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尚學禮打擂」,怎麼贏的?

說這則故事以前,先聽老衲的引子,再入正題。

舊社會的傳統武術江湖中,分兩路人,一路正派一路不正派的,不正派的那路,通常有一個陋習,就是喜歡用門內先輩的無敵戰績,來催眠麻痹後學者,江湖術師們最喜歡利用此點來一再地吹噓,讓從學者飄飄然,好像以為只要練了該門拳術,就可以也跟祖師爺們有一樣的戰績。

老衲向來對這種事嗤之以鼻,拳法靠練,修行在個人,君不見好多大師的子姪們練拳,拳打得東倒西歪軟綿無力的?拳術這個東西,三分教七分練,在觀念(心法)正確的狀態下,主要靠練與悟性,與其他輩份、血緣、關係都無相干,再說,流傳到現今的傳統門派,少說也上百年了,肯定有贏過手也肯定有輸過手,單看好的不看壞的,絕不客觀,理性者所不為也。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才可以平心靜氣的聽聽門內「口述」歷史,理性客觀地學習一下,不做妄聽妄言人云亦云的傻蛋。

在心意門內,也有幾項門內口述傳說,而這些傳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幾乎都有實際應用的招式留下來,可供後人研究參考,老衲今天呢,講講「尚學禮打擂」一則,與各位看官們共同賞析。

據說民國年間,有大紅拳高手張某,在河南開封擺擂,尚學禮老師(盧嵩高的師兄,袁鳳儀的大徒弟)時年七十餘歲,聞知此事,一時技癢,前往較技,而那張某乃少林正宗嫡傳,力大招猛,又正值壯年,尚師上擂後先以調步(一種心意六合訓練中調動對手的步法,有多種變化型)盤旋,引張某到擂台沿邊,覷準機會,翻身再用懷抱頑石把將張某打下擂台,順利取勝。

好,故事說完了,在這則口述歷史中,透露什麼訊息呢?老衲以為,至少有以下兩點:

一,對手素質比自己強時,不可力攻,當以智取。(尚師當時七十餘歲,對手張某據說是四十左右,正當壯年,以常理推斷,張某的力量、速度等肯定強於尚師。)

二,身法步法要嫻熟應用,起碼可以先游鬥自保(用調步盤旋),再配合打鬥的環境(將對手引導至擂台邊緣),擬定戰術,用合適的打法取勝。(利用擂台高於地面,且有邊界的條件限制,尚師以搬雙把將對手擊下擂台,避免對手不認輸起身再戰,死纏爛打。)

除了這兩項,還有一項隱含其中的是,心意六合的打法中沒有搭手拆手一說,不過這是另一回事,不在本文展開。

老衲以為,各種門內先輩的口述戰績歷史,想拿出來吹牛,至少還是得要讓後學者學到點什麼才是,而不是光聽老師傅們一昧吹牛,老衲當年學武,聽這些吹牛故事聽得最是氣悶吹脹,因此今日隨手舉來演化闡釋一番,避免重蹈老師傅們只吹牛不支招的覆徹啊!


20201227

龍中之王Super Fight 的鬼熊之戰

老衲的徒弟奇拉拉前幾天打了一場好比賽,忍不住轉貼給大夥欣賞欣賞,哈哈!當然也是因為這場比賽中,擔任講解的王怡天館長多次介紹到心意六合拳,還特別提到了拉拉的心意六合拳是老衲教的,俺這人有一說一,感謝怡天館長盛情,在此致謝。

說到拳龍王怡天館長這號人物,其實老衲原來就一直想跟他說聲謝謝。當年有一個網紅健身教練說傳武通通是花拳繡腿,都不能打;怡天館長是第一個跳出來為了傳武界發聲的,公開說明了他的八極拳傳承,並說願意上擂台一戰證明傳武的價值;老衲雖然向來是個湖海散仙不管事的個性,可是看到有人願意這麼著為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所堅持,所奮戰,所努力,還是很感動的。真是謝謝王怡天館長。

這場比賽雙方都表現得很精彩,講解旁白也很有趣與豐富,內行看門道,外行也可以看個熱鬧;不過最感動老衲的一幕,是拉拉賽後接受美麗的女主持人訪問,當女主持人問拉拉說你是不是能代表『最強詠春』?拉拉反射性地馬上回道:「不是不是!最強詠春都在台下,欸鏡頭帶一下,擂台下站著我的師父、師叔...他們才是最強詠春。」拉拉的這個回答是很東方式的,與西方人的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唯我獨尊思維是很不一樣的;那一刻,誰強誰弱已不重要,裏頭代代薪傳的情感才是最動人的。

