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淺談李小龍


李小龍是一個很妙的人,幾乎所有在真實格鬥行業中的職業實幹者都在崇拜他(名單就不列了),但是幾乎所有不在第一線的泛武術業餘愛好者,對他都有或大或小的批評。

這件事究竟是咋回事兒呢?老衲是這樣看的:第一,李小龍的確沒有非常出色的戰績,包含擂台上或是擂台下,雖然有人說他擂台下幹倒很多人,但那多屬於友好性的切磋試手,不太能列入正式戰績,而擂台上就更不用說了,小龍的年代正式的全開放性對打比賽少之又少,而且李小龍當年的拳論,是完全反對任何有規則性的搏擊比賽的。

沒有可供查驗的「戰績」,讓很多人批評他並非實戰武道家,連著名小說家倪匡也是這樣看的,他老人家儘管打了小龍三拳,如中鐵板,但仍然只認為小龍是武術表演專家,並非真正的武道家。

可是,其實一個武道家並非只能用戰績來證明自己,如同嘉納治五郎本身好像也並沒有參加過任何柔道比賽一樣;李小龍的成功之處,是在身為一個武者,而提出了兩項獨特的武學理論。

李小龍第一項獨特的拳論,即是現在的MMA概念,他認為各種武術應該要融合在一起的,不能切割,這個理論後來被一個美國人所實現了,Danna White,即是現在的UFC比賽。

不過很多人認為MMA的理論是一項超時代的創舉,老衲卻有點小意見,因為傳統武術早就說了「踢打摔拿」,本來就是一項融合性的東西,李小龍提出未必是史上獨創,但他演繹得最好,影響最大,的確當記首功。

小龍第二項非常獨特的拳論,就是「武者如水」(martial artist is like water)的概念,這項理念雖然也有人說過,可真沒他說得那麼好,再配合電視訪問時那音調的高低起伏,與臉上的瀟灑神采,幾乎以一人之力,讓「功夫 kung fu」一詞收入大英辭典,實是我中華漢族之光榮。

憑此二點拳論,老衲個人以為不管他實際上,個人打鬥功夫練得如何,都足以讓李小龍足夠資格列入世界武術史的武道家列傳中,且可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正好是李小龍79歲的冥誕,若他今天仍活著,想必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溫馨胖老大爺吧?昔人已去,數風流,還看今朝啊!

20201125

武學中發力的秘中秘


老衲常說,武學不過就是力學的運用,沒甚麼神秘玄虛的東西,更沒必要拉扯上音樂哲學宗教美術甚至是文字學之類的東西來強做包裝,很多武學中的秘訣真傳云云,不過只是力學常識而已。

舉一個粗淺的例子,若你用一白蠟桿扎牆,與你用一鐵槍扎牆,哪個破壞威力大?那無疑是鐵槍的,因為鐵槍較硬,碰上牆壁時不會軟,而白蠟桿本身較有彈性,扎上牆壁時槍身一軟,扎槍的力道便進不去了。

講深一層,這是因為槍尖撞上牆壁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運用的關係,若是鐵槍,結構較穩,扎槍破壁時可以把這層反作用力吃下,讓扎槍力道直貫入牆,而白蠟桿呢,因為槍身一軟,反作用力造成槍身形變而消散,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時存在的,所以扎槍入牆本身的作用力也跟著消散了。

這個例子可以引申到拳法上,比如打沙袋打手靶,初練的朋友若是不注意,很容易在發力打靶時折傷手腕,這時候你的手臂就像那支白蠟桿了,不但折傷手腕,拳勁也打不進去,而手腕注意好,反作用力的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沒那麼簡單,因為人體不是一支槍棍的簡單結構,而是有頭肩肘手腿胯膝等等,複雜的很,反作用力可能因為你沒送肩而卡在肩,下巴沒收而震後腦,族繁不及備載,但總歸都是反作用力吃不下來,而導致勁道也打不進去的問題。

好了,遇上這種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

比較直覺性的作法便是,將全身鼓成一個剛體,在打上目標之際,渾身收緊,便可以將反作用力硬吃下來,將力道打進去,發力時前段加速度,後段收緊一扛,渾身一震,這種作法可以在很多傳統拳法中看見,的確是個實效且快速的做法。

這種打法非常厲害,以剛打軟,好比鐵碗碰瓷碗,一碰便碎,若是天生身體素質好的人運用得當,的確可以橫掃一方,一時無兩。

不過呢,這種作法流行一陣子之後,很快有人又提出疑問了,這樣的方法吃下反作用力,只是硬吃,其實還是將反作用力吃在身上,而打拳時渾身一震,看似威猛,實則一昧純剛,而另一方面,渾身收緊,這也有礙於將力道完全打入目標物,因為一緊必慢,發力是質量與速度交互作用,速度,尤其是發力的尾速是極重要的,在發力時打中時一緊,剛好尾速打不進去,總覺得這種發力不是酣暢淋漓。

所以後來有人提出另一種理論,便是向前發力時,同時向後找力,即是在身體結構內部拉一條反作用力的路子,所以當向前發力時與目標物一撞之際,說得遲,那時快,產生的反作用力正巧順著體內結構順著卸掉,而且這卸掉的力,還能反過來輔助強化原本的發力結構,所以這發力的結構不是自我主動收緊,而是藉著對方的反作用力而收緊,結果一樣,過程不同,前一種練法,看鬆實緊,剛上加剛,後一種練法,則是有意求柔,無意成剛,越練越鬆是也。

這後一種打法與前一種打法外表相似,只是隱蔽性更高,發動速度與徵兆更小,而打中時收緊更快,因為後一種打法是因勢成形,而非發力成形,沒有了渾身一震,一頓一頓的外形,取而代之的是舉手投足的鬆沉隨意,是的,用這後一種發力方式,非「鬆」不可,但非「為鬆而鬆」,若是無法順暢傳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那叫似鬆實軟,沒啥用的。

這種「向前發力同時向後找力」的理論出來以後,前人便開始設計功法,讓身體習慣這種反直覺的用力模式,最常見的,便是直拳功法。

在傳統武術中,直拳通常有兩種訓練方式,第一種是如空手道正拳般,發拳時,肩膀不轉,雙肩與發拳之臂呈銳角,另一種是如八極或北少林拳的撐捶衝捶,發拳時肩膀順勢一轉,雙肩與發拳呈一直線;無論是以上的「正拳」或「撐捶」打法,通常在教授的時候,都會強調一個準則,就是「前手打,後手拉」,而這其中道理到底是為什麼?應該不用老衲再多加說明了吧。

待這種前後找力的用力模式習慣以後,外形便可以隨意自如,不必死板板的一定要「前手打,後手拉」,否則動手時死抱著這外形,很難碰得到對手。

當然,這種前後找力並不限於是「前手打後手拉」的外形,形意拳中的虎撲鷹捉等等,也是前後找力的另一種規範,更衍伸出去,除了前後找力,還有左右找力,上下找力,錯綜方向的結構變化,甚至是正踢掃腿等,都不脫這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運用,看官們程度都很高,老衲就不囉嗦了。

這種利用作用力反作用力的運動方式,古人稱之為先天力,與後天運用肌肉發力有所區別,二人相搏,若是後天力不相上下,得再加以運用先天力,才能真正勝人一籌,這兩種力從古至今,從傳統武術到現代搏擊,都一直有人在討論,只是名詞有所不同而已。

當然啦,以上老衲說的其實只是武學中的基礎入門,心意六合講究「心意氣力」相合,這只是「力」的基礎而已,而所謂「往相反方向找力」的運用,只是心意五勁「踩撲裹束絕」中的「絕」勁而已,真不算甚麼高端的秘訣。

咦,看官們肯定要說,老衲你寫此文不是說這是「發力秘中秘」嗎?嘿!寫作一道,杜甫老師早說了,要「語不驚人死不休」,老衲的文章標題不這麼取名,你們大夥怎麼會點進來看啊?哈哈哈哈!

20201123

如何分辨真功夫與假功夫?


很多初學者喜歡問,怎麼判斷拳師的好壞?

老衲以為很簡單,真功夫,一定要是可以在動態中展現的東西,這個動態,可以是完全開放式的對打(街頭野架或擂台比賽),也可以是互相收力的輕度對打(如戴上拳套護脛對練),甚或者是有條件式的制約式對打,好比柔道或摔角訓練,約定了不能擊打只能摔,又或者像是詠春黐手、太極推手等搭手訓練模式,都是很好的動態展現。

老衲上回看一個宣傳傳武的節目,那主持人說到,形意門薛顛的功夫很高,高到什麼程度呢?主持人說,據他的師父的師父的師爺等等說,當年曾經親眼見到有人上門踢館,示範功力,從牆上拔下一塊磚,薛顛搖搖手說,你這還不行,看我的,然後拿起一碗茶,用手掌一吸,把裏頭的茶水吸起來了。來人一見薛顛功夫如此,連連拱手,道薛師傅好功夫,在下不敵,於是退走云云。

老衲看完這節目什麼感想呢?感想只有一個,這是特技與魔術的較量,而不是武功。

真正的武功是克敵致勝的東西,不是搞特技,手拔磚只說明手指上有些力氣,與對打關聯性不大;以掌吸水,更是純魔術的把戲,與真正的武功相差十萬八千里。

說到魔術,老衲幾個發小都在國外幹職業魔術師的行當,一般走江湖的把戲俺一看就明,當年老衲的師父還給過幾本號稱是呂洞賓傳下來的江湖把戲秘訣(呂師為中國法術把戲魔術這行之中的祖師爺),內有五鬼搬運、三仙歸洞、銀瓶乍破等等把戲的具體原理與道具製作,因此若是談到魔術把戲,老衲算是半個內行人,不容易被江湖術師唬弄的,哈哈!

