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你以為的太極拳與實際上的太極拳

老衲從小在傳武這個圈子裏鬼混,看過、研究過的武術書籍不知凡幾,發現近年來的武術書籍,尤其是傳武這一塊,開始瞎編歷史的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資訊爆炸時代,人人都已經對傳奇掌故麻痺了,所以各拳派的行銷弟子,為了招攬生意,將拳派故事越寫越神奇,以刺激大眾,引之入殼,每一派祖師爺幾乎都被寫成武聖化身,古可直追關公岳飛,今可比肩阿里泰森,奇之又奇,玄之又玄,強之又強,寫武術史來好比仙俠傳奇小說,而猶有過之。

是以偶爾想寫一點武術史,留下一點小小記錄,這些材料來自於老衲小時候聽上一輩拳師口述的,又或者是小時候讀過得比較詳實可信的書,看官們各自隨意,信者恆信,不信者就當是老衲的一家之言,別來找老衲囉嗦,而談到傳統拳藝,吃瓜群眾們最關心的,當是太極拳這門武藝,因此先從太極談起吧!

最早命名「太極」這兩個字的拳法,來自於河北永年的楊露蟬先生,楊老的來歷眾說紛紜,尤其又在武俠小說家白羽一紙《偷拳》的小說推波助瀾下,讓楊老的出身更加傳奇,但,其實「偷拳」故事的原型,在傳統武林流傳甚廣,最早在河南心意門便一直流傳祖師爺馬學禮自姬家偷拳的故事,白羽只是把故事原型套用,換成當時北京最流行的楊家太極,安插在楊露蟬先生之上,事實上老衲以為,楊老偷拳的對象,若是陳家溝的陳氏拳,是萬萬不合理的,蓋因陳家溝的陳氏拳,在訓練上極其重視雙人推手的練習,若是偷拳的人只在旁邊看,不加入推手訓練,要如何明白老師的推手內在勁道呢?這個藉由推手明白內勁的過程,在楊家太極中俗稱「懂勁」,是有一個這樣的專有名詞來重視它的,可知一斑,若是楊露蟬公當年只是在陳家人旁邊「偷拳」,那要如何「懂勁」呢?可知這楊露蟬的太極功夫,是來自偷拳一說,十分的不合理。

(但這樣的故事安插在心意門馬學禮祖師身上,卻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但這與本文無關,略過不提。)

扯遠了,回到這「太極拳」的首次命名,這楊露蟬先生,相傳一身拳藝,到了當時的北京教拳謀生,在一次公開比武下,被當時清廷的翁同龢見到了,這次楊露蟬的比武,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比武,因為這次比武,被翁同龢見著了,同時也確立了「太極拳」的命名,這堪稱是中國近代武林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 milestone,里程碑是也,因此很有必要好好地介紹一下翁同龢這個人。

這翁同龢家世十分顯赫,老爹翁心存是道光年間的進士,後來一路作大學士,又做到上書房行走總師,不知那是一個甚麼職稱,但總之十分響亮便是,而老哥翁同書做到安徽巡撫,還是清末達人李鴻章的對頭,曾被李鴻章彈劾數次。

這麼樣的一個豪門書香世家子弟的翁同龢,在年紀輕輕二十六歲之際,便高中了咸豐六年這一年的狀元,十分意氣風發,老衲推測,翁同龢見到楊露蟬比武,應該是在這一年之前,也就是翁更年輕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翁同龢比楊露蟬小約三十歲,翁二十六歲高中狀元之際,楊露蟬也已經五十六歲左右了,諸君有見過五十六歲的老翁還親自上擂台的嗎?極少極少,且楊露蟬公只活了七十一二歲左右,以五十六歲高齡才靠比武發跡,太極拳不太可能在北京發展到人盡皆知皆練的地步。

當然,現代人中,也有猴鶴雙形的陳明崙老先生六十餘歲才靠與日本人比武,而聲名大響,但那畢竟是異數,且在陳老比武之前,鶴拳早就在台灣深入人心,並非像楊露蟬一般,楊公當時的拳術,在北京聞所未聞,因此才有那麼大的震撼。

又扯遠了,好了,其實這哪一年比武的並不重要,重點是,楊公當年來到北京城,好比鄉下人進大觀園,沒點本事來哪壓得住這票頹廢的老資產階級?因此天天比武,甚至在北京城打下了「楊無敵」的稱號,但比武獲勝,看似風光,卻沒甚麼實際的經濟用途,好比中國有散打冠軍最後淪落到在澡堂幫人搓澡的,比武勝利只是一時,養家活口卻是一世,而這一天也是時該楊公撞大運,楊公比武時,被翁同龢見到了,翁當時看到楊公的身手之妙,前所未見,好比當年杜甫見到公孫大娘舞劍,神為之奪,目為之炫,翁雖然沒有杜子美的文采,但畢竟也是讀書人,驚訝之際,給了下列數字評語:

「楊公身似猿猴,手似運球,好比太極渾然一體也!」

也不知怎麼,楊露蟬一輩子與人比武,從來沒有被點評地如此到位,好球星遇上好球評,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一時間楊公腦中靈光一閃,說道:好,我這拳,以後便命名為「太極拳」。

這便是太極拳真正的命名由來了,甚麼張三丰甚麼上古老子陰陽神拳,那都是武俠小說家的加工,真正的太極拳由來,其實只是當時的某人對楊露蟬身手的一句評價,其實這句評價,到底是不是翁同龢本人說的,老衲都持懷疑態度,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楊露蟬公當年的徒弟學生,無一不是北京旗人的王公貴族,因此比武時,翁氏能站在邊上觀看,也不足為奇。

楊露蟬的太極拳,通過比武與教導上流社會等等策略,在北京城爆紅起來之後,有人便想到了,楊的拳學源自於陳家溝,要與楊露蟬學,不如直接找陳家溝這個源頭學!因此後來陳家溝正宗傳人陳發科老先生,才有了到北京授拳的機會。

這種故事其實上世紀末也發生過一次,格雷西家族習練的柔術,通過UFC異種武術格鬥大賽爆紅之後,格雷西家族在巴西所開設的武館大排人龍,而也有人想到了,與其找格雷西家族學,何不如找柔術的源頭日本柔術學習?如此,一樣帶動了一波格雷西柔術熱潮,與日本古武道柔術熱潮,甚至是柔道的熱潮。

可知人心不分古今,都是一樣的。

回頭說來陳發科老先生,陳老功夫精湛,人也溫厚老實,初到北京時,有人問他是否教授的是「太極拳」?陳老當時還嚴詞否認,說他教的是陳氏拳,又有砲捶之名,並非甚麼太極,這個否認之詞,並非老衲瞎編,白紙黑字,記錄在當時的報紙還是甚麼文獻上有的,可是後來,陳老才知道楊家太極在北京的大名,讓你不承認這是太極都不可以,只好從俗隨眾,改口稱陳氏拳為陳氏太極,而楊露蟬公所傳的,為楊氏太極。

值得一提的是,古傳的陳氏拳據唐豪、顧留馨等人的考據,在老譜上一共有七路,分別是陳氏拳頭套、二套、三套、四套、五套,與大小紅拳及砲捶,而陳發科老先生當時傳出的,只有陳氏老架一路,與一路砲捶而已,故唐豪等人推斷為陳氏拳其他套早已失傳,老衲認為此說並不正確,因陳氏拳歷來保守至極,祖宗的東西未必捨得傳出來,而十年文革時,陳老的小兒子陳照奎因故落難,被上海都文才先生保護在家中,陳氏感念其恩,將七路陳氏拳通通教出來給都文才先生,有此一證,可知陳氏拳七路,其實並未失傳。

為何老衲認為,那都文才的七路陳氏拳,便是陳家溝老譜上的那七路呢?非關人事,老衲是從拳理上看的,河南溫縣陳家溝世傳的陳氏拳,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甚麼呢?老譜上清清楚楚寫的明明白白,是謂「纏絲」是也,陳氏拳最初設計拳架練習的概念,即是「纏絲」這一個奇特的渾身螺旋運動,而今天外傳的陳氏太極,雖有纏絲之理,卻無纏絲之形,而都文才教出來的陳照奎七路陳氏拳,卻是有非常明顯的纏絲之形。

說到這,又牽扯到另一個武學教學的問題,很多現代傳武在教學的時候,都是理論多於實際,好比氣沉丹田一說,老衲認為,正確地傳授方式,應該是待學員自行練出氣沉丹田的真實感受之後,再告訴學員氣沉的理論,因為理論上,合理的訓練必能達到這樣目標,這種教法,老衲謂之為「拳內體悟」的教法。

而現代人教傳武,大部分是顛倒過來教,有點類似於催眠術,學員根本啥都沒體會,便忙不迭地告訴學員,我這個乃是「氣沉丹田」、我這個乃是「落地生根」,我這個是…,事實上,這與武學的內容通通無關,而只是通過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訴說同一願景,造成學員的錯覺,以為自己的功夫便是如此這般,這種口水多過汗的教法,老衲謂之「拳外理解」。

回說纏絲,纏絲並不是你整天口口聲聲念念叨叨纏絲二字,即可練成的,非要有這纏絲之形的輔助才可,有纏絲外形輔助,最終才能得到纏絲內勁的養成,這應該才是比較科學的訓練模式,而以外形看,都文才傳出的陳照奎七路纏絲陳氏拳,以訓練纏絲的角度上看,對纏絲的訓練較深化,也較合理。