對了,這次的龍中之戰在年底前還有季軍賽與冠軍賽可以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專注,另外龍中之王賽在flyingv的募資平台上是有公開募資的,有贊助的朋友可以依贊助的多寡,獲得這次活動的專屬紀念品,很有意思;老衲前兩天也轉了筆錢,當作是買T-shirt吧。大夥有錢捧個錢場,有人捧個人場,經濟不允許的朋友動動手指多轉貼多幫龍中之王大賽衝衝流量,也是好的。

忽然想到,拉拉的對手爆氣熊巫俊學的父親據聞是南少林的傳承,在三重開設『振武堂國術館』,做民俗療法正骨鬆筋等等;而俊學也傳承家學在板橋開設『振武堂分館樂橘世家』,除了傳統整復之外還有長者的延緩失能樂齡運動等等,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多比較多了解。老衲自小是傳統的武林世家出身,對這一行很有情感,這行在現代社會裏不容易,需要創新改革,也需要社會大眾更多的深入理解。

(對了,巫俊學的外型比那須川天心帥多了!技術的話,希望有天可以看到兩人交手,哈哈哈哈!)

好了,廢話不多說,比賽連結就貼在下面。記得若是在公眾場合看影片時一定要戴耳機,別吵到不相干的路人,大夥一塊養成公共禮儀的好習慣啊!

https://youtu.be/qDTdN4E3UYc

20201226

一氣

夜讀拳譜,有感而發:河北形意門練的是一氣之「往來」,山西戴家心意練的是一氣之「束展」,而河南回族心意呢,則是練一氣「縮漲」。

這其中沒有誰好、誰壞、誰對、誰錯,只是各自觀點與氣口切換不同而已,當然,這是老衲一家之言,各位看官聽聽笑笑就好,千萬別當真,哈哈!

*附圖為武朝相先生,此君是大名鼎鼎的河北形意門車二師兄車毅齋的徒孫,1948年先去香港,後轉入台北,後約莫在1973年移民巴西,一邊開公司做生意,一邊在當地傳授正宗的形意門功夫,晚年獲巴西政府頒發爵士勳章,以表彰他對巴西的貢獻,為巴西華僑中之佼佼者。

20201225

想自學心意六合的四把拳的看過來

最近看網路,發現網上四把拳的教學多如繁星,這些教學老衲也不去評它,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吧!不過老衲這裏侃一侃四把,聊作談資。

談起四把拳這東西,據老衲所知是這樣的:在買壯圖老師之前,心意門並無套路,有的只是一把一把的功勁練習,而買師創編了四把拳這個簡短的套路,所以在買師之後,心意門人就有了這一簡短套路,也是心意門唯一的套路。

這四把拳的套路做什麼用呢?肯定不是拿來練用法,為什麼呢?因為心意自古無用法,亦無散手、拆招一類的東西,完完全全是練功勁打人,練好了功勁,再練變化,所以打法上只有原則,並無固定用法招式。

老衲這樣說稀奇嗎?其實一點不稀奇的,因為世界上僅次於摔跤,最古老的格鬥術拳擊也是這樣幹的,拳擊只有直勾擺三拳,再分左右,一共六著*,可是變化之多之精彩,令人目不暇給,諸君可以看看拳擊場上頂級拳手,就可知什麼叫做法無定法,著無定著,拳擊手真正厲害的,不是那幾下拳頭打這打哪,而是他們練出來的拳勁,配合蝴蝶步法,神出鬼沒,一拳既出,一拳緊隨,忽上忽下,聲東擊西,簡直叫人防不勝防。

(*忽然想到,拳法中一共只有六著的,還有金庸小說中,逍遙派天山童姥傳虛竹和尚的天山折梅手,童姥說天山折梅手只有六路,可是可以破盡天下武功,這可不正是拳擊的寫照嗎?哈哈!)

心意六合比拳擊稍稍複雜一點,但某些概念是類似的,都是無固定招法,只鍛鍊勁法、身法等等,而買壯圖老師是直傳張聚的,怎麼可能不懂這些東西呢?所以說四把拳是一個練用法、練招法的套路,就好比說,拳王阿里 Muhammad Ali 創編了一套組合拳,然後跟後學者說你用這套組合拳去打就可以了,是一樣荒謬且不符合常識常理的。

所以,這四把拳的套路究竟在練些什麼呢?直接了當的答案就是在練「氣口」,這氣口又是什麼呢?更直白的答案就是「呼吸與動作」的配合,當然這是往淺了說,便於一般人理解。

總而言之,這套短套路四把拳,與其他拳種的套路練習目的並不相同,它是基於前頭十大形的基礎,進階之後,才需要這套四把拳的輔助,讓功夫更上一層樓,早一兩輩的心意門老師,把四把拳當作是入門弟子才傳教的標誌,近代的心意門老師可能並不講究這些舊習,但那個意思是這樣的,四把拳早些習練,並不一定能發揮它最大的功效。

