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如果要摧毀自己的膝蓋,該怎麼蹲馬步?

很少跟大夥聊聊老衲這個人,今日來瞎聊聊吧!

說到老衲這個人呢,其實,天生下來一點也不喜歡練武,最怕打打殺殺,當年開始練武,完全是因為有個病殘老爹的緣故,老衲的老爹生有病殘,自個兒沒法好好練武,因此從老衲小的時候,老爹便將老衲扔去給那些練過武的叔叔伯伯們訓練,幾個叔叔伯伯抖盡法寶教老衲,老衲這人傻傻笨笨的,亂練一通,回家以後,老爹要俺演示一下學了些什麼回來,老衲一一演示,豈知老爹搖搖頭,說,這些東西好是好,但不是他心中的古代武功。

老衲一聽這話,氣不打一處來,罵道:「你這老頭倒好,整日悠坐家中,俺吃盡數年苦頭,就換得你一句不滿意?俺不幹了!要學武功,你自個學去。」

老爹知道老衲自小脾氣極壞,向來沒人管得住,聽俺這話也不生氣,微微一笑,皮夾一甩,掏出數疊厚厚鈔票塞入老衲手中,說道:「世事難行錢做馬,今後你自個去尋師,愛拜誰練拜誰練,我就想看看,什麼叫做古代武功?」

老衲一聽這話,雖然不舒服,可手上一捏,鈔票是實實在在的,好吧,佛面不比金面大,看在白花花的銀子上,再咬咬牙,找明師練練,於是尋訪各處,幾經波折,離奇處比楊過小子更甚,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天授機緣,讓老衲得遇心意門老拳師,人品端正,拳路精湛,俺衷心拜服,拜在老師門下,數年苦練,回家演示功夫給老爹看,老爹這次一看,仰天長嘯叫道:「好啊!這才是我心目中的古代武功!」

老衲至此,吁了一口長氣,數十年心裏重擔終於放下,從此再也不練武。

如此,直到十多年前,老衲在一老拳師處展示過一點微末功夫,那老拳師的徒弟當時在場,事後念念不忘,事隔七年,終於尋到老衲處,道:「我已與老師報備,他老人家對衲師的功夫也很敬佩,同意我向衲師求學,既是如此,是不是可以請衲師開山門,教我點功夫?」

老衲功夫得來不易,當時很有些防備心,說道:「你想學啥?俺教拳向來學費奇高,你可有心理準備?」那人回道:「衲師學費任開,要教什麼都可以,我都學。」經此一句話,老衲心中感動,說,好吧,學費繳完,俺教你俺的看家本領,回族的心意六合拳。

於是又過了幾年之後,這好事的學生又鼓動老衲道,衲師你別老躲在山溝溝裏瞎吹,現今網上名家遍佈,誰都吹自個有真本領,你不願出山,寫寫東西留下來,給圈內行家們鑑定鑑定,總該可以吧?於是老衲腦袋一拍,便有了這個「老衲的心意六合拳」專頁。

寫這個專頁以來,很多話,老衲自知寫出去便得罪人,但不寫出來,有時又覺得讓後生小子們小覷了傳統武功的精妙玄奧,妄自以為那些市面上某些粗製濫造的瞎貨,便是真正的傳統武功,因此下筆時十分兩難,當然,天下能人甚多,老衲的功夫在圈內絕排不上號,但自認為筆下有一說一,沒有為了自身招生利益而瞎吹編造的事,所寫的每一句話,也俱有所本。

老衲在整個武行中沒有敵人,也沒有利益糾葛,從沒想過要攻擊誰,寫的東西,都是從拳理出發,分享善知識而已,當然再三強調,這些都只是老衲個人心得,未必正確,而且所指的都是一現象,絕非單指個人。

上週老衲的學生來練拳,與老衲聊到時下許多人流行一種蹲馬步的方法,老衲一聽大笑,說道,這種練法的來歷俺早知道的,當年老衲訪師期間,在某傳武大師家盤桓,其時談天說地,無所不聊,那大師與老衲說道,他最近發明了一種「摧毀膝蓋的蹲馬步」法,正準備要傳授給徒弟們,具體怎麼練呢?這傳武大師發明的「摧毀膝蓋的蹲馬步」法,具體操作如下:

一,先找一面牆,背貼靠著牆,雙腳與肩同寬或略寬,腳跟靠著牆,雙腳尖平行朝前。

二,垂直蹲下,蹲下過程中,整面背部與後腦不可離開牆壁。

三,蹲下到大腿、小腿,與牆壁三面成一正三角形時,即蹲到位。

老衲當時聽完,只淡淡一笑,說道如此蹲法,徒弟們會相信?那傳武大師哈哈大笑,說咱走著瞧,沒想到數十年後,還真被他說中,這種方法居然仍有流傳,所差別者,只在一堵牆沒有而已。

江湖水很深,老衲的故事說完了,至於要不要相信,看官們可以自行選擇,對了,老衲其實也從沒試驗過這種蹲法是否會摧毀膝蓋?以上的故事完全是人云亦云的胡扯,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自個兒試驗一下,每日十五分鐘,連蹲七七四十九日,看看膝蓋能否承受得住?老衲年老腿衰,恕不奉陪了。

倒是當年那傳武大師後來講的一段話,頗堪玩味,他與老衲說:「武學是實證的學問,若這些徒弟教什麼學什麼,一點實驗精神也沒,這種頭腦不靈活的徒弟不要也罷,腦子不活,出去社會上也只是受人欺凌而已,談何比武打架呢?」

劈空掌是個什麼玩意?

 
談到劈空掌,是歷來是武俠小說的一個熱門項目,好比西方奇幻小說中的魔法杖,森林精靈一樣,是絕大多數武俠小說不可或缺的傳奇武功。

金庸怎麼描述這個劈空掌呢?最初出現在射鵰英雄傳中,郭靖黃蓉二人初至陸家莊時,看陸家莊的布置處處透著古怪,牆上還掛了鐵八卦,黃蓉說,這是他爹爹黃藥師練劈空掌的一個專使練功器具,說完之後,黃蓉順手露了一手劈空掌,原文如下:

...
黃蓉搖頭道:「這人必定會武,而且還是高手,你見到了他書房中的鐵八卦麼?」

郭靖道:「鐵八卦?那是甚麼?」

黃蓉道:「那是用來練劈空掌的傢伙。爹爹教過我這套掌法,我嫌氣悶,練不到一個月便擱下了,真想不到又會在這裡見到。」

郭靖道:「這陸莊主對咱們決無歹意,他既不說,咱們只當不知就是。」

黃蓉點頭一笑,揮掌向著燭台虛劈,嗤的一聲,燭火應手而滅。

郭靖低贊一聲:「好掌法!」問道:「這就是劈空掌麼?」

黃蓉笑道:「我就只練到這樣,鬧著玩還可以,要打人可全無用處。」
...

