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仲軒先生示範形意拳, credit by wiki)
談到傳統武術,大家第一件事肯定想到的是「門派」這件事,什麼是門派呢?武俠小說看多的人可能會說是少林、武當,可這是小說家言;實際對傳武有所了解的人,當知道老衲所說的門派,為傳統所謂的內家三拳:形意、八卦、太極,或者北方的功力、八極、劈掛、戳腳、螳螂;又或者是南方的鐵線拳、虎鶴雙形、工字伏虎(這三拳均為洪拳門)、福建永春的白鶴(鶴拳傳統分四種,曰飛鳴宿食,後又有方氏晚出之縱鶴)、廣東佛山的詠春,當然還有一些較為冷門的拳種門派,如猴拳、地趟、羅漢、三皇砲、孫臏拳、六合拳等等,即便單講摔跤,廣義的中國跤中,門派也多,有京津兩地前清善撲營傳下的京跤,有河北保定回族任內部流傳的保定跤、有蒙古人從馴馬中化出的蒙古跤。
好了,傳武門派如此眾多,有人便說道,其實武術不過就是「拳打腳踢」、「點打摔拿」嗎?何用分那麼多門派?不如讓這些門派俱往矣,數風流,只看MMA就好;老衲自小習武,這論點聽得多了,也反思過數年,是與不是,對與不對之間,有一些個人心得,可以與眾看官分享。
首先,老衲先定義一下「武術」是什麼呢?武術返本溯源,就是一種打倒對手的方法,讓對手失去戰鬥力,俗稱KO,不是表演、不是特技、也不是各種遊戲規則下的體育活動計分方式,而是血淋淋、活生生地將對手擊倒。
好,既然「武術」是將對手擊倒的一種方法,那麼常見常規的擊倒方法,我們可以歸類成幾種,第一種是最直覺的「拳打腳踢」,第二種是「摔法」,即是讓對手失去重心平衡而摔倒在地,第三種則是「反關節」,中國傳武式的擒拿大多以站立方式做腕、肘、肩、頸各部位的反關節,而且大多施技時以雙手為主,而MMA主流技術格雷西柔術,則是更強調在雙人均倒地時,手腳齊上,針對大部位頭、手臂、膝腿做反關節的技術。
好了,既然武術不外乎這三種方式擊倒對手,那麼各門各派,不過是這三種技術的融合,而且各自比重不同,如保定摔跤強調散手跤,所以雖然摔跤法的比重多些,但還是有較少量的拳打腳踢,而如螳螂、八極一類的拳法,則是拳打腳踢的技術占比較高,而摔跤法的占比較少些,但若另一角度看,螳螂使用反關節的技法,又比八極還要高一些。
「拳打腳踢」、「摔法」、「反關節」,這三種技法就好比色彩學中的三原色,三原色的意義在於,任何一種色彩,都可以使用某一種特定比例的三原色下去調節出來,而變成第四種、第五種以上的特殊色彩,但究其根本,色彩學不過就是三原色,搞通三原色,理論上任何顏色都可以掌握。
事實上現代搏擊中的綜合格鬥,就是這樣幹的,綜合格鬥選手的訓練,從基礎的拳打腳踢,再到無裝摔法(傳統的摔法與所著的道服樣式有很大關係,綜合格鬥的摔法更著重於不抓道服的摔法),最後就是地板上的各式反關節技術。
所以,基本上一個人若要粗通格鬥,那末學習綜合格鬥的方法便行,綜合格鬥的教法好比三原色,讓你快速掌握拳打腳踢、摔法、反關節這三種格鬥基礎,當然,可能一開始你拳打力量不如拳擊,腳踢華麗不如跆拳,摔法不及柔道角力剛猛,反關節也比不上格雷西家族武館培養出來的渾身是鎖功夫,但是格鬥中所需要技術,你已初階完備,剩下的即是你要如何內化與融合這格鬥三原色的掌握,還有實戰經驗的深化加強。
說到這,門派的意義已經隱含而出,所謂的綜合格鬥,其實也算是一種現代搏擊運動因應而生的「新門派」,它所傳授的內容,無一不是原來傳統的拳擊、角力、柔術等等門派的內容,只是它的側重點不同,還有它背後的格鬥思維不同。
綜合格鬥它的思維很明白,它要求學者從一開始就掌握基本的格鬥三原色踢打摔拿,不要求某一種特別的技術,等初步掌握了之後,再要求其他,這就是綜合格鬥這一「門派」的創派思維了;以此觀點看,拳擊有拳擊的思維,柔道有柔道的思維,一個門派,真正的立足點,不在乎名稱,而在乎其中隱含的內在格鬥思維;而以此反推,傳統門派各自內在的「格鬥思維」是什麼呢?難道練了一輩子,也就是練了個踢打摔拿的大雜燴,結果還沒有綜合格鬥來的開門見山,專項專練來得效果實在。