不過現代資訊爆炸,守著舊規矩並無益處,老衲教拳,只要學生喜歡,四把拳隨時可教,並不在乎學生實際進度,更不在乎拜門拜師;不過教四把拳時,有一點老衲是很要求的,就是動作必須得正確,因為前頭說的,四把拳是練氣口,練呼吸與動作的配合,若是動作不對,氣口必定不對,若是氣口不對,那末這套四把拳,也完全失去了它的意義。

老衲自小不喜歡只聽一家之言,喜歡自個兒蒐集素材,研究對比,老實說,看過網路上可見資料,四把拳打得最正確的,私心以為還要數李青山老前輩,李是盧嵩高老師的小同鄉,雖未列入弟子譜名,可是盧老對李私教甚多,是以李老前輩的四把拳,堪稱標準,而且只一進一退,六節動作,相當簡潔有力,若有喜歡四把拳的朋友,不妨照著李青山前輩的動作學習,千招會不如一招精,若將李青山版本的四把拳這幾個動作練熟練精,真真勝過網上瞎練者無數啊!


20201224

甚麼叫「內家拳」?

以老衲很低俗的理解,內家就是內的意思,相對於外(外家拳),是比較靠裏面的意思。

所以甚麼叫做內家呢?就是練拳不要練外面看到的東西,要練裏頭看不到的東西,如果你打拳練拳,有一些外面看不出來的絕活,那恭喜你,已經進入了水鏡八奇,喔不,進入了內家拳的領域了。

這個內家拳的定義,可以用到各行各業,甚至是生活瑣事中,好比說有些圈子很流行「潛規則」,其實我們也可以說那是「內家」規則,因為它是相對於「表規則」而應運產生的。

又或者說,很多人講話,語帶「潛台詞」,罵這罵那,看誰都看不順眼,教這教那,誰都應該聽他教訓兩句,如果您只在外家拳的境界,是看不懂這種憤青憤中憤老的,但對於老衲這種,已經練了一輩子「內家拳」的拳棍,一看就明,一明就精。

這種人的潛台詞就一句:「全世界就老子和老子的師父牛逼,你們其它這些人,根本不配談拳,不配談功,不配談武術。」

行行行,老衲聽懂,您老走好,練功時別摔跤了啊!



20201223

劉雲樵手寫的巴子拳練法

老衲的粉專這幾天粉絲暴漲,留心一查,原來是好多劉雲樵先生的門人幫忙轉貼按讚,追蹤關注,老衲在此謝過。

恰巧今日,有個朋友拿了本書來給老衲翻一翻,《周剑南武术文集》,裏頭有兩頁劉老手寫的巴子拳來由,練法,風格等等,拍出來送給劉門弟子,算是回禮。


當然,其中大部分的東西,都在已公開的資料中有看過,而比較少見的是,劉雲樵先生特別指出,小鈀子是在「練氣」,大鈀子是在「發勁」,而六大開,則是「熟著」,若是比較劉老多年前出版的書中講的,小奠其基,大極其術,六大開肆其藝,這兩張手稿算是比較明確的講解到底這三套拳分別的作用。

一般人不曉得,其實傳武是非常科學的,好比詠春三套拳,其架構非常之嚴謹科學,小念頭,尋橋,鏢指,各有各的目的,層層進階,井然有序,讓你逐步掌握詠春一門應該掌握的功體與技術。

詠春三拳各自練什麼,許多前輩高人分別有許多精闢的闡述,老衲以為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而且其實互相之間,感覺並不衝突矛盾,不過,同樣只有三套拳的巴子拳,真的很少看到有人能以科學的觀點,明確指出這三套拳,究竟分別練些什麼,當然,這可能是老衲見識不廣,孤陋寡聞之故。

今日看到這兩頁紙,忽然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果然也是同詠春一樣,井然有序,層層進階,科學嚴謹,真正古拳之風範啊!所以分享給大夥兒一同樂一樂,不過「練氣」、「發勁」、「熟著」,應該都不是字面上的粗淺意思(真有拳法認為熟悉幾個固定招法就可以打人乎?真有人認為「氣充志壯」就可以打人乎?),這一點,劉老門人自然早就知道了,不用老衲來囉唆。

20201219

心意六合拳發勁的秘傳—「三亂法則」



大夥不要看老衲寫文愛說道理,其實老衲私下講拳,最討厭說道理,最喜歡忽悠別人。

上回有一學生來報告老衲,說老衲教的虎抱頭好用,整勁兇猛,硬打硬進,他與一高壯之人試手,很輕易地就將對手門戶破開,撞得人仰馬翻,老衲一聽,即刻笑罵道:這用法完全錯誤,不然你來試試老衲?