說回武功,老衲以為真正的武功很簡單,就是肢體之間的互搏,當然裏頭牽扯的範圍甚廣,結構,節奏,空間,呼吸,流動,心理,甚至是想像力,都是互搏中需要研究的項目,可是單純的特技與魔術,真與武功沒啥相關,又或者是一個人呆立不動,另一個人上下其手的技術,也與武功關聯不大。

真功夫是要在動態中展現的,甚或是在雙人互搏的動態中展現,只有在此狀況中,才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拳路,舉個例子,當今泰拳三雄之中,Buakaw 的打法中規中矩,節奏快,力道強,組合多,與世界主流搏擊審美觀較為接近,老衲以為這好比是全真派的正宗功夫,而 Yodsanklai 則是勢大力沉,又招招既硬且重,以慢打快,沈穩之至,好比是降龍十八掌的打法,不拼花巧,就拼實力;而 Saenchai 呢,則又是別出一功,打法奇巧多變,手手賽飛花,腿腿似落葉,或五虛一實,或七虛一實,油滑迅捷,出其不意,只有桃花島的落英神劍掌堪可比擬。

但是,這三人,若是讓他們在台下單獨示範,可能看不出什麼差別,一拳便是一拳,一腿就是一腿,每個人打出來的差別不大,反正都是泰拳嘛,來來去去就那麼幾招,是吧?可是一上擂台,卻人人不同,而能淬煉出自我拳風的,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說,老衲以為真正的功夫,還是得在對打中實現,至少得在動態中展現,除此之外,都是摻了水份的「說手」而已,不足為奇。

看到一段最近張偉麗與 Saenchai 的試手短片,覺得很有意思,貼來給大夥看看開開眼界,當世第一流武功高手的試手實況,隨手點點網路就可以看到,不必親上華山看華山論劍,現代人的生活真是太享受了,是不是?哈哈哈哈!

20201117

那話兒的故事


昨天有人要老衲說故事,老衲狗嘴吐不出象牙,直言傳武界的故事99.9%都是假的,千萬別聽,聽了信了誤你一生,今早睡醒以後,頗覺悔悟,其實傳武界還是有一些真實故事的,可以一說,今日,老衲就來說說傳武界中那話兒的故事好了。

話說當年,有一位熱血青年,對中國傳統中神秘的武功充滿了景仰之情,從小拜師學藝,跟的都是當時最一流的大師,他先拜了K老學藝,後來又拜了S老,T老,可能還有ABCD好多老師,最後,他拜上了當時最出名的Q老。

拜上了Q老以後,這名熱血小青年,咱們暫時叫他M先生,這M先生開始覺得自己功夫了不起啦!俗話說人從三師藝必高嘛,我老M自小學藝數十年,都跟過四五個大師去了,功夫哪有不好的道理?於是他跟Q老說,Q老啊,當今武術正熱,有一些場子,來學習的都是小青年,犯不著勞動您Q大師親自去教,讓我去代勞就夠了,到時候我拿一點車馬費,其他的學費還是拿回來孝敬您Q老。

這話給Q老一聽,正中他老人家下懷,何樂而不為呢?一方面派遣自己弟子去教,學費照收,另一方面又可顯得我Q大師的位高而德重,不能輕易御駕親征,多好!於是這事就這麼定了下來,按表操課,而打著Q老名義,實際卻是M先生去教的場子越來越多,一時蔚為壯觀。

豈知,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這麼好的一個正向循環的business model,在M先生教不到一年半載就亂套了,為什麼呢?因為M先生在教某一個場子的時候,「不小心」姦汙了一名女學生。

這一下子事情可鬧大了,當年雖然人人保守,但拳頭教師M某姦汙女學生的事,還是一下傳遍了整個武術界,Q老一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家裏轉來轉去,不知如何是好,若是公開此事逐劣徒出門,那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怎麼他Q老精明一世,臨老收了這麼一個採花賊來敗壞門風?但若是不處理此事,那他Q老將來還怎麼以德高望重的顏面,去面對那些行止正派的武林同道?

這件事最後怎麼擺平的呢?還是Q老的一個小徒弟有急智,他向Q老建議道:「老師,不是那第三世界某國恰巧有一間中華國術武館要開張了嗎?不如我們派M某為代表,去那個海外異邦教拳得了,等他回來,都不知某年某月,誰還記得這破事呢?」

Q老一聽此話,如聽仙樂耳暫明,醍醐灌頂,撫掌長嘯,連稱此計大妙,豈知這機智小徒此計一出,計計連環,又衍伸出好多事來,但都是後話,與本文無關,且按下不提。

以上的故事,可能略有誇大地方,但有一件事實是絕對真實的,那就是M某真的姦汙了某名女學生,為何老衲敢這麼言之鑿鑿的說呢?因為這故事是老衲的父親與老衲說的,而那名女學生當時的男朋友,正是老衲的父親的同學,當年女同學被姦汙之後,老衲的父親聽同學親口說的,說M某先生如何不堪,怎麼一個堂堂正正教武的老師,私下會幹出這等缺德事?

故事講到這,已經差不多說完了,肯定有看官心癢想問,那名M某最後下場如何?老衲老實告訴各位,這M某拳師可說是天生的行銷奇才,跑去第三世界開武館教拳以後,儘管手上沒功夫,可嘴上功夫凌厲之至,一間一間的海外武館迭開不休,從海外又紅回國內,要知道國人最吃老外那一套,總是愛胡思亂想道,他M某既然連老外都可以哄服了,肯定厲害,後來M某回國時,搖身一變,變成了旅居海外的功夫大師,不要說武林同道了,載譽歸國,就連當年在Q老門下,知道他那些破事兒的師兄弟們,都忙不迭地找他吃飯合影,攀搭關係,以示同門之誼,手足之義,看著這群武林中第一流的袞袞諸公諸師們,老衲還真是太佩服這些檯面上一流人物的臉皮之厚,心腸之黑,不禁想起太史公的那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

近幾年這位M大師魂歸天國,居然落得一個壽終正寢的結局,不過冥冥之中似有註定,他老M最後收的小徒弟做事沒留手腳,以為可以套用他M老師當年的下流勾當,一樣幹起姦汙女學生的破事,可他沒料算到這已經是二十一世紀,媒體挖扒破事的功力怎可與四十年前相提並論?更何況女人也不迂腐,直接了當地把這M某小徒送進了司法機構,依法處理了事,大快人心。

老衲生平愛詩,看到此處,又忍不住吟起幾句詩,道:「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好啦!故事到此真的說完了,有學生曾說老衲有反社會人格,老衲生平最看不起鄉愿,因循苟且,黑白不分的軟爛傢伙,這故事若是老衲不說,估計以武林諸公的德性,可能真會永遠埋沒在黃土之下啦!老衲今天想起此事,腦袋一拍,想一定得留個紀錄,故寫此文,信者信不信者不信吧,不是老衲不知道別把手伸進糞的道理,實在是老衲覺得,四十餘年過去,整個武林當中就沒有一個好漢,敢站出身來道個隻字片語,為當年那女學生伸張正義。

老衲感概,武俠文化應該重新發揚,武字就算不必,俠字卻萬萬不可少,曾有崖岸自高的武術教頭跟老衲說,他從來不看武俠小說,因為那裡面寫的武功都是假的,老衲回道,武功雖是假的,俠義精神卻是真的,不要看滿街練武的人一大堆,遇到事情,真的敢拔刀相助,兩肋插刀的勇士,卻未必是真正練過武的,如果是這樣,那末練武何用呢?

最後老衲提醒一句,故事裏的ABCD都是信手拈來,千萬別與現實中的人物相結合,胡亂對號入座啊!

20201116

「明代拳法」與「清代拳法」的差異


老衲這個人呢,小時候練武之時,常常聽一些武行中的老前輩、老拳師磕牙,因此對整個中國傳統武術史,很有一套自個兒的想法,當然這些想法未必經得起考古學者檢驗,也未必能夠在現今流傳的拳譜中找到印證,不過有時候天南地北瞎聊起來,也很有一點意思。

聽老一輩講,傳到現今的傳統武術,其實有兩個源流,一種是「清代拳法」,一種是「明代拳法」,不過呢,所謂的「明代」拳法,不一定真的起源於明代,有可能來自於宋甚至是唐都有可能,無法考證,定為明代拳法,如此命名,只是為了與清代拳法做一個區隔而已。

所謂的明代拳法,是比清代拳法更古老的一種拳學體系,這兩種拳法,最大的差別在於「體系」與「邏輯」不同,沒有誰優誰劣,只是特徵不同,當然啦,即使是清代拳法,還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明代拳法的遺跡,畢竟武學拳學作為一門學問,外形名稱可以有所不同,但內裏的脈絡,很多還是一脈相承下來的。

明代拳法與清代拳法最大的差異是甚麼呢?清代拳法最大的特徵,便是以「套路」作為主要的拳學進階標誌,好比少林寺的少林拳法體系中,一入門得先練少林長拳,再練羅漢拳,再學韋陀掌或大慈大悲千手式,練得差不多了以後,再練學散花掌,最後在走到波羅蜜手等高階套路的修練,這個順序可不是老衲亂說的,有紀載在金庸寫的《鹿鼎記》之中,有興趣者自個去查找吧。