這劈空掌在現實中有原型嗎?其實是有的,在老衲的傳承中,這個劈空掌有一個奇特的名字,叫做「水火掌」,這水火掌是甚麼呢?且聽老衲慢慢敘來。

老衲的師父當年教老衲心意六合拳,教到最後時,交代道:「心意門的功夫絕少用掌,不過你師爺傳下來三種掌功練法,可以給你說一說,這三種掌法一黑一紅,第三種是水火掌。」

說到這裏,老衲先岔開說一句話,所謂的掌功或拳功,蓋因古代武術搏擊時並無拳套或綁帶護手,所以需要特別鍛鍊指掌拳等,以免在實搏時受傷骨折,因此傳武中有適當掌功鍛鍊,並不稀罕,掌功之說並非故作驚人語。

回說這三種掌法,老衲師父所謂的一黑,即是鐵砂掌,而鐵砂呈黑色也,鐵砂掌練法坊間所在多有,就不贅述,而所謂的一紅,是謂紅砂手,這種掌功練的時候手掌充血,稍有不慎,手掌微血管破裂,即成紅砂狀,而另一說此手打在人身上,容易造成內出血,表面呈紅色手印子,故名紅砂手。

老衲的師父說,這紅砂手有點陰毒,他十五、六歲時有段時間苦練紅砂手,恰巧遇到學校一高壯的惡霸學生,老在排隊時在後邊踢他屁股取樂,他一怒之下回頭一閃身,一掌拍在那惡霸學生的腰腎部位,那人當場軟倒,後來那位同學每到濕冷天氣必犯腰痛,拔罐火療都不見效,可說傷得極其古怪。

老衲曾追問過這是甚麼原理?師父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說是氣上傷了的緣故,老衲是現代人,無法接受這種玄學講法,以為只是比較內層的組織,或內臟受傷的緣故。

回頭說這第三種掌功水火掌,這水火掌顧名思義,利用水火功鍛鍊,火功即是在遠處點一支燭火,然後以掌風打滅燭火,如欲增加功力,可以將燭火越來越遠,而水功則是在地上放一盆水,以掌向下拍摔,造成水面震動波紋,同樣的,欲增加功力,可在腳下墊上磚塊,讓手掌離水面越來越遠。

這樣的訓練在練些甚麼呢?老衲以為至少有兩點:一是發力時手臂的鬆與順,若是發力時手臂不鬆不順,帶起的掌風肯定銳減,自然也打不起來水火,另一方面,是擊打目標的意念遠近,老衲聽聞四川某省隊拳擊教練,在訓練拳手時,極度強調打擊時的意念要在靶後一寸,視為重拳發力KO的唯一訣竅,而這水火掌功的練法也有這個意味在,學者在擊打水火時,需要將意念停留在那一點擊打目標上,才能順利滅燭震水。

老衲個人以為,這三種掌功並非心意門原傳,而是馬學禮祖師掛單少林寺印證武功時串來的,門內相傳馬師練成心意六合之後,曾到當時天下武功最大的集散交流之地少林寺掛單,印證所學,不過老衲在與學生談到此事時,老衲學生搖搖頭並不相信,說少林寺是佛教,馬學禮祖師是穆斯林,怎麼可以住在一起?老衲被學生這一問,瞠目結舌說不出話,從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可能要請教宗教專家才知道。

撇除宗教問題,老衲為什麼會認為這掌功是從少林寺串來的呢?因為少林七十二絕藝中有一技「井拳功」,又名「陰拳」的功夫,與這水火掌的練法極度相似,而那一黑一紅,也可以在少林七十二藝中找到對應的功夫,而心意門本身的功夫,在技擊時絕少用掌,特意花喏大功夫搞出這三種掌功來,於理不合也。

老衲這篇文把水火掌的練法要點公布了出來,沒有甚麼別的意思,只是想要說明,真正的傳統功夫,大多都是很實效性但重複性高的簡單功夫,並非今人一般看到的表演花招,這三種掌功的鍛鍊,都是非常「樸實,無華,且枯燥」的。

當然,本篇講的都是特殊的掌功,比較一般性的掌功,打沙袋配合身步眼等等,應該就不用老納來多嘴了吧!

p.s. 影為Conor McGregor在玩劈空拳與劈空腿

口吐飛劍是個什麼傳說?


老衲今天要講的,是口吐飛劍的傳說。

小時候看武俠小說,覺得最不合邏輯的就是練就飛劍,百里之外取人首級的故事,幾乎是一看生厭,特別不科學,什麼手指一抖飛劍紫青二光一閃,完全不能想像,難道是把打火機還是瓦斯噴槍植入到食指中指嗎?不合理呀!就算是植入在食指中指裏,火光一閃的時候也肯定會燒破真皮層,那還不痛的哇哇大叫,真是殺敵一百自損八千了。

後來看了蜀山劍俠傳與眾多武俠初萌芽階段的小說,才發現原來這種手指飛劍傳說,是來自於口吐飛劍的江湖傳聞,這才覺得有些道理;傳說中,江湖傳聞有兩則最盛,歷久不衰,第一就是輕功傳說,第二當屬這種口吐飛劍的江湖野聞,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都有人在口耳流傳,就連近年來爆得大名的徐皓峰,也在他所謂的「紀實文學」中記上一筆,雖然實在不以為徐文是「紀實」,但皓峰先生的文筆的確好,把它當魔幻寫實看,亦無不可,以下原文抄錄:

『傳說有個絕技叫「噴口濺(劍)」。舊時代練武人時興訪人,練成了就四處走,誰出名就找誰,上門就打架,敗了學兩招,勝了立刻走。有個壯武師,訪到一個老頭,老頭說:「我多大歲數了,比不了。」壯武師非要比,這時有個人挑了兩桶水過來,老頭說:「那就比吧,可你得容我喝口水。」攔住了挑水人,沒想到老頭一喝就喝了一桶水,壯武師看呆了,老頭猛一張口,一口水把壯武師噴倒在地。我沒見過練形意的人練這東西,原本以為是傳說,但一次看戲,發現平劇名角高月樓在舞台上表演這個。他在台下也表演,一口水能噴出去很遠,離他一步距離,挨他一口水,等於挨一個小拳頭。』