於是學生傻呼呼地用虎抱頭進攻,老衲一閃側身,隨手用蛇形穿手攢開他前手,再用蛇擺尾掃他脖頸動脈,一下把他打矇了,老衲解釋道:「你的虎抱頭雖整,但俺只需要敲開你的前護手就可以打你啊!根本不需要跟你拼整勁,這好比你要很費力地推動一顆大石頭,還是用一小鐵錘敲掉石頭一小塊就好?」

學生一聽,傻在當地,支支吾吾道,所以......所以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練整勁?老衲堅定地搖搖頭,說道:「是的,並不需要整勁的練習。」

又忽然想到,老衲的另一個學生,很喜歡給老衲看各式發勁,外頭找的影片,或是他自個發勁打拳給老衲看,然後問老衲意見,問這拳那肘,應該怎麼發勁?應該怎麼修正?這樣發勁,厲害不厲害?

說老實話,老衲最不會看別人打拳,向來只知道自個練自個兒的,誰好誰壞根本看不出來,所以別人問俺這個打得好不好?老衲是真不知曉,不是不願評論的意思,尤其是發勁練習與套路練習,最看不懂,這是沒奈何的沒奈何。

說回主題,老衲有次被學生問得急了,逼得急了,靈光一閃,立馬編出一個「三亂法則」告訴他。

這「三亂法則」是怎麼說的呢?在心意門中,故老相傳,發勁真正的秘密,在「三亂法則」,也就是說,練發勁,要能練到能夠在腳下「亂跑」,身上「亂晃」,雙手「亂舞」的情況下發勁,除此之外,都不夠看,故此,你若沒練到在「三亂」下發勁,那就不必給老衲看了,因為根本還沒入門呢!

以上整勁的道理,與發勁的秘傳都說完了,不過都是老衲隨口胡謅的,記得嗎?老衲最喜歡忽悠別人啊,哈哈哈哈!

20201218

心意六合拳的具體型態


很多人問過老衲心意六合拳應該長什麼樣子的?某某或某某打得如何如何?老衲以為,心意六合拳的具體動作其實沒什麼好看的,因為都只是某種特定的練功方法而已,好比你讓世界拳王來做伏地挺身,也沒什麼好看頭的。

不過,若要問心意六合拳具體的表現型態應該是如何的,老衲以為最形象化就是野生獵豹行走追捕的型態,當然,天生野獸的型態老衲是萬萬達不到,老衲的師父也達不到,師爺師祖老衲沒見過不敢妄評,不過心意六合說白了,就是模仿十種野獸的型態,取其內意,化做己用,多看看天生野獸的型態,揣摩體悟一下,大方向上是不會錯的。

 

20201217

心意六合中虎蹲山的沉墜勁兒



今天說說故事,一個兩件事卻變成了一件事的故事。

話說當年,老衲練了心意六合的「虎蹲山」與「坐丹田」兩項功法之後,丹田氣足,勁道大增,一時手癢難搔,總覺得渾身的精力使不完,於是跑去健身房,拿那種滑車吊重的器械再往上練練功力,虎蹲山與坐丹田都是使上渾身的整力的,在一般的健身房,那滑車輪的總鐵塊重量,其實並不是很重,所以即使將插銷插到最底最重,老衲一個虎蹲山的坐勁兒,還是可以把那滑車的鐵塊拉的嗚嗚響。

正當老衲練功練得正歡之時,旁邊的「專業」健身教練走上來說話了,說老衲這樣練法,練不到東西,滑車的正確練法,應該是身體打直,固定其他關節,只用某一部份單位肌肉力量拉動才是,老衲用整個身體一齊往下夯,鐵塊重量都分散掉了,對肌肉沒有幫助。

老衲當時雖然年紀不大,可早閒晃江湖多年,豈不知在道上莫與人結怨的理兒,連忙說是是是,教練說的是,這是俺瞎練的,您別在意。

於是自此多年,每次老衲在重訓房裏,苦練虎蹲山與坐丹田的沉墜勁時,都必先東張西望一番,深怕有專業人士上前指責老衲的練法,最好是那種24小時的深夜健身房,或是買早鳥票起個大早健身房中四下無人之時,才好在滑車前放開手練,這才忽然明白老前輩們說要練「私功夫」,也就是練功不許人窺視,專門得選獨處無人時練習,除了保密智財之外,看來還有不與閒人囉唆的意思在。

今天上網一看,忽然發現一個妙齡女郎也在練老衲的虎蹲山,oh my goodness,嚇了好一大跳,定睛一看,原來是當今UFC拳后張偉麗,她身旁的教練好像還是 Ruben Payan,這下尷尬了,可不能說她也是練咱心意六合的虎蹲山吧?還是說她練沉墜勁兒?又或是丹田功中的坐丹田?應該都不是,張偉麗練的應該是西方科學的『功能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與咱老衲說的,中國河南回族人練的心意六合,沒一毛錢的屁關係。

好了,故事說完,至於有什麼體會領悟,看官們自個兒去想吧,老衲就不多嘴了!