清代拳法如此,明代拳法又是如何呢?明代拳法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張無忌教主橫掃武林的「乾坤大挪移」功夫,這乾坤大挪移可有別於少林寺拳法,它不是一套一套的套路練過去的,而是靠一層一層的境界練上去的,迥異於清代拳法的套路進階訓練邏輯,據說,乾坤大挪移總共有七層境界,主修青紅二氣的陰陽變化,初學者青氣與紅氣轉換明顯,到後來可以半青半紅,再過來忽青忽紅,到至高一層,青紅之氣全不顯相,外觀臉色上,已完全看不出有青紅之氣交錯摶搏的消息了。

可惜的是,乾坤大挪移這功夫,到現代已完全失傳,無法考證,不過呢,有沒有別的拳法也是如此呢?有的。

在舊上海的李瑞九家,曾請來一位著名的拳師做家庭教師,名喚孟廣裕,而這孟氏傳出來的拳法,名喚「綿拳」,這套綿拳沒有套路,只有單人習練的十三式動作,與雙人對勁對手的練法,而學者如何知道自個兒的進階呢?綿拳的訓練體系內有四階層,曰「剛」、「綿」、「內」、「髓」四字訣,先練剛勁,再練綿勁,進而內勁,最後髓勁,這每一階層好比乾坤大挪移的七層心法一般,層層遞進,躐等不易,據說孟廣裕當年外號「孟四勁」,便是因為他將此四勁反反覆覆練得滾瓜爛熟。

除了綿拳之外,老衲這支的心意六合拳也是這樣的,只是沒有這般統整好的字訣而已,俺這支心意六合,先練勁法與身法的剛柔大小架,再練自由變化,變字訣練的是十大形把位隨意組合,化字訣練的是把位轉換融入神經反應,再過來便是練破合,將原來的外三合內三合給徹底打破,所謂的法無定法勢無定式,最後一步功夫是練習醉法與輕功,醉法是練身形歪斜傾倒,破合的更進階教程,而輕功不是翻滾跑跳,指的是舉重若輕與空中找力借意。

所以老衲教拳,向來不怕留甚麼絕招或留甚麼套路不教出來,蓋因若學者不懂這個幾層心法的進階如何訓練,怎麼練都還是停在第一層功夫而已,學了也無大用。

忽然想到,昨日老衲一提唐嘉駿教官,有很多人私訊老衲為何要捧唐老?哎,老衲活到這把年紀,一隻腳已入棺材,要捧誰要罵誰,還要先問過誰嗎?老衲自小有精神病,時發時不發的,愛講甚麼講甚麼,誰管得著?

再說一個老衲覺得唐教官的八極拳體系好的原因,唐老的八極拳,據說是按照「功力遞進歌訣」教授的,這歌訣是啥呢?俺現抄錄如下:

『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練自由架式懶龍臥,五練筋骨皮肉合,六練五臟氣功到,七練尊師與仁義,八練與人動手要留德。』

大夥看到這裏,不曉得有沒有注意到?唐老的八極拳若是真的按照這八層心法來教,便是老衲說的「明代拳法」的特色了,不講套路,只講境界,真正古拳法的樣貌應該是如此啊!

當然,明代拳法未必高於清代拳法,而清代拳法也未必高於現代搏擊,老衲只是瞎侃那個意思罷了,功夫高不高,主要還是看人練,不過按明代拳法的邏輯來教拳的人,當世還真的不多見,老衲說他兩句好話,應該──不為過吧?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古代武林中的「拳根理論」


在中國古代的武林之中,有一個著名的拳論叫做「拳根」理論,在近現代很少聽人提起,即使偶爾有摸著一點邊的,也不太重視。

這個理論在說甚麼呢?它在說每一種拳法,都有一「拳根」,這個拳根如果種得正了,這個拳生長出來,味道才對,才正宗,所以古代人看拳的正宗與否,不是看你的血緣關係還是師徒傳承或是譜上列名,而是看你的拳根是否清正,拳根不正,管你是創派宗師的親生兒子,又或者是傳奇大師的指定掌門,你這拳,都不正宗。

這「拳根」理論可不是老衲瞎說,很多大師都有提到此論端倪,如以八極參劈掛著稱的劉雲樵老前輩,就曾經說過,在初學的時候,八極拳與劈掛掌不可合練,甚至在同一天、同一週內,練了八極,就不可再練劈掛,最好是一段時間中專攻八極,在另外一段時間裏獨練劈掛,否則的話,「味道」不對,劉老的這段話,可視為拳根理論的另外一種版本。

再舉幾個例子,好比說發軔於中國山東的螳螂拳,它在創始之初,即是集十八家拳法所長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獨特拳種,也有人說,它的根源,在於螳螂老譜的九十三手秘笈,而其後又發展成七星外剛內柔,六合外柔內剛,梅花閃賺騰挪,而近現代又有姜化龍大師,將八卦拳,通臂拳,形意拳合了進來,創出八步螳螂拳。

(說到此處,岔出一段,聽說清末民初的形意八卦門,孫祿堂老先生,原本希望與通臂門張策老師換藝,合形意八卦通臂為一門,張策婉拒,後來才有孫氏以形意八卦合太極之舉,但同一時代,姜化龍發展出來的八步螳螂,本身已合形意八卦通臂,是不是達到了孫氏當年最初的想法呢?頗堪玩味,這主題相當值得研究。)

螳螂拳的拳根是甚麼呢?很多朋友說,螳螂就是「手法套餐」,幾個實用手法腿法摔法,練熟了好比一個陷阱圈套,不熟的人一接上手就落入圈套,被螳螂補食,這個講法當然沒有問題,不過老衲喜歡標新立異,俺自個兒的講法是,螳螂的拳根,在於它想要「窮盡幾種距離內的所有打法變化」,原則上這幾種距離有啥呢?有搭手距離(trapping range),或者是摔拿距離(grappling range),甚至是踢打距離(striking range),這三種距離內的所有變化,螳螂拳都希望能囊括進來。

所以螳螂拳總給人一種手法繁複的感覺,近現代大部分的螳螂門的拳法訓練,高階的核心著重在六段摘要,也就是六套長串的手法套路,老衲以為,此拳的拳根在於窮盡變化,以用為主。

另外一提,甚麼叫「窮盡變化」呢?好比說 Conor McGregor 窮盡了八角籠中的UFC規則變化,可是 Mayweather 窮盡了四角繩圈內的拳擊規則變化,所以兩人實際武功誰高誰低不知道,但 Conor 一旦落入繩圈內的拳擊規則中,他對這種比賽可能有的變化不熟悉,自然被 Mayweather 輕易擊敗。

而螳螂拳在設計上,老衲以為是循著「窮盡幾種交手距離內的所有變化」奔去的,自然厲害無比,堪稱近現代中國北方影響最大的實戰拳種。

而近現代中國傳統武術中,另一種影響極巨的拳法,詠春拳又是怎麼樣的呢?詠春拳不像螳螂拳那般設計套路繁多,也沒有如螳螂拳九十三手等繁複手法的傾向,詠春拳簡潔明快,老衲以為主要在練八個字,「守中用中,腰馬合一」。

詠春總共只有三套拳,套路雖然不短,但其中有很多重複動作,若去除重複,其實動作是相當少的,從小念頭起練,到尋橋,到標指,腰馬合一且不去說它的話,其實這些動作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守中用中」。

當然有人會說,詠春的守中用中,是優點也是缺點,舉幾個詠春拳手被搏擊選手打倒的影片為例,差不多都是從旁敲側擊法去擊倒詠春的,有左右擺拳,又或是左右橫向掃踢等等,不過老衲以為,這些說明不了問題,因為那被擊倒的詠春拳手,只是練到小念頭的程度而已,守中用中的只是「死中線」,等到練完尋橋標指,守中用中的就變成了「活中線」,好比賽車,在兩車爭道或是過彎超車時,仍然要守著中心線,否則肯定翻車,但這個是活中線,而不是死中線。

近幾年在台灣拳賽場上頻頻出現,聲名鵲起的詠春拳手奇拉拉,他用的打法便是活中線,很多井底之蛙喜歡嘲笑傳武只能私下老師示範給學生看,不能上擂台云云,那著實是見聞不廣之故,奇拉拉在拳賽場上打了幾十場,你沒聽過,還一直要老衲貼擂台影片證明傳武,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話說回來,其實不只奇拉拉,很多國外的拳手都有應用傳武上擂台的實驗,族繁不及備載,老衲真是懶得一一找出來了。

回說拳根,詠春依此拳根,設計出來三套拳之外,還有設計一件練功輔具,便是木人樁,這木人樁的型制與設計完全是對應詠春拳根的訓練來的,反過來說,只有依詠春的拳根訓練,一階段一階段循序漸進,這木人樁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效。

這道理好比說,如果你想強化你拳頭拳面的打鬥,最應該直接去學拳擊訓練,任何其他門派或傳武都不及這方面,拳擊已經是拳面打鬥法的極致,任何人想要通過其他訓練,在拳面打鬥術上勝過拳擊,那都是幻想,也好比說,如果你要去參加柔術比賽,最好就是去投入正宗柔術訓練,想要妄想靠傳武的擒拿加摔跤去贏得柔術比賽,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拳根與實際的訓練、打鬥方法都是息息相關,一脈相承的,這也是很多老拳師無法教打的原因,這些人拳根散失,又不通打法,手上只剩下一些殘缺不全的招式套路,實在貫通不來整套拳法的技擊理論,只好繼續抱殘守缺,練習「我是正宗」的吹牛大法了。

老衲看近幾年的傳武圈發展,慢慢朝著「能打」進行著,非常令人振奮,不過有時候「拳根」還是沒摸清楚,明明不是詠春的,拼命打木人樁,明明不是螳螂的,拼命套螳螂的手法理論,更有甚者,直接去把散打拳擊學過來,把巴西柔術學過來,然後說我這是南拳北腿,正宗之至,傳統之至。

老衲有時實在看不懂,你打起來像拳擊(散打),何不直接練拳擊(散打)呢?你喜歡拿木人樁練功,那何不好好學習詠春拳呢?你喜歡用螳螂理論解釋拳法,那何不直接稱你的拳就是螳螂拳呢?