這個噴口劍的說法,老衲認為就是後來武俠小說中,那種手指放光的飛劍傳說的由來,可是退一步想,這噴口劍的特技究竟是啥?老衲一直沒想明白,直到最近,聽了一個上海綿拳傳人的解釋,才豁然開朗,原來這噴口劍的技藝是真有的,但也不稀奇,只是融合了兩種技巧而成就的一種特殊功法,這兩種技巧一是「疊肚法」,二是「反芻」,且聽老衲一一說來。

先說疊肚,第一次見到疊肚法,是在看格雷西家族 Rickson Gracie 的紀錄片時,發現他用一種很奇特的方式做腹部、橫隔膜、核心肌群的鍛鍊,就是疊肚法了(Gracie 做起來肚皮如波浪滾翻,可稱滾肚法,哈哈!),也有人稱之為吊胃、真空腹、外星人瑜珈等等奇怪的名稱,這種鍛鍊方式其實古今中外都有,除了格雷西柔術之外,印度瑜珈中更有一系列的 nauli 課程,意為「清洗」法,可以潔淨腸胃腹部的毒素,亦是十分類似的動作。

別以為這是柔術、瑜珈等運動的特權,西方健美力士的訓練,也曾有一段時間流行過「真空腹」,最著名的就是阿諾史瓦辛格,看看他早年的比賽照片,全是這種滾肚法定位的型態,只是後來一段時間,不知道為啥,健美界開始流行起「八塊肌」、「人魚線」的潮流,古典健美所謂的「真空腹」就不知所蹤了。

這種疊肚滾肚功夫,其實就是利用腹橫肌強力收縮,造成腹腔內壓力大增,進而強化腹部肌群與內臟的一種方式,看上去很神奇,但就像瑜珈的其他功法一樣,只要訓練得法,幾乎人人可以達成,算不上是稀有才藝。

除了疊肚滾肚之外,還有一種功夫叫做「反芻」,英文叫做 regurgitate,而會此異能的人被稱作 regurgitator,這原理很簡單,就是將胃上部連接食道的幽門練到開關自如,然後再把食道與胃囊的彈性練大,功成之後,胃囊就變成了一個伸縮自在的隱形小口袋,可以放置任何東西;這一種技能大多是專業魔術師在練習使用,專門表演逃脫術的美國老牌魔術師胡迪尼,據說就可以利用反芻,拿出胃裏事先藏下的萬用鑰匙,進而開關逃脫。

老衲2006年時在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的路上雜貨店裏,也曾遇過一魔術師近距離一時興起給老衲表演反芻,他吞了三顆健達出奇蛋,三顆連包裝紙完整吞下後,又一一從口中取出,蛋身毫無異狀,後來才知道他是著名的 regurgitator 魔術師 Stevie Starr,他可以將九顆撞球一一吞下,然後隨選按照你喊的號碼一一取出,或是分別吞下氣球與刀片,然後在胃部用刀片扎破氣球,至於他最最出名的表演吞金魚,那就更不用多說,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去找影片觀賞。

了解了疊肚滾肚功與反芻特技之後,再回來講噴口劍,那位綿拳傳人解釋道,這噴口劍的技法在綿拳門內稱之為「水槍」,其實就是滾肚功加上反芻,綿拳門內稱之為翻空肚皮、提腔子,其師爺孫福海最擅此技,可以肚皮貼後背,他比武前先喝一大盆水,藏入胃中,然後再與對手講條件,若是講得不好要動手,那麼用滾肚的腹壓將胃囊中的清水一擠壓噴射而出,清水混著酸胃液直撲頭臉眼睛,對手當下肯定矇得找不著北,接下來一陣亂揍,要打哪兒就打哪兒,取勝制敵易如反掌,只是這功夫一出,必須把對手往死裏打,也不能有觀眾看著,否則的話這「水槍」的功夫一洩底,對方提防著,那也不一定是這麼好使的了。

聽完解釋,老衲瞬間覺得豁然開朗,疊肚滾肚與反芻魔術都是原本知道的,但怎麼也沒聯想到原來這兩樣拼湊起來,就是噴口劍的真相,而這也符合老衲一直以來對神祕事物的觀點,所謂的神秘,肯定有一個合於科學與合於人性的解釋的,不會是天外飛仙宇宙飛船,完全不合邏輯,世間萬物肯定有其背後的運行規則存在,你不明白只說明你見聞淺薄,不代表這事兒就真那麼高大上而深不可測。

哎!忽然發現說了半天說了半天,老衲竟也成說書的了,與跑江湖的有八分相像,不過老衲一不要錢二不要名,只圖說個痛快,大家聽著一樂就行,哈哈!

天山折梅手是個什麼東西?


金庸老先生寫小說,最厲害的就意象比喻法,如「老頑童」、「小龍女」這些風采人物,到現在都還直至人心,看到年老而童心的,我們喜歡叫他老頑童,見到冰清玉潔出淤不染的,我們喜歡叫她小龍女。

更不要說,如威德先生白自在這樣自稱「古往今來天下劍法第一、拳腳第一、內功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傑、大俠士、大宗師」的狂妄之徒,對照李敖之先生的「五百年內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別有奇趣。

除了人物的比喻奇絕之外,其實金庸最厲害的還是對武功的比喻,當然,金老本身並不通武藝,但是他筆下的武功卻常常有神來之筆,令人不得不嘆服,如降龍十八掌、古墓派輕功、獨孤九劍、百花錯拳,都是精妙顛毫的絕佳譬喻,更不要說乾坤大挪移與九陽神功了,再過一萬年,人們還是會牢牢記住這個陰陽互轉的榫卯共生關係。

那些太深奧意象的武功不談,先談一個清淡如水的天山折梅手吧,這天山折梅手是什麼東西?這可是逍遙派天山童姥,在命危之際,才傳授給虛竹和尚保命的絕學,童姥說這天山折梅手一共六路,三路掌法,三路擒拿,可以破盡天下武功,端的是非同小可。

先不談那三路擒拿吧,先談那三路掌法,以三路掌法破盡天下武功的真實武學有沒有呢?有的,那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格鬥術之一拳擊,拳擊一共有幾招呢?大致來看,約莫只有直勾擺三拳,再分左右,一共六著,可是變化之多之精彩,令人目不暇給,諸君可以看看拳擊場上頂級拳手,就可知什麼叫做法無定法,著無定著,拳擊手真正厲害的,不是那幾下拳頭打這打哪,而是他們練出來的拳勁,配合蝴蝶步法,神出鬼沒,一拳既出,一拳緊隨,忽上忽下,聲東擊西,飛花亂舞,簡直叫人防不勝防。