20201213

文比、武比、門派、規則


傳統的試手有所謂的「文比」與「武比」,文比是有條件式的比試,武比則是完全開放所有限制,放開手來打。

金庸寫黃蓉的出道戰,即是用文比規則限制的巧妙,在完顏王府中,連鬥侯通海、沙通天、彭連虎、歐陽克諸人,一戰成名。

前兩天,老衲看到一支相當有趣的試手影片,與黃蓉的文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先說背景,影片中有甲乙兩方,甲方年輕人精擅詠春,但也明顯練過相當的散打摔法等其他競技搏擊技術,乙方則是所謂的傳統老師傅,只獨善形意拳,影片開始的時候,老師傅先跟年輕人敲膀子,撞背,靠肩,腳脛骨互拐,老師傅功大力沉,隨手一下,年輕人直叫吃不消,一陣「文比」之後,年輕人甘拜下風,可隨後提出武比,那老師傅心想,這年輕人雖然身材高大,可硬打硬拚的整勁功夫,怎及得上他老人家數十年寒暑之功?加之前頭與年輕人一輪硬功比試,盡占上風,因此慨然應允。

結果「武比」方式的比武一開始,情勢陡變,無論老師傅如何上鑽下捅,奮勇直衝,完全進不了年輕人的身,所有的肩靠,背撞,劈崩,被年輕人簡簡單單的進退馬與詠春攤膀伏三手給拒於門外,正在老師傅氣喘噓噓的時候,年輕人進退自如,沒起腳,只隨意拍臉切掌,完全把老師傅的面皮當作囊中之物,拍摸切點,年輕人打得到老師傅,老師傅的硬功內勁,卻完全沾不了打不上年輕人。

這年輕人相當有風度,一輪試招之後,與老師傅握手稱和,老師傅至此,臉上原本的驕傲神情為之一變,握著年輕人的手,直說以後要多學習、多交流。

這段試手影片凸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拳理,就是無論你的發力有多大, 若打不上對手,一切是零,而年輕人的詠春模式,正是四兩能撥千斤重的最佳詮釋。

另外一個拳理,即是比武絕對是無規則的,敲膀子能贏,完全不代表開放式「武比」中能夠輕鬆獲勝,正如李小龍說的,我不能擊破木板,因為人不是木板。

行文到此,老衲忽然想到一個相當政治不正確的錯誤比喻。

在現代,門派就是規則,我練泰拳的,我練拳擊的,我練跆拳道的,我練MMA的;其實其中的意思是:我是練泰拳規則的,我練拳擊規則的,我練跆拳道規則的,我練MMA的規則等等。

在古代則恰恰相反,說我練太極,是說我練的是推手規則,說我練詠春,是說我練的是黐手規則,說我練的是鶴拳,其實我練的是搖肢規則,說我練的是摔跤,其實我練的是摔跤規則。

當然這些都是對低手而言,對高手來說,絕對都是沒有規則沒有門派的,因為任何規則,都只是輔助學習者,去正確掌握該門派的格鬥思維與發力與身法等等,絕非現實格鬥的實際狀況。

附帶一提,以上分析只是單純研究格鬥原理,與詠春形意兩門技術優劣無關,老衲曾見過一傳統拳師,專攻形意八卦兩門,在美國芝加哥開拳館,遇到不知多少白人詠春拳手(詠春一門在國外白人中十分盛行),只用一式劈拳就可以將對手打得掛倒翻跌,連八卦硬手都還沒用上呢!當然,這也只是他個人修為,與詠春形意兩門技術高下無涉。

說到底,門派或規則,都只是從某一個角度去看格鬥本質,所以,若只單一精通單門拳術,肯定無法應付現實中千變萬化無規則的格鬥,這就如同看一幅大師級的畫作一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肯定有所缺漏,這只是一種「觀看的方式」而已,真的要了解格鬥,規則門脈都只是手段,老衲的啟蒙師父說,過了河以後就要把船放下,別老抱著船不放啊!

20201212

石鎖等於壺鈴嗎?