這些疑問老衲小時候問過無數「大師」,得到的答案都是老衲不懂,老衲是外行,所有拳法打起來都會像拳擊,所有傳統武術都有木人樁,所有傳統招式,解釋起來其實都與螳螂拳大同小異...

好吧,拳擊與螳螂拳法,可能老衲不是很懂,但就拿詠春木人樁來說,老衲學過的八卦武藝,是有八卦門自個兒的樁型與與樁法,這個八卦樁的長相與詠春木人樁長相是完全不同的,這個八卦樁是八卦門專門拿來練八卦勁的,老衲真是不懂一堆八卦門高手,武館裏擺個詠春門的木人樁是啥意思?再拿心意六合拳來說好了,心意門的樁,也有自己門內的設計與打法的,這東西是專門拿來練心意六合的七拳打法與六合大撞的,老衲真看不懂,很多心意門高手,天天玩人家詠春門的木人樁,到底是個啥意思?

好吧,有一個萬用的解答老衲幫忙這些拳師提出來,以免尷尬,那就是「天下武功是一家」,管它來源是啥,只要能打能用就行,其實也是,現在傳武的某些老師傅只要稍微能夠動動手防身,已是萬幸,就莫要求他們還能分得清拳擊,散打,與傳武打法有甚麼區別了吧!

還是回說「拳根」,其實拳根是紮在「拳性」之中的,所謂拳與性合,合的是拳性,孫祿堂老前輩的二公子孫存周,曾有一段著名的拳論,他說練拳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渾身是拳,第二步知拍任鬥,第三步呢,則是拳與性合,以老衲的解釋,前兩步是練通拳根,最後一步是合於拳性,合於拳性的人,舉手投足都是「這個」,至於「這個」是啥,看官們就自個去想想吧!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徒弟高永齡對老衲的稱讚

感動啊!

不得不說高永齡真的很挺老衲,人前人後都要捧老衲,哈哈哈哈!

其實老衲這個人教拳向來講究貨銀兩訖,童叟無欺,你交多少錢,老衲便交多少東西給你;你若不喜歡轉身就走貨買別家,老衲也從不留客。

不過下了課呢,大夥都是朋友,出來社會江湖滾,沒人有理由因為虛長幾歲而擺老臭架子,老衲年輕的時候就不吃人家這一套,現在老了,也不願意把這一套排頭給徒弟學生們吃,都把徒弟學生們當朋友;老衲有時跟高永齡喝酒喝得開心,還忍不住叫高永齡作「高大哥」,跟他敬酒,嚇得高永齡屁滾尿流咧。

最近看到武行有許多師徒之間久了,感情離散了,其實這跟男女關係一樣,分分合合都很正常。人生在世,君子絕交不出惡言,這是做人的底線;最近老衲私下也遇到很多事,算是提醒自己吧!

#YouTube搜尋旅人日記

20201112

心意六合的「撞法」與「上法」

練武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對手,而無論古今中外的武術格鬥術,要真正打倒對手、解除對方的戰鬥力,有四種最基本的方法——「踢打摔拿」,也就是腳踢、拳打、摔跤、還有拿技(反關節),以徒手搏擊來說,武者不可偏廢,對此四種方法最好都要有一定之理解,才能對應真實格鬥中,千變萬化且無規則的情況。

不過傳統的武術中,多有在此四種之外的變化打法,如北螳螂、南詠春,還有內家太極拳,就非常喜歡在手法上先控制對手之外,再轉為打擊、鎖拿(站立關節)、或者貼身摔法等等,這個搭手控制的打法,非中國武術所獨有,而是在世界上所有的傳統武術中共有的,包含歐洲、東南亞、中亞等地的傳統武術都可以見到,西方人稱之為 trapping range,老衲認為這是傳統意義的格鬥上,實際打鬥的場景,較多屬於突發性的衝突,不確定對手手上有沒有暗藏利器,所以大多選擇先控制再攻擊的打法策略。

當然,也不是所有傳統武術都是用這種先控制再攻擊的打法策略,像心意六合拳,這種流傳在中國河南一帶回族中數百年的冷門拳種,就不是採取這種先控制再攻擊的打法。

先說這門拳的歷史,有人說這拳是來自明末清初的山西人漢族姬隆豐傳出來的,也有人繪聲歷歷地說這門拳是南宋名將岳飛所創的(甚至可以指出是岳鵬舉兵困牛頭山時所創,真是考古專家啊!),而老衲的師父,當年一對一在家中傳授老衲時,則是慎重其事地說:這拳不是岳飛創的,而是他的師父周侗教下來的,而且當年只有岳飛學了全,其他幾個師兄弟如玉麒麟盧俊義、豹子頭林沖也個個身手不凡,但沒學全;而行者武松呢,只是被周侗老師傅指點了兩手,未列入譜傳記名。

老衲當時年紀較小,聽得雲裏霧裏,似懂非懂,而多年過去了,如今回首,想起此說,只能哈哈一笑,認為此說十足只是小說家言,不值一哂。

老衲自己雖然是練這門拳的,也非常喜歡這門拳術,對這拳很有情感,可畢竟是有受過現代教育的現代人,實在無法相信任何沒有根據,而且不符合一般常識的神話童話,所以對師父當年所說拳史,只能存而不論,但無法照搬誨人。

而老衲對於這門拳術的拳史怎麼看呢?老衲認為,這門拳術最遠只能推到馬學禮祖師,馬學禮祖師為在河南一帶回族人(據傳是洛陽人),下傳張至誠(河南南陽),下傳李政(河南魯山),下傳張聚(李之至親好友,亦為魯山人),後下傳買壯圖(河南魯山)。

這些人不但都是河南地區的回族人,而且據傳都有親戚關係,如張聚是買壯圖的舅爺,而李政又是張至誠的外甥云云,待買壯圖祖師之後,才稍微打破了在親戚之間家族流傳的習慣,而改由師徒的方式傳藝*,如傳給了河南周口的袁鳳儀、陝西西安的安大慶等等,但基本上還是在回教徒穆斯林之間傳習,這種情況一直到袁的小徒弟盧嵩高在上海橫空出世之後,才真正打破了只在回族之內流傳的舊習,終於讓漢族人民,也加入了心意六合拳的學習與訓練。

(*據傳買師是做皮貨生意的,所以經常五湖四海的跑,老衲認為傳拳可能是買師當年的一種廣交人脈的手段,所以傳播方式一改先前幾輩的舊習;當然這也是老衲個人的推測,並無實據,而老一輩口傳拳史的說法是,因為張聚原本屬意獨子老格兒張根做唯一傳人,在張根意外過世後,張老才轉而教買師真傢伙,而買師因為自己的拳藝得來不易,所以一改先輩保守作風云云。)

簡單敘述心意門的傳承歷史,是為了要鋪陳以下的說明,老衲認為心意門的功夫,最原始的設計,非常可能是來自於少數民族(回族)對抗多數民族(漢族)的歷史背景*,所以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打法,這種打法,在老譜上稱之為「撞法」,所以心意門有所謂的「六合大撞」的訓練,而在譜上其他的一些地方,又把這種打法稱之為「上法」,所以有所謂的「上樹功」的訓練,也有所謂的「打法容易上法難」的拳訣。

(*老衲的師父在教老衲時,一直強調這心意六合是中國回教徒的「護教神拳」,而這種說法也可以解釋為何在此拳早期,是完全禁絕不教漢族人的。)

而老衲的師父,比較鍾意「上法」這稱呼,他老人家當年傳授老衲上樹功時,百般強調這是「上樹」,而不是「打樹」,他老人家甚至連「撞樹」也不認可,一口咬定非「上樹」不可,諄諄教誨說,這其中有本質的區別,而如此差別,老衲心中雖然理解,但自己練時教時,還是不太喜歡糾結於這些名相上的差異,認為只要實質上勁力與用法正確即可;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心意六合的打法,是另一種異於拳打腳踢的打法,雖然心意也非常強調手不離腮、肘不離肋,再配合虎抱頭出洞入洞,十分像是一般的拳擊格鬥抱架,但實際動起手來,勁力打法,還是與拳擊有些差異的,這種打法,是名「撞法」、「上法」,非同於拳打腳踢。

說這心意六合的攻擊法,不是一拳或一腳的打踢法,這並不是老衲標新立異才這麼說的,這個拳訣,早在1953年凌漢興先生(盧嵩高老前輩的徒弟)編寫心意門拳譜《心意六合拳藝傳真》時,在序言中就有略略提過此說,凌老的原文十分精彩,有興趣的可自行去找來細讀,下頭僅節錄與「撞法」、「上法」相關的一段文字做結,至於心意除了上法之外,還有極其特殊的「靈勁」與「身法」等等的相關訓練,就容老衲下回再談吧!