當然有人會說,折梅手是掌法,拳擊是拳法,兩者並不相同,可其實拳擊之所以握拳,是因為手上有纏綁帶固腕護指,如若是裸拳相鬥(Bare knuckle Fighting),我想拳擊也會化拳為掌,不會固守原來的架勢,是以稍節用拳還是用掌,端看擊打環境如何變化,但基本理路是不變的,三路掌法(拳法)破盡天下武功。

最近看到一些影片,是甲方用拳擊大破乙方的太極功、詠春拳的,上場比武固然有個人修為的問題,可這些太極、詠春傳人們是不是太輕忽大意了一些?要知道,武功一道,並不是越花巧越繁複越好,反而是越簡單越單純越好,天山童姥說的「三路掌法,卻可破盡天下武功」,道理盡在此處,不可不慎啊!

20201021

小開門與大開門


在中國的拳擊運動歷史上,有兩位老前輩都是老衲十分敬重的,一位是北拳王張立德老先生,一位是南拳王周士彬老先生,這兩位老先生都是名震天下的人物,對中國的拳擊歷史發展與貢獻,有目共睹,人所週知。

在當年的氛圍,這兩位老先生或多或少,都有與傳統武術接觸的經驗,而兩個人的經驗很成一個對比,老衲這裏也都是道聽塗說,眾位看官隨便看看就好。

據說當年,周士彬先生在學習拳擊之前,曾在南方學過一陣子鷹爪門,後來遇上拳擊,發現鷹爪門的東西不如拳擊實用,因此改學拳擊,他老人家當年最此的解釋是:「鷹爪門是大開門,架子太大了,與人相搏,刷地一下人家就打你頭臉上了;拳擊則不同,拳擊是小開門,一抬手是小架子防頭臉,與人相博,從起始點就占優勢。」

說完周老,再說張老,當年張立德老先生學了拳擊之後,意猶未盡,拜訪過很多傳統武術名家,據說他在北京時跟姚宗勛學過意拳,在上海與心意門諸多前輩交流過,亦十分稱道盧嵩高的關門弟子白小四子,此外,張老也參合過通臂,綿拳等著名拳種,在張老晚年的時候,在學生的協助下,張老出了一部相當獨特的拳擊教學,名叫「內勁與拳擊」,細看內容,你會發現有非常多的意拳、心意六合、通臂、綿拳等等的功法在其中,作為拳擊這項運動的輔助。

據說張老認為,拳擊這項運動,是西洋人發展起來的,按照他們原本的訓練手段訓練,中國人永遠也打不過西洋人,所以中國人練拳擊,必定要採用一些西洋人不曉得的特殊方法,既符合黃種人的體質,又是經過時間檢測過的方法,所以他向傳統武術中取經,但這不是抬高傳武之意,而是博採眾長,納為己用。

這兩位南北拳王曾經交過一次手,最後點數判定,是張老贏了,可那年偏生發生一件不幸之事,就是在中國拳擊場上,一位拳擊手被當場打死,因此國家下令取消實搏項目,此一政令過了十數年才恢復更正,但南北兩位拳王,都已經過了選手年紀,周老再也無法報這一箭之仇,引為至憾。

以上老衲只是如實敘述史實,並非認為北拳王技高一籌之意,只是老衲以為,一個真正的武者,當出於對武道的熱愛,不應偏頗任何一門派的規範,或名聲,或歷史,怎麼好用怎麼來,怎麼練了有進步就怎麼練,其實嚴格來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掌門人,你的風格,只有你可以做得出來,武學門派或者是老師教練,都只是協助你摸索出你自己的風格,以拳擊來說,阿里是一派,泰森是一派,帕奎奧 Pacquiao 是一派,梅威瑟 Mayweather 又是一派。

回到南北拳王的故事,1985年拳王阿里訪問中國,張老與周老聯袂招待,才終於在眾人的擁簇拱鬧下合影一張,堪稱經典。

看看他們三位在拳擊場上的英雄人物,想想自己,你會選擇哪一種求道之路呢?

 

20201019

小肌肉與大肌肉

講多了打打殺殺,偶爾也講一點傳武的健身功能,在健身養生這塊,傳武真的是獨一份的沒話說,這一點很多人都有體驗,老衲也就不多說了。

但這背後是甚麼原因呢?老衲以為,是小肌肉與大肌肉的差別,所謂的大肌肉是看得見的肌肉,你訓練完,會很明顯地逐日看見肌肉的成長與壯大,而小肌肉則是一些比較深層的肌肉,你訓練完雖然會有感覺(傳統上叫「功感」),但表面上是看不見肌肉與原來的相比,有太大差異的。

按傳統的講法,便是傳武大部分的訓練,針對在氣血與筋膜,好比一個九十老人,可能他沒甚麼大塊大塊的肌肉,但是氣血好,筋強骨健,他不一定要可以背上幾百公斤才叫健康,他一樣可以天天登山游泳,活得自由自在。

當然,在訓練大肌肉的同時,肯定也會訓練到小肌肉,而鍛鍊小肌肉的同時,也會些許練到大肌肉,畢竟人是一個整體,不可武斷分割。

老衲曾遇一人練重訓深蹲,他雖有教練,但總是把握不好蹲下去的重心,不是太往前壓膝蓋,就是太靠後壓腰椎,那人詢之,老衲一笑,說你這不是動作外形模仿問題,而是下盤腿功的問題,並教以傳統內家拳中的一式「搬丹田」功,這功也沒甚麼,主要練下盤的弓架運力互轉與脊背貫力,老衲囑咐道每日至少練二十至三十次,兩週後必有效果,奇妙的是,那人練一週「搬丹田」功之後,再練深蹲,原本一直抓不到位的重心忽然開竅,硬舉深蹲,都起落自如了。

這是甚麼道理呢?老衲認為這就是小肌肉與大肌肉的搭配問題,重訓深蹲對腿部大肌肉確有奇效,但某些人來說,可能他更細微的小肌肉的控制能力不足,因此雖然模仿深蹲的外型動作,但實際上很難一次到位,若以傳武中一些鍛鍊小肌肉的功法輔助,的確會在不知不覺中跨過那道坎。

當然,以上案例未必能應用在每一個人身上,老衲只是提出自身經驗與各位看官們分享,並說明運動本身,不應該強行切割成傳統或現代,應以客觀眼光,分析理解為上才是。

20201015

小擒拿與大擒拿

 

中國的傳統武術中,歷來分大擒拿與小擒拿的講法,但這種大小擒拿之分的界線十分籠統,有說抓小關節者為小擒拿,抓大關節者為大擒拿,何為小關節?指腕肘是也,何為大關節?肩頸胯腿是也,而這小大之分也有另一種講法,謂之純拿不跌者曰小擒拿,連拿帶摔者曰大擒拿,眾說紛紜,莫定於一,不過一個模糊的感覺是確定的,就是擒拿可以分大小,看上去大的就是大擒拿,看上去小的,就是小擒拿了唄!