傳統武術最常被外行人誤解的一件事就是:「傳武中沒有重量訓練」,這件事就像金庸小說中的俠客島傳說一樣,流傳江湖已久,人云亦云,可是事實完全不是那樣子的,傳武當中,各門各派都有相當多的重量訓練項目,只是現今的「假傳武」比較少練,或者根本不練,事實上,真正「傳統」的武術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重量訓練,而且依據門派,種類不同,花樣也相當多。

傳武專屬的重量訓練,隨手舉來,各門各派相通的,就有石鎖、石擔、擰棒、抓罈、沙袋、瓦片、鐵砂衣等等,依照門派,可能還有許多專項的特殊力量訓練,不一而足,這些東西,已有很多傳武界的先輩高手們寫出來,老衲在這就不一一詳列。

破解第一個迷思之後,緊接而來的是第二個迷思,「傳武的重量訓練等於現代重量訓練」,因此我上健身房練練健力三項,也就可以充當是傳武的重量訓練了。

這句迷思說錯其實也沒錯,可是說對呢,好像也不完全對。

先說一點原則,老衲完全不反對現今健力三項、或舉重等等的重量訓練方式練習法,原則上,這樣的訓練方式除了訓練肌肉爆發力耐力之外,對體質也會有相當大的改善,「假」傳武界有一小撮人喜歡散播謠言,動輒說舉重容易傷身,到老傷病,或者有種種肌肉僵死之類的副作用,這些完全是謠言,事實上,舉重或健力訓練,是對身體素質非常好的一項訓練,當然,前提是要找到好的教練,所謂好教練才能帶你上天堂嘛!

現代的舉重訓練當然是極好的,但是等不等於傳武當中,所謂的重量訓練呢?老衲認為,這其中還是有落差的,其他不說,就說石鎖與壺鈴的對比吧!

很多初入傳武的年輕高手,可能是本著對文化的堅持,所以一聽到與傳統沾上邊的,就忙不迭地大聲叫好,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壺鈴就是以前的石鎖,你看,壺鈴的訓練多好,都是偷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再做改良而已」,老衲對這種類似的話不知聽過多少遍,實在忍不住想為石鎖發發聲,因為石鎖,真的不等於壺鈴。

先說造型,壺鈴與石鎖最大的差別在於兩處,第一,壺鈴是圓的,石鎖是方的,第二,壺鈴的握把做在重量之外,而石鎖的握把,做在重量之內。

這種造型造成使用上的差別是什麼呢?在於壺鈴這樣的設計,在原則上是不能脫手的,而石鎖這樣的設計,是可以做脫手動作的,也就是拋、擲等這樣的動作,只能在石鎖上做,而不能在壺鈴上使用。

各位看官,可別小看這個拋、擲的動作,這裏頭訓練的力道,可是多向性與變化性的,下邊講一點石鎖的門道,給各位聽聽,便知老衲說的是什麼了。

首先,石鎖是一個長方體,因此有長邊短邊之說,以長邊做軸旋轉,在傳統上叫「滾」,以短邊做軸旋轉,在傳統上叫「翻」,而拋擲脫手之際,如果只在人前不比人高的,也叫「翻」,而拋高超過一人高度的,就叫「飛」了。

好了,知道這些基本名詞,就可以開始玩石鎖了(傳統上叫開鎖!),順拿在面前扔翻的,叫「抖荷葉(順翻)」,橫拿在面前用滾的,叫「滾元寶」,如果順翻飛過頂,轉身一圈再接住的,叫「轉身飛」,這個技巧當然可以在兩人之間互相拋接,那便叫「雙飛」(可別想歪!)。

基本的會了,再來複合力與多向力的訓練,就要加進去,抖荷葉從褲襠下穿過,從背後繞回來接的,叫「穿襠」,用右手往右脅後甩拉回的,叫「過甩」,如果是右手從左脅下穿過甩回來的,那便叫「掛袖」,如果是右手右胯甩向左肩接回來的,那是「背縴」,若飛過頂卻是用滾法長軸橫向旋轉的,便叫「波浪鼓」,而飛過頂卻在空中橫拿翻動的,卻叫「摸雲」,這些都還是比較常見的,更複雜的力道如「仙人過橋」、「倒掀翻」等,沒玩個半年以上,還真的難以對石鎖的翻滾飛拋的力度完美掌握。

單人訓練練完了,就開始雙人甚至三人的互相接拋了,這接拋很有意思的,玩到後來,可以劈頭蓋面的砸過去,我一個抖荷葉過去,你一接一翻,一個滾元寶還我,我一看來得力大,好,一接一轉身,卸掉其力鋒,然後再一個仙人過橋還你…,如此一來,手眼身步指扣之力,全練到了,老衲最近看一個拳擊訓練的小物挺有意思,練反應的,也就是一個小球拉的一個彈力繩,綁在自己的頭圈上,然後在眼前來回打,那小球來回彈跳,拳手練眼與拳的反應搭配打上,也就這麼個東西,若是這練反應的玩意用石鎖認真練,那練出的反應與手眼身步,也不輸拳擊的反應小球練法的。