『......此拳之特点,其易简已如上述,而其为用则不涉丝毫虚玄荒诞,与力学不牟而和。科学证明物质就是力量。观乎《拳谱》云:「打法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又云:「浑身齐到无拦挡」。则知此拳不是一挥拳,一投足以袭敌之手法,而是全身以赴之整劲,而以丹田为主。盖一拳一足之质量,所冲击之力,焉能与全身之质量相抗衡?人之瘦小者,其浑身质量之重亦近百斤,设运用此百斤之质量,捷若闪电,以碰撞对手之中节,则对手虽形体魁梧,欲维持其重心不外倾,不仰跌,亦难矣哉!譬如百斤之锤,所击之力,何堪与四五十斤之锤相比拟,其理一也。......』

心意六合的「意勁」與「勁意」

(圖為心意門楊祥麟前輩恨天無把勢)

心意六合拳因為非常強調內三合的緣故,所以特別注重「意」與「勁」的搭配。

而這兩者的搭配,又產生了兩種不一樣的說法,分別是勁意與意勁,對一般沒練過心意門的人來說,這兩者只是文字遊戲,可是對心意門內的學練者來說,這兩者也是很大的差別。

所謂的勁意,就是顯性在外頭的,如「恨天無環」、「恨地無把」、「翻弓斷弦」、「把把不離鷹捉」、「起手鷹捉是真傳」、「勢勢不離虎撲」、「虎抱頭勢躲無門」⋯⋯等等,可以依勢講解,講得風生水起,這部分的內容,在過去來說,是傳授給一般的記名弟子、馬路學生的,有點類似試吃的概念,你想學心意六合吧?來!我教你一式「恨天無把」,你想像一下如楚霸王把天蓋拉下來的氣勢,嚐嚐心意六合的味道!

嚴格說起來,這樣的方式也沒有錯,只是以完整的心意六合教程來說,老師只教了一半,教「勁意」,但沒教「意勁」。

與勁意的外顯不同,意勁一物,是非常隱性的東西,過去在心意門內是保密的,非入室貼身弟子不傳,或是只教一部分,讓弟子自個兒串不起來,這是舊時代的保守,也是對於先輩們的智慧產權的保護,即使在現代,這也絕對屬於付費教學的內容,網上或一般武術圈流傳的,都是勁意,而非意勁。

意勁有點像金庸小說中,打狗棒法的口訣,楊過最初只知棒法外形,不明口訣,所以無法使用打狗棒法,待黃蓉一與他說明棒法內在口訣,楊過與原來所知棒法一加印證,比武時立馬挑翻蒙古王子霍都三個觔斗。

不過,現實當中,意勁的傳授也需要相當時間的磨練,勁意比較好懂,一句「恨天無把」,人人可以自我感覺良好,可意勁並非如此,意勁是一種內在貫通的內三合感受,是有實質的訓練內容的,不是自我催眠純意識上的東西,而是內在意念與身體的勁道合而為一的竅門,此竅一通,身上發起勁來如雷轟電閃,萬潮湧動,才真正可以做到所謂的「霸王」、「老虎」這些外在勁意。

當然,意勁是一階一階練上去的,好比教程,不到一定程度,老師說了你也不好懂,初階有初階的意勁,高階有高階的意勁,但如果練功剛好卡在那關卡,老師一句意勁點撥,可以讓學員有瞬間醍醐灌頂的感受,過去講「真傳一張紙」,這一張紙上寫的該是意勁。

過去心意門的盧嵩高老前輩說,教意勁好比「捅破窗戶紙」,實在是非常大白話又非常精妙的比喻。

最後可能會有人想要跟老衲辯論,那些外國頂極拳手,沒有意勁與勁意,不是照樣力大如牛發力兇惡嗎?老衲以為是這樣的,真正頂級的拳手,必然有摸到意念與勁力配合的竅門,只是他們的稱呼或術語,與心意六合不同,最近看拳王泰森的訪問,他說打拳的力量有百分之九十五源自於精神力量,泰森他老人家強調意念比心意六合猶勝。

提出心意六合教程中的意勁與勁意,只是想強調人是一種多黏體柔性複合且具靈魂的生物,並非完全剛體力學可解釋的機器人,至於意念在武學中的配合,無論叫甚麼名字,都無所謂,正如莎士比亞說的:

「若玫瑰不叫玫瑰,她依舊芬芳!」

20201105

甚麼是拳法?拳法是甚麼?–兼談談老衲所知道的形意拳八極拳訓練架構

(圖為八極門強瑞清前輩, credit by wiki)
 
老衲曾寫過一篇「什麼是門派」,一直想再寫一篇「什麼是拳法」,與沒練過武的朋友談談,到底什麼是拳法?

很多人不曉得,說到「拳法」兩個字,其實行家裏手所講的「拳法」,向來不是那具體的一招一式,而是一整個拳法的訓練體系與學習架構,好比拳擊與泰拳中,都有直拳的招式,如果你具體去比較這個直拳有何不同,意義不大,更值得比較的應該是,拳擊整體的訓練架構,與泰拳整體的訓練架構。

說到傳統武術,最廣泛流傳,為眾人所知的訓練體系,當數詠春拳的三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除此之外,詠春門還有一套「木人樁法」的訓練,這一套訓練體系過程,一般來說是先練小念頭,再練尋橋,最後練標指,當然中間輔助以雙人黐手或木人樁法的訓練,所以行家們談到詠春拳,並非指那電影中的中線短拳就叫做詠春,而是泛指這一整套的訓練過程而言,而且嚴格來說,這一整套過程,才有資格叫做詠春,如果你把它切開任何一小部位分別討論,好比切開一個單招中線短拳,然後討論這個中線短拳好與不好,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而詠春拳中的這幾項東西,到底在訓練些什麼?老衲私心以為,最簡單而精確的說法是,詠春拳中這三套東西,是圓心相同的小圓中圓大圓,小圓練根,中圓練幹,大圓練葉,而木人樁呢,則是在訓練「舞獅頭」,獅頭一舞起來,獅身獅尾隨之擺動,這個說法相當漂亮,老衲一見不忘,不敢掠美,是在網上見到詠春門的黃英哲老師公開說的。

說到這裏,沒練過武的朋友有沒有發現一點兒不同處?常人以為,傳統武術就是一套路一套路的練過去,可是在真正的行家手裏,這些都是不同的「概念」,所謂的「拳法」,其實是一階段一階段的訓練概念,讓你通過這個訓練的過程順序,把你從一個「不會打架的普通人」訓練成「能夠打架的拳手」。

這其中,訓練的「順序」,是極為重要的,好比先談戀愛再結婚後懷孕生子,跟先懷孕生子再結婚最後再談戀愛,是完全不同的順序,孰優孰劣,大夥兒心底有數。

說完詠春,老衲再舉兩個例子,有助大夥兒了解老衲所說的這個概念,好比中國北方有兩種注重功勁的拳法,一是形意,二是八極,這兩種拳法,都極為注重「功勁」與「發力」的訓練,但這其中有什麼不同呢?

老衲以為,最大的不同,還是要從訓練架構上去看。

形意拳的訓練架構,一般來說先「站三體式」,這「三體」是啥呢?可不是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所寫的小說三體,在形意拳內,三體分別指「手」、「身」、「腿」,而站三體式,就是要把手身腿站成一整塊,為練形意功勁的基礎。

在形意拳的訓練架構中,練完此後,再跟著練劈鑽崩三拳,這三拳是一個中線上的翻浪勁,形意拳有四個字形容,叫做是「起鑽落翻」,基本是一個起豎落橫的東西,劈拳,崩拳,鑽拳,都是這個東西上生發的變化,所以形意門內有人專精劈拳,如李存義先生,也有人專精崩拳,如郭雲深先生。

練完劈鑽崩之後,再往旁找,便是找砲拳、橫拳的力,這五種力找著,發得出來,基本就可以打人,若再加上一些十二形,安身砲,五行連環,雜式盤根等等,都是此基礎上的更深訓練,略過不談。

那,八極拳呢?

八極拳同樣作為一個注重功勁與發力的拳種,它的設計架構與訓練體系,與形意拳完全不同。
先說八極之名,有人認為八極之名來自明代的「巴子拳棍」,也有人認為八極之名來自於「拳形似耙」,都各自有道理,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八極拳之所以為八極,是希望將力發到八面支撐,打到八方極遠之處,故名八極。

若以這個拳名解釋來看,八極之名,已經包含了八極拳的訓練架構,八極先練中定,有支派叫千斤墜地功,也有支派叫做天地勁,總之是一個貫通上下的勁道,老衲不喜歡花梢,叫它「中定」勁便好。

在八極拳的訓練架構中,這個中定之力找著之後,下一步是啥呢?下一步是再練左右找力與前後拔力,這一步功,各八極支派中各自的名稱很多,有的稱此為熊形虎形,取熊形左右搖晃,虎形前後蹦拔之意,有的稱之為拉弓盤弓云云,反正是一個左右力與前後力的結合,若是這兩個方向的力合起來,便是所謂的十字勁,如此一來,若是練到這一步功,上下左右前後,都應該有了些八極味道。

八極拳中修功勁的最後一步訓練,即是把這些直勁轉得橫擰起來,把直來直去的拳打旋了,動之欲出,發之猶含,渾身帶挫勁,到這一步功夫時,練者隨手一發力,便都有八面支撐的意思了,到此一步,打這拳名曰八極,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若喜歡招法,再從學些六肘頭,金剛八勢,抑或是六開八打之類的東西應付,都是手到擒來之事,八極拳重「闖」字訣,手是闖勁,腿是闖步,功勁上身,開門拔根易如反掌。

有些形意、八極名師,天天教徒弟,都在招法上打轉,所以教出來的徒弟,功夫與師傅有天壤之別,不是招法不會,而是在功勁渾厚上差師傅太多,老衲的好朋友講過一個比喻,若是一隻熊來,根本不會啥招法,一樣一掌拍死你,就是這個道理。

扯遠了,老衲只是想說,任何拳法都是一個完整的訓練架構,雖然依此架構訓練,絕不保證你能天下無敵,可最低限度,讓你了解一個拳法體系它的設計思維,如何訓練一個人從「不會」到「會」,這個過程,總要理解,不能悶頭瞎練,這是學拳練武的最基本要求。

什麼是門派?門派是什麼?