過去許多擅打的老師傅喜歡說:「擒拿沒用,擒拿不如亂拳。」此話的確有幾分道理,不過此處說的是小擒拿中的純拿法,若是施技者連摔帶打參擒拿,那末參的不管是小擒拿還是大擒拿,那可都不是好對付的,要知道這「踢打摔拿」,「踢打」是一家,「摔拿」也原該是一家,君可見現今譽滿全球的巴西格雷西柔術 Brazilian Gracie Jiu-Jitsu,若是按照傳統武術的門派分類法,它該是地蹚功加大擒拿吧?!


忽然想到,在鹿鼎記中,韋小寶初學大小擒拿之際,就說過「以大壓小,大擒拿必破小擒拿」的話,對比當年,格雷西柔術初出道時,用大擒拿加地蹚大破各路武術的實況,不得不讚嘆韋小寶的快人快語,其實很多武學原理再粗淺也不過,只是現代人被各式花招理論迷得暈頭轉向,很難一眼看清武術的原貌。


不過,在韋小寶大發厥詞之際,他的啟蒙師海老公立時糾正了他,海老公說道:「這大小擒拿,各有所長,端看誰練得好。」因此在海老公心中,大小擒拿各有所長,沒有西風壓倒東風的事兒。


據老衲所知,目前主流格鬥賽場,始終仍未開放小擒拿法,如站立反關節,分筋拿脈拗手指等等,所以小擒拿的風采,一直沒有在賽場之上現蹤,老衲期待有一天,能夠有完美的規則與護具能夠保護選手,讓選手們可以毫無保留地全力施展與深入研究小擒拿法,到時候咱就真的可以看看,小大擒拿,究竟是誰技高一籌了,哈哈!

20201013

言是心音, 藥是信引, 化虛為實, 以字療心



前按:老衲前一陣子寫慕容前輩系列故事,有幾篇提到對於中醫草藥的見聞,本來以為少有人欣賞,沒想到那幾篇文章給書篆名家古耀華老師見到,覺得有趣,叫老衲為這次 [台積電青年書法篆刻大賞] 捧捧場,寫篇文章,說這次主題是「解藥-以字療心」,篇幅千字以內,其他隨你胡扯。

老衲其實對中醫藥與書法篆刻都是外行,怎麼好意思寫人家的專業領域?可是作家要有作家的底氣,命題作文是基本功,甚麼題目都要有能胡扯一通的本事,思索片刻,即刻下筆一篇小文與諸君共饗,至於寫的是好是壞,就交給讀者去評斷;張大春的名言,作家好比廚師,只管煮菜,不管別人拉肚子,哈哈哈哈!

原文登載於2020/10/13中國時報副刊,一併感謝王小姐居中協調與校稿協助,老衲合十。

---

言是心音, 藥是信引
化虛為實, 以字療心.

老衲年輕的時候,頗多奇遇,曾結識一名醫張筆卿老師。張老的父母親都是從事中醫藥相關,印象中,張父精於跌打針灸,而張母則是草藥世家;是以張老綜兩家之長,二三十歲時便已醫名廣布,當年有「張一帖」的渾名。人稱病來找張老,一帖藥便好,端的是厲害非常。

老衲當年在張老家中盤桓時,曾親眼所見一件奇事,今日說出來與諸君共參。那時,張老的一位病人來電,電話中說,上次吃了張老的一帖藥,病好了八九成,可是過了幾天,仍然覺得身體上剩下一點點病氣未癒,病好得不完全,所以致電張老詢問;而張老一聽此話,哎呀一聲,便道:「上次給你吃的藥,忘了放一味炙甘草。」沒想到張老回得快,那病人回得更快,立時說道:「老師,很奇怪,我一聽您講這炙甘草三字,不知為何,忽然覺得那剩下的一點點病氣完全好了,身體再無一絲不適感。」

這事是老衲當年親眼所見,一直嘖嘖稱奇不明所以;直到後來,見了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先生的手指識字實驗,才忽有所悟。李校長的實驗具體細節,寫在他的兩本大作之中,就不贅述。不過他的結論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叫做「文字背後附帶著巨量而不可見的靈界訊息」。

據李校長的推論,每一個文字在我們看不到的背後,都有著不可思議的靈動力。是以我們口宣聖號,又或書寫經文,或稱阿彌陀佛,或稱求主憐憫,其實背後都附帶著不可思議的靈動訊息在流動著。張老當年欠一味藥,只是口述,卻能達到相同療效,是因為其實每一味草藥的名稱,可能也附帶著它本身的信引與靈能;而經張老口中一說出,化虛為實,加上病者與醫者互相信賴,才能在冥冥之中起了不可思議的治療作用。

說到張老,奇事頗多,當年他曾幫已故總統府侍衛隊總教頭劉雲樵老師治病。雲樵老師武功好,卻極喜抽菸,老來咳嗽不止,張老見狀,致贈一瓶化痰丸給雲樵老師,讓他當場咳出不少肺中老黑痰,鼻腔胸腔頓時為之一爽。雲樵老師是武林中人,性豪邁,即席揮毫一幅毛筆字回贈張老,稱其為「筆卿老弟」,拳拳盛意,惺惺相惜,一時傳為美談。

後來因為張老居無定所,又喜四海雲遊,所以在一次機緣下將這幅字轉送老衲,說雲樵老師的書法是武人字,奔逸絕塵,有正氣,能辟邪,老衲你是武人,這幅武人字送你恰好。老衲卻之不恭,一笑收下,老衲現時雖是蝸居,可偶爾將雲樵老師的毛筆字展開一觀,頓覺豪氣旁生,胸襟為之一振;老衲想,這恐怕也是以字療心,睹字療神的另一種解釋與功效吧!