以老衲淺見,其實傳統門派,各自還是有各自不同的格鬥思維的,只是傳統文化還有環境的壓力下,使得在傳承武術的過程中步步保守,而在歷史中逐漸丟失了而已,但一個門派的創立之初,那祖師爺肯定是有一個,有別於當時其他門派,見解獨到不凡的格鬥思維,而依據此格鬥思維,而逐步創立一個門派。
比如說,中國山東的大拳派螳螂門,它的創派思維是什麼呢?螳螂門祖師爺據說是一個叫王朗的人,王朗的拳技如何來的,莫衷一是,各支各有講法,但他傳承下來的一個創派理念歌訣,卻很有意思,抄錄其下:
『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背為母;
鄭恩的纏封尤妙,溫元的短拳更奇;
馬籍的短打最甚,孫恆的猴拳且盛;
黃祐的靠身難近,綿盛的面掌飛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懷德的摔捋硬崩;
劉興的勾摟採手,譚方的滾漏貫耳;
燕青的拈拿跌法,林沖的鴛鴦腳強;
孟甦的七勢連拳,崔連的窩裡剖捶;
楊滾的棍採直入,王朗的螳螂總敵。』
綜上所述,可知王朗融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要,而創出螳螂拳,他的格鬥思維是什麼呢?我想可歸類為「誰好用就用」,所以「勾摟採手」好用,拿進來用,「纏封」、「短拳」好用,拿進來用,王朗想必是一個江湖浪跡客,在古代交通不便的狀態下,居然走遍拜訪學習了十八家拳法,融合為一,最後形成螳螂門這個流傳數百年的大拳派。
與螳螂門有絕大反差的,可以提一個形意門,形意拳祖師李老農,原習花拳,後來又從山西戴家習戴氏心意拳*,李老農學完戴氏心意之後,將戴氏心意的內容更加簡化,回到河北後,所教門人幾乎只練五個動作(五行拳),有個別的門人甚至只練一兩個動作,如郭雲深先生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據稱其只練崩拳、虎撲而已,而第三代傳人尚雲祥先生開拳時只會崩拳,後來幾乎也只練鷹捉、劈拳、崩拳等兩三個動作而已,尚的事蹟言行,在徐皓峰幫李仲軒老人整理的文集中有提及,可不是老衲瞎講的。
(*其實戴家所傳之名為心意拳,但山西戴家所傳之心意拳,內容實在與河南回族所習練的心意拳差別過大,所以後世分別稱之山西心意、戴氏心意、河南心意,以示區別,但當時的人各自認為自己練的都是心意拳,這點歷史容後再論。)
當然形意門仍保留許多傳統的套路,除五行拳之外,還有十二形拳、五行生剋對練,五行連環拳,甚至是雜式捶等等,但是從李老農一路傳下來的形意拳,其實側重點並不在你練了多少動作,而是強調「找功練勁」(李仲軒老人語),老衲想這可能與李老農鏢師背景有關,因為鏢師在押鏢時,真遇上要動武的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兩下解決對手,然後趕緊離開當地,所以鏢師所練的功夫強調簡單實用,功大力沉,這就是形意門與其他門派,不同的格鬥思維了。
當然,形意門傳至今日,不知有多少聰慧之士投入門下,可能都對它的內容做了很多改革與變化,老衲只是談自己知道的形意門,來藉此舉例而已,並不能代表當今形意門實際的狀況。
螳螂與形意,都是流傳百年以上的大門派,各自有各自的格鬥思維,沒有對錯,只有見解不同而已,當談及一個門派,最要緊的就是了解它的格鬥思維,對抗法則,也就是時髦話講的中心思想,核心價值;了解此處之後,等於你已經對這門學問有一個概括式的理解,再開始學習它因應此思想思維,而衍伸出來的拳法功法,在學習的路上,肯定能夠事半功倍;而實際上,傳統的教學方式則倒轉過來,先教學者最不重要的套路招法,其次再教拳法功法,最後才是所謂的「密傳心法」,其實「心法」是什麼?心法就是用心之法,換成現代詞語就是概念,concept,或者說是理論(theme / theory)。