(圖為李仲軒先生示範形意拳, credit by wiki)

談到傳統武術,大家第一件事肯定想到的是「門派」這件事,什麼是門派呢?武俠小說看多的人可能會說是少林、武當,可這是小說家言;實際對傳武有所了解的人,當知道老衲所說的門派,為傳統所謂的內家三拳:形意、八卦、太極,或者北方的功力、八極、劈掛、戳腳、螳螂;又或者是南方的鐵線拳、虎鶴雙形、工字伏虎(這三拳均為洪拳門)、福建永春的白鶴(鶴拳傳統分四種,曰飛鳴宿食,後又有方氏晚出之縱鶴)、廣東佛山的詠春,當然還有一些較為冷門的拳種門派,如猴拳、地趟、羅漢、三皇砲、孫臏拳、六合拳等等,即便單講摔跤,廣義的中國跤中,門派也多,有京津兩地前清善撲營傳下的京跤,有河北保定回族任內部流傳的保定跤、有蒙古人從馴馬中化出的蒙古跤。

好了,傳武門派如此眾多,有人便說道,其實武術不過就是「拳打腳踢」、「點打摔拿」嗎?何用分那麼多門派?不如讓這些門派俱往矣,數風流,只看MMA就好;老衲自小習武,這論點聽得多了,也反思過數年,是與不是,對與不對之間,有一些個人心得,可以與眾看官分享。

首先,老衲先定義一下「武術」是什麼呢?武術返本溯源,就是一種打倒對手的方法,讓對手失去戰鬥力,俗稱KO,不是表演、不是特技、也不是各種遊戲規則下的體育活動計分方式,而是血淋淋、活生生地將對手擊倒。

好,既然「武術」是將對手擊倒的一種方法,那麼常見常規的擊倒方法,我們可以歸類成幾種,第一種是最直覺的「拳打腳踢」,第二種是「摔法」,即是讓對手失去重心平衡而摔倒在地,第三種則是「反關節」,中國傳武式的擒拿大多以站立方式做腕、肘、肩、頸各部位的反關節,而且大多施技時以雙手為主,而MMA主流技術格雷西柔術,則是更強調在雙人均倒地時,手腳齊上,針對大部位頭、手臂、膝腿做反關節的技術。

好了,既然武術不外乎這三種方式擊倒對手,那麼各門各派,不過是這三種技術的融合,而且各自比重不同,如保定摔跤強調散手跤,所以雖然摔跤法的比重多些,但還是有較少量的拳打腳踢,而如螳螂、八極一類的拳法,則是拳打腳踢的技術占比較高,而摔跤法的占比較少些,但若另一角度看,螳螂使用反關節的技法,又比八極還要高一些。

「拳打腳踢」、「摔法」、「反關節」,這三種技法就好比色彩學中的三原色,三原色的意義在於,任何一種色彩,都可以使用某一種特定比例的三原色下去調節出來,而變成第四種、第五種以上的特殊色彩,但究其根本,色彩學不過就是三原色,搞通三原色,理論上任何顏色都可以掌握。

事實上現代搏擊中的綜合格鬥,就是這樣幹的,綜合格鬥選手的訓練,從基礎的拳打腳踢,再到無裝摔法(傳統的摔法與所著的道服樣式有很大關係,綜合格鬥的摔法更著重於不抓道服的摔法),最後就是地板上的各式反關節技術。

所以,基本上一個人若要粗通格鬥,那末學習綜合格鬥的方法便行,綜合格鬥的教法好比三原色,讓你快速掌握拳打腳踢、摔法、反關節這三種格鬥基礎,當然,可能一開始你拳打力量不如拳擊,腳踢華麗不如跆拳,摔法不及柔道角力剛猛,反關節也比不上格雷西家族武館培養出來的渾身是鎖功夫,但是格鬥中所需要技術,你已初階完備,剩下的即是你要如何內化與融合這格鬥三原色的掌握,還有實戰經驗的深化加強。

說到這,門派的意義已經隱含而出,所謂的綜合格鬥,其實也算是一種現代搏擊運動因應而生的「新門派」,它所傳授的內容,無一不是原來傳統的拳擊、角力、柔術等等門派的內容,只是它的側重點不同,還有它背後的格鬥思維不同。

綜合格鬥它的思維很明白,它要求學者從一開始就掌握基本的格鬥三原色踢打摔拿,不要求某一種特別的技術,等初步掌握了之後,再要求其他,這就是綜合格鬥這一「門派」的創派思維了;以此觀點看,拳擊有拳擊的思維,柔道有柔道的思維,一個門派,真正的立足點,不在乎名稱,而在乎其中隱含的內在格鬥思維;而以此反推,傳統門派各自內在的「格鬥思維」是什麼呢?難道練了一輩子,也就是練了個踢打摔拿的大雜燴,結果還沒有綜合格鬥來的開門見山,專項專練來得效果實在。

以老衲淺見,其實傳統門派,各自還是有各自不同的格鬥思維的,只是傳統文化還有環境的壓力下,使得在傳承武術的過程中步步保守,而在歷史中逐漸丟失了而已,但一個門派的創立之初,那祖師爺肯定是有一個,有別於當時其他門派,見解獨到不凡的格鬥思維,而依據此格鬥思維,而逐步創立一個門派。

比如說,中國山東的大拳派螳螂門,它的創派思維是什麼呢?螳螂門祖師爺據說是一個叫王朗的人,王朗的拳技如何來的,莫衷一是,各支各有講法,但他傳承下來的一個創派理念歌訣,卻很有意思,抄錄其下:

『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背為母;
鄭恩的纏封尤妙,溫元的短拳更奇;
馬籍的短打最甚,孫恆的猴拳且盛;
黃祐的靠身難近,綿盛的面掌飛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懷德的摔捋硬崩;
劉興的勾摟採手,譚方的滾漏貫耳;
燕青的拈拿跌法,林沖的鴛鴦腳強;
孟甦的七勢連拳,崔連的窩裡剖捶;
楊滾的棍採直入,王朗的螳螂總敵。』

綜上所述,可知王朗融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要,而創出螳螂拳,他的格鬥思維是什麼呢?我想可歸類為「誰好用就用」,所以「勾摟採手」好用,拿進來用,「纏封」、「短拳」好用,拿進來用,王朗想必是一個江湖浪跡客,在古代交通不便的狀態下,居然走遍拜訪學習了十八家拳法,融合為一,最後形成螳螂門這個流傳數百年的大拳派。

與螳螂門有絕大反差的,可以提一個形意門,形意拳祖師李老農,原習花拳,後來又從山西戴家習戴氏心意拳*,李老農學完戴氏心意之後,將戴氏心意的內容更加簡化,回到河北後,所教門人幾乎只練五個動作(五行拳),有個別的門人甚至只練一兩個動作,如郭雲深先生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據稱其只練崩拳、虎撲而已,而第三代傳人尚雲祥先生開拳時只會崩拳,後來幾乎也只練鷹捉、劈拳、崩拳等兩三個動作而已,尚的事蹟言行,在徐皓峰幫李仲軒老人整理的文集中有提及,可不是老衲瞎講的。

(*其實戴家所傳之名為心意拳,但山西戴家所傳之心意拳,內容實在與河南回族所習練的心意拳差別過大,所以後世分別稱之山西心意、戴氏心意、河南心意,以示區別,但當時的人各自認為自己練的都是心意拳,這點歷史容後再論。)

當然形意門仍保留許多傳統的套路,除五行拳之外,還有十二形拳、五行生剋對練,五行連環拳,甚至是雜式捶等等,但是從李老農一路傳下來的形意拳,其實側重點並不在你練了多少動作,而是強調「找功練勁」(李仲軒老人語),老衲想這可能與李老農鏢師背景有關,因為鏢師在押鏢時,真遇上要動武的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兩下解決對手,然後趕緊離開當地,所以鏢師所練的功夫強調簡單實用,功大力沉,這就是形意門與其他門派,不同的格鬥思維了。

當然,形意門傳至今日,不知有多少聰慧之士投入門下,可能都對它的內容做了很多改革與變化,老衲只是談自己知道的形意門,來藉此舉例而已,並不能代表當今形意門實際的狀況。

螳螂與形意,都是流傳百年以上的大門派,各自有各自的格鬥思維,沒有對錯,只有見解不同而已,當談及一個門派,最要緊的就是了解它的格鬥思維,對抗法則,也就是時髦話講的中心思想,核心價值;了解此處之後,等於你已經對這門學問有一個概括式的理解,再開始學習它因應此思想思維,而衍伸出來的拳法功法,在學習的路上,肯定能夠事半功倍;而實際上,傳統的教學方式則倒轉過來,先教學者最不重要的套路招法,其次再教拳法功法,最後才是所謂的「密傳心法」,其實「心法」是什麼?心法就是用心之法,換成現代詞語就是概念,concept,或者說是理論(theme / theory)。

先教拳法再教心法、還是先教心法再教拳法?這不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是一個正練還是逆練九陰真經的問題,講到這,忽然想到另一個話題,什麼是拳法呢?拳法是什麼呢?拳法其實不是一招一式,拳法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有想法的教程體系,這一題不小,老衲下回再談。

武行裏的營生(下)

 
寫到這兒,其實第四種行當已經呼之欲出,那就是開拳鋪教場子,俗稱戳杆的,這一行比其他三行要來的輕鬆,不過困難之處,就是自己得先有一定名聲基礎,否則別人怎麼會以高價束脩請你來當拳教師?

