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明代拳法」與「清代拳法」的差異


老衲這個人呢,小時候練武之時,常常聽一些武行中的老前輩、老拳師磕牙,因此對整個中國傳統武術史,很有一套自個兒的想法,當然這些想法未必經得起考古學者檢驗,也未必能夠在現今流傳的拳譜中找到印證,不過有時候天南地北瞎聊起來,也很有一點意思。

聽老一輩講,傳到現今的傳統武術,其實有兩個源流,一種是「清代拳法」,一種是「明代拳法」,不過呢,所謂的「明代」拳法,不一定真的起源於明代,有可能來自於宋甚至是唐都有可能,無法考證,定為明代拳法,如此命名,只是為了與清代拳法做一個區隔而已。

所謂的明代拳法,是比清代拳法更古老的一種拳學體系,這兩種拳法,最大的差別在於「體系」與「邏輯」不同,沒有誰優誰劣,只是特徵不同,當然啦,即使是清代拳法,還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明代拳法的遺跡,畢竟武學拳學作為一門學問,外形名稱可以有所不同,但內裏的脈絡,很多還是一脈相承下來的。

明代拳法與清代拳法最大的差異是甚麼呢?清代拳法最大的特徵,便是以「套路」作為主要的拳學進階標誌,好比少林寺的少林拳法體系中,一入門得先練少林長拳,再練羅漢拳,再學韋陀掌或大慈大悲千手式,練得差不多了以後,再練學散花掌,最後在走到波羅蜜手等高階套路的修練,這個順序可不是老衲亂說的,有紀載在金庸寫的《鹿鼎記》之中,有興趣者自個去查找吧。

清代拳法如此,明代拳法又是如何呢?明代拳法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張無忌教主橫掃武林的「乾坤大挪移」功夫,這乾坤大挪移可有別於少林寺拳法,它不是一套一套的套路練過去的,而是靠一層一層的境界練上去的,迥異於清代拳法的套路進階訓練邏輯,據說,乾坤大挪移總共有七層境界,主修青紅二氣的陰陽變化,初學者青氣與紅氣轉換明顯,到後來可以半青半紅,再過來忽青忽紅,到至高一層,青紅之氣全不顯相,外觀臉色上,已完全看不出有青紅之氣交錯摶搏的消息了。

可惜的是,乾坤大挪移這功夫,到現代已完全失傳,無法考證,不過呢,有沒有別的拳法也是如此呢?有的。

在舊上海的李瑞九家,曾請來一位著名的拳師做家庭教師,名喚孟廣裕,而這孟氏傳出來的拳法,名喚「綿拳」,這套綿拳沒有套路,只有單人習練的十三式動作,與雙人對勁對手的練法,而學者如何知道自個兒的進階呢?綿拳的訓練體系內有四階層,曰「剛」、「綿」、「內」、「髓」四字訣,先練剛勁,再練綿勁,進而內勁,最後髓勁,這每一階層好比乾坤大挪移的七層心法一般,層層遞進,躐等不易,據說孟廣裕當年外號「孟四勁」,便是因為他將此四勁反反覆覆練得滾瓜爛熟。

除了綿拳之外,老衲這支的心意六合拳也是這樣的,只是沒有這般統整好的字訣而已,俺這支心意六合,先練勁法與身法的剛柔大小架,再練自由變化,變字訣練的是十大形把位隨意組合,化字訣練的是把位轉換融入神經反應,再過來便是練破合,將原來的外三合內三合給徹底打破,所謂的法無定法勢無定式,最後一步功夫是練習醉法與輕功,醉法是練身形歪斜傾倒,破合的更進階教程,而輕功不是翻滾跑跳,指的是舉重若輕與空中找力借意。

所以老衲教拳,向來不怕留甚麼絕招或留甚麼套路不教出來,蓋因若學者不懂這個幾層心法的進階如何訓練,怎麼練都還是停在第一層功夫而已,學了也無大用。

忽然想到,昨日老衲一提唐嘉駿教官,有很多人私訊老衲為何要捧唐老?哎,老衲活到這把年紀,一隻腳已入棺材,要捧誰要罵誰,還要先問過誰嗎?老衲自小有精神病,時發時不發的,愛講甚麼講甚麼,誰管得著?

再說一個老衲覺得唐教官的八極拳體系好的原因,唐老的八極拳,據說是按照「功力遞進歌訣」教授的,這歌訣是啥呢?俺現抄錄如下:

『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練自由架式懶龍臥,五練筋骨皮肉合,六練五臟氣功到,七練尊師與仁義,八練與人動手要留德。』

大夥看到這裏,不曉得有沒有注意到?唐老的八極拳若是真的按照這八層心法來教,便是老衲說的「明代拳法」的特色了,不講套路,只講境界,真正古拳法的樣貌應該是如此啊!

當然,明代拳法未必高於清代拳法,而清代拳法也未必高於現代搏擊,老衲只是瞎侃那個意思罷了,功夫高不高,主要還是看人練,不過按明代拳法的邏輯來教拳的人,當世還真的不多見,老衲說他兩句好話,應該──不為過吧?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