當然,沒有這外型能不能練出功夫?當然能!武學即是格鬥,內容包羅萬象,失之東隅收之西隅,沒有這外形,未必練不出來好功夫,楊露蟬公學了陳氏纏絲拳之後,其實他也不那麼講究纏絲了,一樣出功夫,現代人動輒言必稱纏絲,好像這是甚麼武學至高境界一樣,老衲以為大可不必,老衲的心意師父說,拳有千變,但一圓不變,講圓就好了,纏絲二字回歸給陳家溝陳氏拳,那是他們祖宗的想出來的智慧產權,註冊商標,尊重一下何妨。

回說拳理,為何陳氏太極的古傳講究纏絲與推手呢?老衲以為,原始的陳氏拳是一個重拿法,即是站立式反關節技的武術,拿法在上半身來說,重點在手腕、手肘、最多加上肩與頭,要準確捕捉擒拿住這前兩道門,反覆的螺旋纏繞練習必不可少,是以陳氏拳以纏絲作為單人訓練,此動作可以纏人,也可以解開被人纏上之際,而使用推手作為有條件式的雙人互練。

而楊露蟬公學來以後,有他老人家自己的創見,楊公認為勁性才是拳中的重點,是以楊氏太極以玩勁為主,發人為上,能發人而不使人痛者,或發人不使人知覺者,皆是玩勁玩得爐火純菁之技,雖然與實際打鬥不同,不過不可否認,楊氏太極提煉了拳中的內勁之學。

而楊露蟬的拳學,徒弟全佑學來之後,又為之一變,全佑公為旗人貴族,自幼摔跤摔得極是精熟,將楊氏太極學來之後,自然而然與他原本的摔跤之技融合為一,是以傳給他兒子吳鑑泉公之後,這太極融合摔跤的面目為之一變,是為吳氏太極,全佑公的兒子為什麼姓吳呢?蓋因全佑公為滿人,滿姓為烏佳哈拉氏,化為漢姓時以吳音譯烏佳哈拉也,所以若要考古認宗,當稱吳氏太極為烏佳哈拉氏太極才對。

說起吳氏太極,現在很多人以吳鑑泉的大公子吳公儀在香港與陳克夫的公開比武錄像說嘴,認為傳統武術都是騙子云云,老衲是這樣看的,吳氏太極原本發展脈絡下來,就是從陳氏的纏絲擒拿,楊氏的勁性把握,一直到溶入祖傳的角力摔法的一個東西,可從始自終,沒有練習過拉開距離的散手,如拳打腳踢之類,要知道擒拿的搭手距離,或是摔法的纏抱距離,兩人都是有接觸且極為靠近的,而吳公儀在擂台上完全採取與陳克夫拉開大距離來打,第一,吳本來就沒有練習過拳打腳踢,拉開距離的打法,第二,這種打法亦非吳氏太極本身習練的專項,好比要一個從沒練過地板功的拳擊手,要他躺在地上與對手扭抱一樣,當然非常非常地生疏而不熟悉。

綜合以上,老衲還是認為,若要以陳吳比武的錄像來評價吳氏太極的價值,是非常不客觀與武斷的,吳氏太極自有吳氏太極的優點,而且從古至今,那一個拳派是沒有輸過手的?以吳公儀一人比武之成績來看一門拳派,甚至是整個南拳北腿整個武林,是非常幼稚與不成熟的想法。

至於有人問,為何吳公儀要在萬人觀看的比武擂台上,採取他自己並不熟悉的打法?這點老衲也百思不得其解,還要請高明見教。

陳氏、楊氏、吳氏,這三家太極,便是真實世界中,最老的三家太極拳,與張三丰沒一點兒關係的,據金庸記載,張三丰所創的太極拳,只有一個半殘之身俞岱巖聽過口訣,但沒法實際下場訓練,而張無忌那渾小子連趙敏與周芷若都搞不過來,還一心往波斯小昭那邊跑,這張三丰的武當太極,肯定早就失傳了吧?而現實歷史上,清末民初風靡北京的太極拳,百分之百與金庸寫的不一樣。

最後說明,老衲本身雖然會太極,但不練也不教,所以別來問老衲太極的功法技術,而以上拳史,純粹讓各位看官鬥嘴磕牙用,愛聽便聽,不聽拉倒,最後放一張翁同龢的照片,練武與讀書,還是讀書好些,看翁與陳、楊、吳諸位的成就,上網一查,便知分曉,人家翁同龢的維基滿滿都是資料,可是武術拳史,缺篇斷簡的甚多,剩下的一點,還只是山野荒人的口述資料而已。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