民國初年聞名京津的形意、八卦兩門,其門內著名人物,大多都是從保鏢、護院、侍衛一路真刀真槍真幹的職業,退休下來轉教徒弟,畢竟帶徒弟生活壓力沒那麼大,風險也比較小,適合老年人的退休生活。

形意門的尚雲祥抓過大盜康小八,八卦羅漢門的宮寶田在王府擔過侍衛,都是在實戰實搏中滾出來的人物,身上功夫沒話說,除此之外,江湖道道,察言觀色,都修煉成人精的,否則武行裏哪有他們一席之地。

不過教師職業,與原來的保鏢、護院、侍衛不同,教師職業是靠徒弟束脩的,一般來說,不可能向單一徒弟收過多的金錢,因為徒弟個人負擔不了;所以師父的生活費用要靠一眾徒弟支持,在此情況下,徒弟當然是收越多越好,又或者使用分級制度,造成差別取價來收取,因此,產生了所謂「傳承弟子」、「入室弟子」、「入門弟子」、「記名弟子」、「馬路學生」等等的稱呼身份,而在某些情況下,更套用了傳統的幫派入會儀式,要求入門弟子們要遵守若干門規,亦或者得要通過入門儀式之後,才傳授門派武藝中之精華,此一形式,造成了很多門派的精華失傳,因為能夠通過入門儀式、並有足夠束脩孝敬師父的徒弟,未必都是真正練武的材料,如此長久以往,技藝傳承自然會有些許誤差。

不過也有些許個案,真正大出名的拳師,不必靠眾多徒弟供養,而只要靠少數一兩個徒弟就夠了,當然,那是人家在行內位高權重,名聲卓著,又有真功實藝,才會得到如此尊榮待遇,比如說滄州八極門出身的李書文在外省闖蕩了一輩子,年老回鄉,即被滄州當地世家劉府聘為上賓,一方面做名義上的護院總頭兒,一方面專門教導劉府獨生小公子武藝(即為劉雲樵,約在1916年左右隨李學藝。),當時滄州劉府背景雄厚,在清朝時就出過多名進士,而在民國以後的北洋軍隊中也都擔任重要職務,因此,劉府也被滄州當地人稱作是「劉將軍府」,能在民風強悍的滄州獲得當地人如此的尊稱,劉府勢力可見一斑,以大宅門之力供養李書文十年私教,結成師徒奇緣,效果成果自然非同凡響。

李書文生前最出名的無疑是他的比武經歷,這些比武包含著徒手拳術與兵刃槍劍等,但他作為一名拳術教師來說,成績也是非常優異的,教出來的幾個徒弟均在社會上混得翻江倒海;別的不說,李的開山大徒弟霍殿閣就曾在偽滿時期擔任溥儀的護衛與拳術指導,而關門徒弟劉雲樵,則是擔任過兩蔣時期的總統府侍衛隊拳術教練,均是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而據馬明達先生(知名武術教授)口述,當年李書文在劉府傳授武藝時,為了要讓劉雲樵有人可以練對打,收過一名鄉下孤兒小孩,以作為劉的拳搭子,這名鄉下孤兒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竟然得到毛澤東的信任,專門讓他訓練毛的親衛部隊八三四一的搏擊功夫,可惜隨著毛死後政變,整個八三四一的真實歷史也隨之煙滅,這鄉下孤兒從此消失在歷史中。

(老衲按:劉雲樵本人亦多次說過,李書文教他的玩意與李早期教的大不相同,但他不是孤證,當時練拳時,李老師還收過幾名陪他一起練對打的拳靶子,這幾個師兄弟可以證明李書文老師晚年教的東西確實是這個樣子的,可惜當時兩岸鐵幕隔離,劉來臺灣以後,終其一生,也沒再連絡上這幾個少年時期的練武小夥伴們。)


除了上述的李書文之外,相同的時空背景,也有另一段頗為傳奇的拳術教師故事,那就是上海李府李瑞九家中,請的第九名家庭拳術教師———孟廣裕。

先說李瑞九,這李瑞九是何人呢?得從清末宰相李鴻章的三弟李鶴章談起,話說這個李三弟陪著二哥李鴻章剿滅太平天國,功成之後,不願被人閒話,說是傍著李鴻章的威勢在朝廷當大官,所以讓二哥李鴻章只給三弟請了一個甘肅糧道的官做,李鶴章無心官場,返鄉做起生意,開鹽行、茶行、商號、當鋪,在廣州、上海開阜的時候,成為最早一批與洋務接觸的大商人,後來老李家(李鴻章家族)被稱為李半城,與這個經商天才李鶴章有很大關係。

李瑞九,即為李鶴章的小兒子李經馥獨子,傳為側室所生,相當受家中疼愛,他繼承了老李家在上海的銀行、房地產、甚至是上海第一間賭場,這李瑞九當年是上海灘第一花花公子,但為人很不簡單,長袖善舞,與各方勢力都能打上交道,上述的上海第一家賭場,據說就是瑞九打通日本軍部,使其同意關照下才開立的。

另外,李瑞九非常喜歡票戲,酷愛京劇,是久記票房的開房骨幹,更把楊小樓養在家中好一段時間,期間開立了上海第一家廣播電台「李樹德堂電台」,專門放京劇帶子,在那時代間接捧紅了好多京劇演員。

滿族作家唐魯孫跟李瑞九當年在上海灘,是一起玩兒的好朋友,他的筆底記了好多李瑞九的軼事,如當年瑞九追盛家小姐時,天天一瓶名貴香水送到盛家靜安路公館(瑞九的妻子盛毓蘭是盛宣懷之孫女,而瑞九的父親李經馥娶的則是曾國藩的孫女);又或是當年毛皮帽子流行上海,李瑞九帶著一頂極拉風的海獺毛皮帽,在人潮中被摸走了,結果李瑞九笑笑不語,不一會兒,人家就自動把毛皮帽給送了回來,因瑞九在當年青紅兩幫中關係好,地位高,人家綹子一知道下手錯了人,立時歸還,可知這黑門一行,行規之森嚴也。

除此之外,李瑞九也癡迷拳術,曾請八位拳術教師在家傳授他武藝,後來經山東鏢師唐某推薦,請來綿拳孟廣裕(亦有人稱為孟光銀、孟關宇等),傳授綿拳,孟一來到李府,其他八位教師便都辭去不幹了,因為孟的拳術,明顯高出餘人不只一籌,從此孟成為李瑞九的第九位拳術家庭教師,也是最後一位。

孟被瑞九請到上海授拳之前,無人聽過所謂的「綿拳」,而孟進入上海之後,因為李瑞九的關係綿拳之名才逐漸傳播開來,但因為孟單獨傳授李瑞九功法,所以不可能在公開設場教導一般徒弟,所以綿拳雖有名氣,但傳人不多,孟之徒除了李瑞九久之外,只有孟的外甥王小辮子,與孫福海先生,而孫後來將此拳傳入洪幫,才稍稍打開了綿拳傳播的局面。

據說孟廣裕當年曾立下三條門規:一是不可公開設場教徒,二是綿拳傳人不得作保鏢護院一類的工作,三是綿拳的學練者,必須先得在社會上有上得臺盤的體面工作,如此規定一下來,綿拳門自然不如其他拳種容易開枝散葉,可是孟為什麼要立下如此三條門規呢?

老衲覺得,是因為當年孟已經被李府這個富貴人家請為上賓,讓李瑞九學的東西,自然不能讓路上的販夫走卒都學得到,否則的話,哪顯得出這綿拳的高貴之處?而人家李瑞九豈會甘心付帳?這也是生意經;據說當年李小龍,一被好萊塢明星聘為拳術教師,回頭立馬原來收費低廉的功夫班給解散掉,李小龍的行為動機,恐怕與孟廣裕的三大門規,有著相同的理由。

追思前人,這李瑞九雖然是富家公子,可玩東西樣樣玩得高大上,貴氣逼人,那時代的公子們真是公子;哪裡像現代的一些暴發戶富二代們,一出口一動手,看著行為都覺得俗不可耐,李瑞九的私人印章最近被人兜售,在拍賣場上現蹤,一看落款,原來是當年上海攤第一篆刻書法名家吳老缶(吳昌碩)的手澤,老缶當年可是與齊白石齊名,有北齊南吳的架勢,瑞九用印如此,真是太太太雅了啊!