除了以上拋飛擲起的動作之外,當然也有練力的「頂法」,有肘頂、拳頂、指頂,甚至有人玩頭頂的,這種訓練是在多面向的訓練傳統武術最強調的「功體」,用多角度承重,來加強訓練功體架構的密實與嚴整,而石鎖本身的形制,也分力鎖、花鎖、大鎖、小鎖,對應不同的訓練目標與項目的,在古代,石鎖本身就是有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是一個單獨的門派。

老衲的心意師父雖然強調心意六合練的是心意,意勁靈勁等東西,但也不反對其他種力練法的,相當開明,他老人家自個兒也玩過摔跤,跟前清武舉的後人練過石鎖,所以他一直說「拳加跤,藝更高,拳加鎖,沒法躲」,可惜老衲為生活所苦,還得為遮風避雨的屋簷打拼,只繼承了他的心意六合,其他的功夫,如摔跤與石鎖等,老衲想應該都有各自門派的傳承者更加適合去深入研究吧!

老衲退休後的心願是,在台北的後山買一座小院子,招徒弟們來後院裏玩玩石鎖,累了就坐下來泡個凍頂烏龍,吃點阿里山愛玉什麼的,多雅,山中隱士與神鬼戰士不同,這才是古典武者的生活方式才對。

以上只是非常粗略介紹一下石鎖與壺鈴等訓練法的不同,形制的不同還在其次,最主要是練出來的活整之力是完全不同的,稍稍「武普」一下,走過路過看過的朋友,以後別再說「石鎖就是壺鈴」了,好不好?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20201211

兩種人別來看老衲寫的文

老衲何許人也?老衲就是俺,俺就是老衲,老衲者,筆名也,好比青樓女子必得要一花名行走,老衲就是俺的花名,用以行走江湖。

老衲這人呢,生平最討厭兩種人,是以這兩種人千萬別來看老衲的文章,以免污了您的眼,也傷了老衲的心氣,這兩種人是哪兩種呢?且聽老衲一一敘來。

第一種人,就是先練傳武再練現代搏擊,然後轉頭攻擊傳武沒用、不能打的這群人,come on,傳武裏頭歷歷昭昭,儘有許多會打能打擅打的老師,只是您自個兒沒遇上而已,自己眼不清,遇上江湖術士騙學費,又或者是不得老師歡心未獲真傳(傳武水很深,真傳與否是天壤之別,這是陋習,老衲承認),但別把您個人經歷當作是世界級標準,您自己練的傳武不能打不能用,再學了點砰砰蹦蹦的現代搏擊,就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回馬槍來大肆抨擊傳武,這種人千萬別來看老衲的文,老衲可沒資格與您同流合污。

(當然,傳武向來有因為生態環境,所以造成的訓練量不足問題,或是拳法本身條件侷限性的問題,比如要求詠春打地板戰也要善戰能打,那已經是過份過界要求,而且是另外一碼事了。)

另一種人,就是把現代搏擊直接套用回傳武,這種人更是陰陽怪氣,心態扭曲莫名,老衲避之惟恐不及,是以千萬別來看老衲的文。

這種人是什麼樣子的呢?簡單講,就是你看他的對打、或是訓練影片,從頭到尾你都覺得是在練現代綜合格鬥,可是末了他跟你說一句,「我是在練傳武」,把你搞得暈頭轉向。

「欸欸,你聽我解釋,這是高探馬啊!」他解釋道。

「可是我怎麼看都覺得這是拳擊的刺拳?」你有點懷疑自己的眼睛,畏畏縮縮問道。

他堅定地搖搖頭,又補充道:「不,這就是老祖宗的高探馬,另外,這一下就是真正馬步蹲樁的練法。」

「等、等一下,這不是深蹲嗎?」你大吃一驚,以為活在平行時空。

「不,武術要與時俱進,西方人早就發現了馬步的好處,所以才設計這種負重深蹲來練習,我們中國人比較笨,一直停留在不負重的深蹲,所以打不過人家⋯⋯」

他振振有詞,說的每一句話都有道理,可是串連起來,不知是哪裡,總是覺得怪怪的。

「哎!反正你不按照這樣訓練與對打,就是不能打!不能用!武術就是毀在你們這種人手上的!」他最後烙下一句話,揚長而去,彷彿對你的質疑,下了一個不可反駁的註解。

武術要與時俱進,老衲完全同意,武術要加入現代搏擊的部分訓練才能上擂台比賽,老衲也完全同意,可是傳統武術到底「是什麼?不是什麼?」老衲還是有老衲的堅持與理解,傳統武術自應有傳統武術的精氣神,玫瑰自然芬芳,不需要靠現代搏擊借屍還魂,如同江西趕屍,弄得不好還炸屍了。

這兩種人,老衲真的是怕了,求求你們就好好的去練現代搏擊好嗎?傳武內家的玩意是高端冷門的身體藝術,還真不是給你們這種頭腦不清的人玩的,要不然,就當咱不實用、不能打、不科學好唄,您老大爺就別來淌傳武這渾水,別什麼事說起來就往傳武靠,不是拉傳武當墊背,就是要靠批判傳武博名,真是夠了,最低限度,別來看老衲寫的文,好唄?