先教拳法再教心法、還是先教心法再教拳法?這不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是一個正練還是逆練九陰真經的問題,講到這,忽然想到另一個話題,什麼是拳法呢?拳法是什麼呢?拳法其實不是一招一式,拳法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有想法的教程體系,這一題不小,老衲下回再談。
好了,傳武門派如此眾多,有人便說道,其實武術不過就是「拳打腳踢」、「點打摔拿」嗎?何用分那麼多門派?不如讓這些門派俱往矣,數風流,只看MMA就好;老衲自小習武,這論點聽得多了,也反思過數年,是與不是,對與不對之間,有一些個人心得,可以與眾看官分享。
首先,老衲先定義一下「武術」是什麼呢?武術返本溯源,就是一種打倒對手的方法,讓對手失去戰鬥力,俗稱KO,不是表演、不是特技、也不是各種遊戲規則下的體育活動計分方式,而是血淋淋、活生生地將對手擊倒。
好,既然「武術」是將對手擊倒的一種方法,那麼常見常規的擊倒方法,我們可以歸類成幾種,第一種是最直覺的「拳打腳踢」,第二種是「摔法」,即是讓對手失去重心平衡而摔倒在地,第三種則是「反關節」,中國傳武式的擒拿大多以站立方式做腕、肘、肩、頸各部位的反關節,而且大多施技時以雙手為主,而MMA主流技術格雷西柔術,則是更強調在雙人均倒地時,手腳齊上,針對大部位頭、手臂、膝腿做反關節的技術。
好了,既然武術不外乎這三種方式擊倒對手,那麼各門各派,不過是這三種技術的融合,而且各自比重不同,如保定摔跤強調散手跤,所以雖然摔跤法的比重多些,但還是有較少量的拳打腳踢,而如螳螂、八極一類的拳法,則是拳打腳踢的技術占比較高,而摔跤法的占比較少些,但若另一角度看,螳螂使用反關節的技法,又比八極還要高一些。
「拳打腳踢」、「摔法」、「反關節」,這三種技法就好比色彩學中的三原色,三原色的意義在於,任何一種色彩,都可以使用某一種特定比例的三原色下去調節出來,而變成第四種、第五種以上的特殊色彩,但究其根本,色彩學不過就是三原色,搞通三原色,理論上任何顏色都可以掌握。
事實上現代搏擊中的綜合格鬥,就是這樣幹的,綜合格鬥選手的訓練,從基礎的拳打腳踢,再到無裝摔法(傳統的摔法與所著的道服樣式有很大關係,綜合格鬥的摔法更著重於不抓道服的摔法),最後就是地板上的各式反關節技術。
所以,基本上一個人若要粗通格鬥,那末學習綜合格鬥的方法便行,綜合格鬥的教法好比三原色,讓你快速掌握拳打腳踢、摔法、反關節這三種格鬥基礎,當然,可能一開始你拳打力量不如拳擊,腳踢華麗不如跆拳,摔法不及柔道角力剛猛,反關節也比不上格雷西家族武館培養出來的渾身是鎖功夫,但是格鬥中所需要技術,你已初階完備,剩下的即是你要如何內化與融合這格鬥三原色的掌握,還有實戰經驗的深化加強。
說到這,門派的意義已經隱含而出,所謂的綜合格鬥,其實也算是一種現代搏擊運動因應而生的「新門派」,它所傳授的內容,無一不是原來傳統的拳擊、角力、柔術等等門派的內容,只是它的側重點不同,還有它背後的格鬥思維不同。
綜合格鬥它的思維很明白,它要求學者從一開始就掌握基本的格鬥三原色踢打摔拿,不要求某一種特別的技術,等初步掌握了之後,再要求其他,這就是綜合格鬥這一「門派」的創派思維了;以此觀點看,拳擊有拳擊的思維,柔道有柔道的思維,一個門派,真正的立足點,不在乎名稱,而在乎其中隱含的內在格鬥思維;而以此反推,傳統門派各自內在的「格鬥思維」是什麼呢?難道練了一輩子,也就是練了個踢打摔拿的大雜燴,結果還沒有綜合格鬥來的開門見山,專項專練來得效果實在。
以老衲淺見,其實傳統門派,各自還是有各自不同的格鬥思維的,只是傳統文化還有環境的壓力下,使得在傳承武術的過程中步步保守,而在歷史中逐漸丟失了而已,但一個門派的創立之初,那祖師爺肯定是有一個,有別於當時其他門派,見解獨到不凡的格鬥思維,而依據此格鬥思維,而逐步創立一個門派。
比如說,中國山東的大拳派螳螂門,它的創派思維是什麼呢?螳螂門祖師爺據說是一個叫王朗的人,王朗的拳技如何來的,莫衷一是,各支各有講法,但他傳承下來的一個創派理念歌訣,卻很有意思,抄錄其下:
『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背為母;
鄭恩的纏封尤妙,溫元的短拳更奇;
馬籍的短打最甚,孫恆的猴拳且盛;
黃祐的靠身難近,綿盛的面掌飛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懷德的摔捋硬崩;
劉興的勾摟採手,譚方的滾漏貫耳;
燕青的拈拿跌法,林沖的鴛鴦腳強;
孟甦的七勢連拳,崔連的窩裡剖捶;
楊滾的棍採直入,王朗的螳螂總敵。』
綜上所述,可知王朗融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要,而創出螳螂拳,他的格鬥思維是什麼呢?我想可歸類為「誰好用就用」,所以「勾摟採手」好用,拿進來用,「纏封」、「短拳」好用,拿進來用,王朗想必是一個江湖浪跡客,在古代交通不便的狀態下,居然走遍拜訪學習了十八家拳法,融合為一,最後形成螳螂門這個流傳數百年的大拳派。
與螳螂門有絕大反差的,可以提一個形意門,形意拳祖師李老農,原習花拳,後來又從山西戴家習戴氏心意拳*,李老農學完戴氏心意之後,將戴氏心意的內容更加簡化,回到河北後,所教門人幾乎只練五個動作(五行拳),有個別的門人甚至只練一兩個動作,如郭雲深先生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據稱其只練崩拳、虎撲而已,而第三代傳人尚雲祥先生開拳時只會崩拳,後來幾乎也只練鷹捉、劈拳、崩拳等兩三個動作而已,尚的事蹟言行,在徐皓峰幫李仲軒老人整理的文集中有提及,可不是老衲瞎講的。
(*其實戴家所傳之名為心意拳,但山西戴家所傳之心意拳,內容實在與河南回族所習練的心意拳差別過大,所以後世分別稱之山西心意、戴氏心意、河南心意,以示區別,但當時的人各自認為自己練的都是心意拳,這點歷史容後再論。)
當然形意門仍保留許多傳統的套路,除五行拳之外,還有十二形拳、五行生剋對練,五行連環拳,甚至是雜式捶等等,但是從李老農一路傳下來的形意拳,其實側重點並不在你練了多少動作,而是強調「找功練勁」(李仲軒老人語),老衲想這可能與李老農鏢師背景有關,因為鏢師在押鏢時,真遇上要動武的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兩下解決對手,然後趕緊離開當地,所以鏢師所練的功夫強調簡單實用,功大力沉,這就是形意門與其他門派,不同的格鬥思維了。
當然,形意門傳至今日,不知有多少聰慧之士投入門下,可能都對它的內容做了很多改革與變化,老衲只是談自己知道的形意門,來藉此舉例而已,並不能代表當今形意門實際的狀況。
螳螂與形意,都是流傳百年以上的大門派,各自有各自的格鬥思維,沒有對錯,只有見解不同而已,當談及一個門派,最要緊的就是了解它的格鬥思維,對抗法則,也就是時髦話講的中心思想,核心價值;了解此處之後,等於你已經對這門學問有一個概括式的理解,再開始學習它因應此思想思維,而衍伸出來的拳法功法,在學習的路上,肯定能夠事半功倍;而實際上,傳統的教學方式則倒轉過來,先教學者最不重要的套路招法,其次再教拳法功法,最後才是所謂的「密傳心法」,其實「心法」是什麼?心法就是用心之法,換成現代詞語就是概念,concept,或者說是理論(theme / theory)。
先教拳法再教心法、還是先教心法再教拳法?這不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是一個正練還是逆練九陰真經的問題,講到這,忽然想到另一個話題,什麼是拳法呢?拳法是什麼呢?拳法其實不是一招一式,拳法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有想法的教程體系,這一題不小,老衲下回再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