(圖為李瑞九用印, 吳昌碩刻, credit by 私人收藏)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武行裏的營生(中)

(形意門李存義先生相, credit by wiki)

回來說四大行中的另一項職業,保鏢,古代的保鏢像是綜合物流、保險、貨運一樣的職業,因為中國水旱兩路運途險惡,商號們要傳遞押送銀兩貨物時,不像是官府有兵馬護衛;所以一般商貨,得需要有鏢局接標,再由鏢師押送抵達目的地,才能順利在兩地交易。

京津一帶是鏢局盛行之處,因為古時北方最大的碼頭,便是天津衛碼頭,而京津一帶的鏢局,多是由三皇砲拳門的拳師所包辦;除了京津一帶之外,山西一帶到河北、山東處,在晉商票號發展起來之後,也連帶著讓鏢局一行蓬勃了起來,這一帶的鏢行,則多由形意門拳師包辦,鏢局生意興旺了,這三皇砲拳、形意拳等也連帶著響萬兒了———響萬,亦是古時的江湖黑話,意思是名氣大了,老衲猜測可能是從揚名立萬這句成語來的,而現時這些黑話早已轉入日常俗語,響萬兒之後,這人在江湖上就是個大萬兒(大腕)了,范冰冰曾說:「姐不嫁豪門,姊自個兒就是個大腕。」可以看到這黑話轉俗語的有趣過程。

做保鏢風險極大,日日要風吹日曬雨淋的,過山過橋過孤店過荒山時,還得提防著強人劫路,年紀輕時混混還可以,年紀一大,誰也不願意再這麼勞苦奔波,於是很多保鏢年紀大了,就退下來做另一行,就是護院的工作。

護院,顧名思義就是富宅大戶的保安工作,古代的宅院佔地面積大,圍牆又沒通電網,些許會點輕身功夫的人覷準時機,翻入牆中偷點東西,那真是易如反掌的事,更不要說還有一些窮鄉僻壤的地方,時常會有馬匪山賊襲擊,真的撕破臉,搶走拐騙你家獨生孫兒勒索撕票,也是屢見不鮮,倪匡的小說《四條金龍》,就有提及這樣的故事;因此古時富戶們需要聘用本領高強的護院,來保護家園寧靜。

而這護院的工作通常不會是由一人擔當的,少則四五人,多則二三十人以上都有,由護院頭兒去分配工作輪值巡邏時間,這護院頭領必須得是「上過道」的,走過鏢見過世面,遇到江湖人士口頭能說,手底能動,平常可能又要壓服手下的護院聽話,閒時還得教教富戶的孩子們習武強身,由鏢局退下來的大鏢師,當然是最佳人選。

因此上,保鏢與護院,幾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套職業,很多成名的鏢師想養老的,不想再過這種天天趕路的辛苦生活,就會回鄉投入富戶門下擔任護院,當然了,護院也不是那麼好做的,萬一遇到高人夜襲,那麼護院還是得跑爬追捕,竄房越脊,人可以跑掉,東西可不能不留下,真的軟的不行只好硬的來,總要對得起自己這份工作是不是。

前面說到晉商票號發展起來了以後,連帶著讓山西的鏢局、護院兩行都興盛了起來,著名的形意拳祖師爺李老農,就是當時的著名護院;據說他原習花拳花槍,為河北鏢師,聽聞山西富戶戴家有一種奇妙的拳術,號心意拳,李心慕不已,於三十八歲時投奔山西祁縣戴家學拳,學成後待在山西太谷孟家做保鏢,繼續鑽研戴家心意拳拳藝。

李老農約六十多歲時返回河北深縣養老,在家鄉授拳時,因為李大字不識,又有山西、河北口音訛誤,所以稱所習為「形意拳」,從此心意拳由「心」入「形」,隨著形意拳的名氣大起來之後,反而原來的心意拳較少人知道了。

李老農的門下大多也是護院鏢師一流,最出名的徒孫當屬李存義,李存義在民國初年時曾加入義和團,後來又在許多軍閥處教過武藝,最後在天津成立中華武士會,算是中國近現代最早的武術團體之一(另一個是上海霍元甲成立的精武體育會),電影一代宗師裏,有多處影射此段歷史,不再贅述。

(現在有很多後來人重新編寫的資料,寫到李老農的名字時,說他真名為李洛能,而且還有字號稱飛羽,老衲並不是很認同,因為李的二徒弟車毅齋先生,墓碑上的碑文明確記載著他的師父名叫『李老農』,並非什麼李洛能字飛羽這種武俠小說般酷炫的名字,考慮到李本身並不識字,做的也是勞力藍領工作,似乎並不像是一個會對取名咬文嚼字,或是取個太不接地氣名字的斯文家庭出身,所以老衲從車毅齋墓碑的說法,呼他李老農便算。)

藉著李老農的故事,也想順帶著捋一捋武術「門派」這件事,據老衲的理解,古代的武術「門派」,其真正的性質,並不完全是如金庸小說中那樣的純粹「學術」性質,更多的可能是一種互助工會的概念,如同當時的青紅幫與現今的黑社會,其實並不完全相同,當時的青紅幫更多的是一種地下互助會,而武術門派也類似於此,只是更小範圍,而且有相同的學問(武學)研究,所以比一般的幫會更有凝聚力而已。

以李老農的形意門來說,鏢局、護院的色彩非常濃厚,而三皇砲拳門的門徒則是集中在鏢局行當中,後起之秀八卦門,早期大多都是護院或皇宮、王府護衛,至於人人都知的太極門,除了祖師爺楊露蟬曾在八旗部隊中傳授武藝,後來楊家第二代班侯、健侯,都是在旗人王府貝勒中傳授旗人貴族武藝,這些學徒無一不是富家老爺公子,生活委靡而體弱,怎經得起傳統艱苦的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所以傳授內容慢慢偏向以學理、養生為主,自此太極一門雖然進入上流社會階層,更成為文人雅士的追捧對象,但也失去了某些底層操功、實搏對練的基礎。

武行裏的營生(上)

(圖為中國保定跤大師常東昇先生, credit by wiki.)

數一數古代現實社會中的武行吧!

一般來說,古代的武行分四種職業:保鏢、護院、賣藝、教場,當然這裡講的古代並不是秦漢唐宋元那種古代,而是從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國初年的武行樣貌,差不多就是這四大行,這四大行在江湖切口中,可是有專業名詞的,保鏢叫拉杆的,護院叫支杆的,賣藝叫點杆的,教場叫戳杆的,至於為什麼是拉、支、點、戳這四個動作?江湖切口向不可考,約定成俗便是,若要深究,那麼和尚叫治把,道士叫化把,更是怪也,而且「把」之一物,究竟意指為何,更不好深究。

說到這江湖黑話,切口春典海底,最熟悉的應該是四大行中的點杆一行,也就是江湖上跑馬賣解的賣藝人,這一行雖然是武行,可是以武術來說,東西最摻水分,原因無他,要在街頭賣藝,必須得讓觀眾掏錢,若是要讓觀眾掏錢,那就必須得練些炫人耳目的花招,真正的武術是吸引不了眼球的,一招一式平平穩穩,要怎麼拴馬樁呢?必得練些蹦跳套路,單刀進槍、或如飛彈穿壺、胸口碎石、抑或繞身九節鞭夾飛叉等等,甚或是如馬戲團的把戲單雙人走索,口中吐火也必須熟知一二,除了這些花招把戲之外,還有口彩須得說得精彩,架勢要足夠唬人等等,詳情可以參考連闊如寫的江湖叢談一書,或是傅松南的江湖父子情系列三書,可以得窺一二。

這點杆一行當流傳極廣,門徒遍佈華人世界,有些人學了這一門的表演花招之後,不去街頭賣藝,偏偏跑上擂台與人做生死搏鬥,那真是秀才遇到兵,賠了夫人又折兵,一條魚跑去學爬樹,也差不多就是這種情境,這些人應該退一步想,何必嘛,學了賣藝的表演武術,有好口彩又有好把戲,應該去街頭賣藝打賞,搞不好還被遊客拍成影片放上youtube,一炮成名名利雙收,那也並非是不可能的事;何必在擂台上被人打的頭破血流,背後嘲笑辱罵不堪。

不過這一門也有真功夫的一脈,那就是清末時期,原本專屬於清宮的善撲營被解散了,營中高手一下無以維生,只好在京津街頭賣藝,表演善撲營中的摔角功夫,要知道這善撲營是何來頭?那可是當年康熙皇帝為了生擒滿洲第一勇士鰲拜,所成立的摔角訓練營,那訓練可是多扎實!拿下鰲拜之後,善撲營雖無任務在身,但轉型成為專門做格鬥表演給皇宮內院觀賞的單位,雖不知他們是如美國表演摔角,還是如奧運柔道或古典摔跤一樣真幹,但總之技術實力都是有的,摔跤衣、摔跤規則也是無一不備,流傳至今,可是被稱為中國傳統武術中最能打的一支,外國人趨之若鶩,號為中國跤,與希臘羅馬式古典角力,還有日本柔道、俄羅斯桑博、巴西格雷希柔術等幾種以摔法為主的武術分庭抗禮,絲毫不遜色。

不過其實中國式摔跤還分幾種流派,上面說的是京津流傳的摔跤,一般稱作北京跤、天津跤,而蒙古人玩的叫蒙古跤,跤衣、規則都與京津跤不同,而山西跤、保定跤等也都各有特色勁法練法,真要細論,恐怕十幾本書也講不完,所以就此先打住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