作品圖片:
劉雲樵書法 / 132cm x 56cm/ 1987

說明文字:
老衲不會寫,但向來喜歡書印。想我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分文武兩道,文人以字療心,「興來小豁胸中氣」,武人以勢冶心,「拍劍東來還舊仇」;一以筆,一以兵,其實都是同理。

20201011

籠中鬥理論

老衲當年看了日本不世出的小說家高見廣春的作品《大逃殺》後,心折不已,心緒久久不能平復,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所學的武功有所懷疑,當時提出一段謬論,說,其實所有的武功門派都是刻舟求劍,瞎子摸象,真正的武功訓練,應該是把一大群人關在一座孤島上,或是一座大鐵籠裏,相互殘殺,然後勝者為王,然後再反覆做此實驗,把這座鐵籠裏的勝者與另一座鐵籠裏的勝者再鬥,直到最後一名最終勝者產出。

這名最終勝者產出之後,再讓其餘的弱者去模仿他的行走、攻擊、防守、偵查等等型態,模仿到位以後,再用同樣的方式去襲擊這名最終勝者,反覆多次而錘鍊淘汰,篩選下來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武功與真正的武功修煉法,而一般武功所謂的各種門派的招式與功法,實在是倒果為因,拿一結果去追究原因,好比一艘船渡過河中時,一把寶劍掉入河中,而寶劍的主人在船身上刻下掉落寶劍時的位置,等到船到岸邊時,再沿著這個位置下去探潛尋找寶劍,那叫一個緣木求魚,刻舟求劍,本末倒置。

當然,這個實驗對於修煉者與參與實驗者的折損率極高,所以只能在老衲的腦袋中想想轉轉,現實世界裏,是沒可能有這般的實驗武功的可能性的。

這段謬論老衲謂之「籠中鬥理論」,著實在老衲心中思考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雖然中間跟很多拳師講過探討過,但都被他們嗤之以鼻,不過,老衲自個始終還是對此理論深信不疑,直到老衲遇上了徒弟奇拉拉,才有一絲動搖。

說到拉拉,拉拉那時第一次見老衲,老衲便問他武功來歷,拉拉說,他幾年前看完葉問電影,便立志要學傳武,要成為詠春達人,於是上網看影片自學詠春,又找幾名小夥伴互相對打,打完立刻報名比賽,打過幾輪,也拿過幾次不錯的名次,可是卻忽然發覺,再也無法更進一步,幾次在賽場上遇到的狀況他無法處理,而且不是單單無法處理那個當下的狀況而已,而是對武學的整體性與概念性的陌生使他落敗,所以他開始四處訪師,最後先拜在香港的楊永勣老師門下學習,後來又跟隨台灣的黃英哲老師修練,經此二師調教之後,方才對詠春武學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

老實說拉拉的這段自白,當時老衲聽到心中很是震撼,真是又吃驚又感動,傳武總是被很多人嘲諷說,上擂台打的太少,所以真功夫失傳了,可很多人不知道,一個打了幾十場比賽而且成績不俗的選手,他居然自認,若是沒經過正宗且純粹的傳統中國武術訓練,他的比賽成績是無法再更上一層樓的,後來老衲跟拉拉熟了,又常常聽他說,英哲師這人很妙,雖然沒上場打比賽,可是看拳賽看得很精準,常常給出來的指導方針出乎他這個實際上場比賽的拳手意料之外,卻又一針見血地非常實用,當然,這來自於英哲師深厚的詠春武學功底,而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有其一定的價值,不敢說打遍天下無敵手,但能用好用,兼顧養生與逸趣文化各方面的功能。

聽完拉拉的故事,老衲對自個的籠中鬥理論慢慢產生了懷疑,也許天下事並不是那麼絕對,這一陣子重新思考,又對原來的籠中鬥理論做了修正,奈何篇幅不夠,有空再寫。

上個月欣聞拉拉將參與降龍武館的拳龍王怡天館長所舉辦的「龍中之王異種格鬥大賽」,第一階段是70KG量級的好手爭霸,八取一,各個都是目前台灣的一線搏擊好手,賽程與選手介紹在FB與IG上的粉絲頁都有,拉拉前幾日私訊老衲,說不知道能夠打到甚麼名次,但真的希望能夠給幾位師父爭取榮耀,也希望能多幫傳武爭取在主流搏擊格鬥界的話語權,老衲說,別人怎麼想俺不知道,不過老衲的態度向來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一定需要努力,咱是凡人,管好自己努力的部分就好,其他的交給天意,拉拉說,好。

在這個物慾橫流,以利為主的末法時代,台灣能有像拳龍王怡天館長這樣的人物真不簡單,有熱情,有想法,有格局,不計代價湊齊這八位高手在同一個舞台上同場較技,而且為了讓許多不習慣看拳手在地上扭抱的觀眾能夠看得更過癮,忍痛將地板功的寢技規則做了適當修改,地板上只限十秒內決勝負,站立技除了頭槌與腰部以下的抱腿摔,其他的摔打拿幾乎全開放,六盎司的露指拳套與護肘,拳掌肘肩到站立降伏都可以使用,最重要的,不用花錢買門票,就可以在Youtube上免費觀賞這台灣第一武道大賽,真是賞心樂事也。

喜歡看格鬥賽事的朋友們,盍興乎來!

#奇拉拉
#龍中之王異種格鬥大賽
https://www.facebook.com/kodchampionship/

 

20201010

你以為的太極拳與實際上的太極拳

老衲從小在傳武這個圈子裏鬼混,看過、研究過的武術書籍不知凡幾,發現近年來的武術書籍,尤其是傳武這一塊,開始瞎編歷史的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資訊爆炸時代,人人都已經對傳奇掌故麻痺了,所以各拳派的行銷弟子,為了招攬生意,將拳派故事越寫越神奇,以刺激大眾,引之入殼,每一派祖師爺幾乎都被寫成武聖化身,古可直追關公岳飛,今可比肩阿里泰森,奇之又奇,玄之又玄,強之又強,寫武術史來好比仙俠傳奇小說,而猶有過之。

是以偶爾想寫一點武術史,留下一點小小記錄,這些材料來自於老衲小時候聽上一輩拳師口述的,又或者是小時候讀過得比較詳實可信的書,看官們各自隨意,信者恆信,不信者就當是老衲的一家之言,別來找老衲囉嗦,而談到傳統拳藝,吃瓜群眾們最關心的,當是太極拳這門武藝,因此先從太極談起吧!

