善形意拳,影片開始的時候,老師傅先跟年輕人敲膀子,撞背,靠肩,腳脛骨互拐,老師傅功大力沉,隨手一下,年輕人直叫吃不消,一陣「文比」之後,年輕人甘拜下風,可隨後提出武比,那老師傅心想,這年輕人雖然身材高大,可硬打硬拚的整勁功夫,怎及得上他老人家數十年寒暑之功?加之前頭與年輕人一輪硬功比試,盡占上風,因此慨然應允。

結果「武比」方式的比武一開始,情勢陡變,無論老師傅如何上鑽下捅,奮勇直衝,完全進不了年輕人的身,所有的肩靠,背撞,劈崩,被年輕人簡簡單單的進退馬與詠春攤膀伏三手給拒於門外,正在老師傅氣喘噓噓的時候,年輕人進退自如,沒起腳,只隨意拍臉切掌,完全把老師傅的面皮當作囊中之物,拍摸切點,年輕人打得到老師傅,老師傅的硬功內勁,卻完全沾不了打不上年輕人。

這年輕人相當有風度,一輪試招之後,與老師傅握手稱和,老師傅至此,臉上原本的驕傲神情為之一變,握著年輕人的手,直說以後要多學習、多交流。

這段試手影片凸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拳理,就是無論你的發力有多大, 若打不上對手,一切是零,而年輕人的詠春模式,正是四兩能撥千斤重的最佳詮釋。

另外一個拳理,即是比武絕對是無規則的,敲膀子能贏,完全不代表開放式「武比」中能夠輕鬆獲勝,正如李小龍說的,我不能擊破木板,因為人不是木板。

行文到此,老衲忽然想到一個相當政治不正確的錯誤比喻。

在現代,門派就是規則,我練泰拳的,我練拳擊的,我練跆拳道的,我練MMA的;其實其中的意思是:我是練泰拳規則的,我練拳擊規則的,我練跆拳道規則的,我練MMA的規則等等。

在古代則恰恰相反,說我練太極,是說我練的是推手規則,說我練詠春,是說我練的是黐手規則,說我練的是鶴拳,其實我練的是搖肢規則,說我練的是摔跤,其實我練的是摔跤規則。

當然這些都是對低手而言,對高手來說,絕對都是沒有規則沒有門派的,因為任何規則,都只是輔助學習者,去正確掌握該門派的格鬥思維與發力與身法等等,絕非現實格鬥的實際狀況。

附帶一提,以上分析只是單純研究格鬥原理,與詠春形意兩門技術優劣無關,老衲曾見過一傳統拳師,專攻形意八卦兩門,在美國芝加哥開拳館,遇到不知多少白人詠春拳手(詠春一門在國外白人中十分盛行),只用一式劈拳就可以將對手打得掛倒翻跌,連八卦硬手都還沒用上呢!當然,這也只是他個人修為,與詠春形意兩門技術高下無涉。

說到底,門派或規則,都只是從某一個角度去看格鬥本質,所以,若只單一精通單門拳術,肯定無法應付現實中千變萬化無規則的格鬥,這就如同看一幅大師級的畫作一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肯定有所缺漏,這只是一種「觀看的方式」而已,真的要了解格鬥,規則門脈都只是手段,老衲的啟蒙師父說,過了河以後就要把船放下,別老抱著船不放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