最早命名「太極」這兩個字的拳法,來自於河北永年的楊露蟬先生,楊老的來歷眾說紛紜,尤其又在武俠小說家白羽一紙《偷拳》的小說推波助瀾下,讓楊老的出身更加傳奇,但,其實「偷拳」故事的原型,在傳統武林流傳甚廣,最早在河南心意門便一直流傳祖師爺馬學禮自姬家偷拳的故事,白羽只是把故事原型套用,換成當時北京最流行的楊家太極,安插在楊露蟬先生之上,事實上老衲以為,楊老偷拳的對象,若是陳家溝的陳氏拳,是萬萬不合理的,蓋因陳家溝的陳氏拳,在訓練上極其重視雙人推手的練習,若是偷拳的人只在旁邊看,不加入推手訓練,要如何明白老師的推手內在勁道呢?這個藉由推手明白內勁的過程,在楊家太極中俗稱「懂勁」,是有一個這樣的專有名詞來重視它的,可知一斑,若是楊露蟬公當年只是在陳家人旁邊「偷拳」,那要如何「懂勁」呢?可知這楊露蟬的太極功夫,是來自偷拳一說,十分的不合理。

(但這樣的故事安插在心意門馬學禮祖師身上,卻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但這與本文無關,略過不提。)

扯遠了,回到這「太極拳」的首次命名,這楊露蟬先生,相傳一身拳藝,到了當時的北京教拳謀生,在一次公開比武下,被當時清廷的翁同龢見到了,這次楊露蟬的比武,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比武,因為這次比武,被翁同龢見著了,同時也確立了「太極拳」的命名,這堪稱是中國近代武林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 milestone,里程碑是也,因此很有必要好好地介紹一下翁同龢這個人。

這翁同龢家世十分顯赫,老爹翁心存是道光年間的進士,後來一路作大學士,又做到上書房行走總師,不知那是一個甚麼職稱,但總之十分響亮便是,而老哥翁同書做到安徽巡撫,還是清末達人李鴻章的對頭,曾被李鴻章彈劾數次。

這麼樣的一個豪門書香世家子弟的翁同龢,在年紀輕輕二十六歲之際,便高中了咸豐六年這一年的狀元,十分意氣風發,老衲推測,翁同龢見到楊露蟬比武,應該是在這一年之前,也就是翁更年輕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翁同龢比楊露蟬小約三十歲,翁二十六歲高中狀元之際,楊露蟬也已經五十六歲左右了,諸君有見過五十六歲的老翁還親自上擂台的嗎?極少極少,且楊露蟬公只活了七十一二歲左右,以五十六歲高齡才靠比武發跡,太極拳不太可能在北京發展到人盡皆知皆練的地步。

當然,現代人中,也有猴鶴雙形的陳明崙老先生六十餘歲才靠與日本人比武,而聲名大響,但那畢竟是異數,且在陳老比武之前,鶴拳早就在台灣深入人心,並非像楊露蟬一般,楊公當時的拳術,在北京聞所未聞,因此才有那麼大的震撼。

又扯遠了,好了,其實這哪一年比武的並不重要,重點是,楊公當年來到北京城,好比鄉下人進大觀園,沒點本事來哪壓得住這票頹廢的老資產階級?因此天天比武,甚至在北京城打下了「楊無敵」的稱號,但比武獲勝,看似風光,卻沒甚麼實際的經濟用途,好比中國有散打冠軍最後淪落到在澡堂幫人搓澡的,比武勝利只是一時,養家活口卻是一世,而這一天也是時該楊公撞大運,楊公比武時,被翁同龢見到了,翁當時看到楊公的身手之妙,前所未見,好比當年杜甫見到公孫大娘舞劍,神為之奪,目為之炫,翁雖然沒有杜子美的文采,但畢竟也是讀書人,驚訝之際,給了下列數字評語:

「楊公身似猿猴,手似運球,好比太極渾然一體也!」

也不知怎麼,楊露蟬一輩子與人比武,從來沒有被點評地如此到位,好球星遇上好球評,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一時間楊公腦中靈光一閃,說道:好,我這拳,以後便命名為「太極拳」。

這便是太極拳真正的命名由來了,甚麼張三丰甚麼上古老子陰陽神拳,那都是武俠小說家的加工,真正的太極拳由來,其實只是當時的某人對楊露蟬身手的一句評價,其實這句評價,到底是不是翁同龢本人說的,老衲都持懷疑態度,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楊露蟬公當年的徒弟學生,無一不是北京旗人的王公貴族,因此比武時,翁氏能站在邊上觀看,也不足為奇。

楊露蟬的太極拳,通過比武與教導上流社會等等策略,在北京城爆紅起來之後,有人便想到了,楊的拳學源自於陳家溝,要與楊露蟬學,不如直接找陳家溝這個源頭學!因此後來陳家溝正宗傳人陳發科老先生,才有了到北京授拳的機會。

這種故事其實上世紀末也發生過一次,格雷西家族習練的柔術,通過UFC異種武術格鬥大賽爆紅之後,格雷西家族在巴西所開設的武館大排人龍,而也有人想到了,與其找格雷西家族學,何不如找柔術的源頭日本柔術學習?如此,一樣帶動了一波格雷西柔術熱潮,與日本古武道柔術熱潮,甚至是柔道的熱潮。

可知人心不分古今,都是一樣的。

回頭說來陳發科老先生,陳老功夫精湛,人也溫厚老實,初到北京時,有人問他是否教授的是「太極拳」?陳老當時還嚴詞否認,說他教的是陳氏拳,又有砲捶之名,並非甚麼太極,這個否認之詞,並非老衲瞎編,白紙黑字,記錄在當時的報紙還是甚麼文獻上有的,可是後來,陳老才知道楊家太極在北京的大名,讓你不承認這是太極都不可以,只好從俗隨眾,改口稱陳氏拳為陳氏太極,而楊露蟬公所傳的,為楊氏太極。

值得一提的是,古傳的陳氏拳據唐豪、顧留馨等人的考據,在老譜上一共有七路,分別是陳氏拳頭套、二套、三套、四套、五套,與大小紅拳及砲捶,而陳發科老先生當時傳出的,只有陳氏老架一路,與一路砲捶而已,故唐豪等人推斷為陳氏拳其他套早已失傳,老衲認為此說並不正確,因陳氏拳歷來保守至極,祖宗的東西未必捨得傳出來,而十年文革時,陳老的小兒子陳照奎因故落難,被上海都文才先生保護在家中,陳氏感念其恩,將七路陳氏拳通通教出來給都文才先生,有此一證,可知陳氏拳七路,其實並未失傳。

為何老衲認為,那都文才的七路陳氏拳,便是陳家溝老譜上的那七路呢?非關人事,老衲是從拳理上看的,河南溫縣陳家溝世傳的陳氏拳,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甚麼呢?老譜上清清楚楚寫的明明白白,是謂「纏絲」是也,陳氏拳最初設計拳架練習的概念,即是「纏絲」這一個奇特的渾身螺旋運動,而今天外傳的陳氏太極,雖有纏絲之理,卻無纏絲之形,而都文才教出來的陳照奎七路陳氏拳,卻是有非常明顯的纏絲之形。

說到這,又牽扯到另一個武學教學的問題,很多現代傳武在教學的時候,都是理論多於實際,好比氣沉丹田一說,老衲認為,正確地傳授方式,應該是待學員自行練出氣沉丹田的真實感受之後,再告訴學員氣沉的理論,因為理論上,合理的訓練必能達到這樣目標,這種教法,老衲謂之為「拳內體悟」的教法。

而現代人教傳武,大部分是顛倒過來教,有點類似於催眠術,學員根本啥都沒體會,便忙不迭地告訴學員,我這個乃是「氣沉丹田」、我這個乃是「落地生根」,我這個是…,事實上,這與武學的內容通通無關,而只是通過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訴說同一願景,造成學員的錯覺,以為自己的功夫便是如此這般,這種口水多過汗的教法,老衲謂之「拳外理解」。

回說纏絲,纏絲並不是你整天口口聲聲念念叨叨纏絲二字,即可練成的,非要有這纏絲之形的輔助才可,有纏絲外形輔助,最終才能得到纏絲內勁的養成,這應該才是比較科學的訓練模式,而以外形看,都文才傳出的陳照奎七路纏絲陳氏拳,以訓練纏絲的角度上看,對纏絲的訓練較深化,也較合理。

當然,沒有這外型能不能練出功夫?當然能!武學即是格鬥,內容包羅萬象,失之東隅收之西隅,沒有這外形,未必練不出來好功夫,楊露蟬公學了陳氏纏絲拳之後,其實他也不那麼講究纏絲了,一樣出功夫,現代人動輒言必稱纏絲,好像這是甚麼武學至高境界一樣,老衲以為大可不必,老衲的心意師父說,拳有千變,但一圓不變,講圓就好了,纏絲二字回歸給陳家溝陳氏拳,那是他們祖宗的想出來的智慧產權,註冊商標,尊重一下何妨。

回說拳理,為何陳氏太極的古傳講究纏絲與推手呢?老衲以為,原始的陳氏拳是一個重拿法,即是站立式反關節技的武術,拿法在上半身來說,重點在手腕、手肘、最多加上肩與頭,要準確捕捉擒拿住這前兩道門,反覆的螺旋纏繞練習必不可少,是以陳氏拳以纏絲作為單人訓練,此動作可以纏人,也可以解開被人纏上之際,而使用推手作為有條件式的雙人互練。

而楊露蟬公學來以後,有他老人家自己的創見,楊公認為勁性才是拳中的重點,是以楊氏太極以玩勁為主,發人為上,能發人而不使人痛者,或發人不使人知覺者,皆是玩勁玩得爐火純菁之技,雖然與實際打鬥不同,不過不可否認,楊氏太極提煉了拳中的內勁之學。

而楊露蟬的拳學,徒弟全佑學來之後,又為之一變,全佑公為旗人貴族,自幼摔跤摔得極是精熟,將楊氏太極學來之後,自然而然與他原本的摔跤之技融合為一,是以傳給他兒子吳鑑泉公之後,這太極融合摔跤的面目為之一變,是為吳氏太極,全佑公的兒子為什麼姓吳呢?蓋因全佑公為滿人,滿姓為烏佳哈拉氏,化為漢姓時以吳音譯烏佳哈拉也,所以若要考古認宗,當稱吳氏太極為烏佳哈拉氏太極才對。

說起吳氏太極,現在很多人以吳鑑泉的大公子吳公儀在香港與陳克夫的公開比武錄像說嘴,認為傳統武術都是騙子云云,老衲是這樣看的,吳氏太極原本發展脈絡下來,就是從陳氏的纏絲擒拿,楊氏的勁性把握,一直到溶入祖傳的角力摔法的一個東西,可從始自終,沒有練習過拉開距離的散手,如拳打腳踢之類,要知道擒拿的搭手距離,或是摔法的纏抱距離,兩人都是有接觸且極為靠近的,而吳公儀在擂台上完全採取與陳克夫拉開大距離來打,第一,吳本來就沒有練習過拳打腳踢,拉開距離的打法,第二,這種打法亦非吳氏太極本身習練的專項,好比要一個從沒練過地板功的拳擊手,要他躺在地上與對手扭抱一樣,當然非常非常地生疏而不熟悉。

綜合以上,老衲還是認為,若要以陳吳比武的錄像來評價吳氏太極的價值,是非常不客觀與武斷的,吳氏太極自有吳氏太極的優點,而且從古至今,那一個拳派是沒有輸過手的?以吳公儀一人比武之成績來看一門拳派,甚至是整個南拳北腿整個武林,是非常幼稚與不成熟的想法。

至於有人問,為何吳公儀要在萬人觀看的比武擂台上,採取他自己並不熟悉的打法?這點老衲也百思不得其解,還要請高明見教。

陳氏、楊氏、吳氏,這三家太極,便是真實世界中,最老的三家太極拳,與張三丰沒一點兒關係的,據金庸記載,張三丰所創的太極拳,只有一個半殘之身俞岱巖聽過口訣,但沒法實際下場訓練,而張無忌那渾小子連趙敏與周芷若都搞不過來,還一心往波斯小昭那邊跑,這張三丰的武當太極,肯定早就失傳了吧?而現實歷史上,清末民初風靡北京的太極拳,百分之百與金庸寫的不一樣。

最後說明,老衲本身雖然會太極,但不練也不教,所以別來問老衲太極的功法技術,而以上拳史,純粹讓各位看官鬥嘴磕牙用,愛聽便聽,不聽拉倒,最後放一張翁同龢的照片,練武與讀書,還是讀書好些,看翁與陳、楊、吳諸位的成就,上網一查,便知分曉,人家翁同龢的維基滿滿都是資料,可是武術拳史,缺篇斷簡的甚多,剩下的一點,還只是山野荒人的口述資料而已。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