20201210

談談心意六合的「心意」練法

說到心意六合,很多人喜歡扯一些發力兇猛,打法狠毒之類的形容詞,老衲有時聽到,也不知該說是或不是,講發力兇猛,北方的八極、通臂,南方的鶴拳,洪拳,都各有所長,甚或是上海綿拳,在發力方面,也有非常奇特的獨到之處。

若說打法很毒這事,那心意六合就更不敢當了,談打法狠毒,其實所有得真傳的傳統武術,打法都非常狠毒,因為傳統武術面對的是真正「無限制」的場景與情況,摳眼撩陰是常識,下打膀胱上戳喉,中打心窩後震腦,這都是許多傳統拳法的原始設計,天天在幹的事兒,比這些玩意,顯不出這拳法有啥高明,人體要害不就是那些嗎?拼著打要害讓你一下倒地,那是癟三混混幹的事,咱想練的想研究的是武道武學,不是江湖黑手。

當年俺師父曾想教老衲打穴,要求先背熟人體十二經絡,子午流注,與三十六大穴,老衲人懶,最恨背書,嘴一癟,直接對師父說:「俺不練這,功夫凌厲,是要讓人輸得心服口服,靠打要害贏人算個啥?即便贏了也結怨,給人留下後遺症更是有傷陰德,這玩意損,說啥俺也不想練。」幾句話說出口後,氣得俺師再也沒提起過。

好了,既然發力兇猛與打法狠毒,老衲都不認帳,那麼老衲的心意六合,究竟在練些什麼?

最簡單的解釋是,老衲的心意六合拳,最原始的設計,來自於一套「練心意」的功法,這套功法,是在練習「心意」的,又或者說,是在練習「心意」(意識)上與身體的配合,這個東西,是一套具體可實作的功法,而非只有玄虛的理論,從這套功法衍伸出去,才有了所謂的十大形,丹田功,四把拳云云,但其實追根究底,心意拳的根源,在於這套練習心意(與身體配合)的方法,所以此拳稱之為「心意拳」,是名符其實,實至名歸的。

為什麼要練「心意」呢?老衲的解釋是這樣的: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個快不是動作快,而是反應快,只有反應快,神經快,才是真快,其他都是假快,很多人自顧自地打拳呼呼呼地很快,一上場人家給他兩巴掌,他就呆在那了,這便是假快,不是真快。

又一說,很多人練武喜歡研究發力,其實發力沒那麼重要,因為發力只是肌肉筋骨而已,你碰不上人家,一點用也沒,就算談高大上的「氣勁」好了,氣勁的最高境界是啥?是「氣歛入骨」,這「骨」在何處?當然是指人體的「龍骨」脊椎,再問了脊椎裏頭有啥?反射神經嘛!所以練勁練氣沒有練到反射神經,那對動手打架是一點用也沒的,哈哈,老衲此說是歪解拳經,但無論拳經怎麼寫,你練拳只要是沒練到反射神經這一塊,出手肯定被打,殆無疑義。

除了發力之外,還有一些朋友特別喜歡研究「見招拆招」,這個拳那個手的,位置放哪,腿卡在哪,身體擰轉多少,若對方這樣來我要怎麼回應,這種練法不是不對,而是如果還停留在用「腦子」指揮「手腳」的程度,那是遠遠不夠的,真正招式手法圓融精熟的人,腦子想腦子的,嘴說嘴的,身體動身體的,一面還來不及解釋,手腳劈哩啪啦就把你打了,所以說「意在勁先」也是錯的,「意念」與「思考」還沒跟上,「勁」就把你打了,能做到如此,才是真功夫,這段話呢,老衲也是歪解拳經,讀著有點那個意思就行。

其實,說來說去一個意思,自然本能反射是練武重中之重,所以心意六合先抓這塊,再衍伸出其他十形把位功法,老衲每次對人演示心意六合的打法,若對方有點實戰經驗的,幾乎都會說一個字:「快」,很多人認為心意六合身法快,這點當然沒錯,不過心意六合的核心訓練,是先練心法(練心意的方法),再衍伸出勁法與身法,是故與其說是身法快,毋寧說是心意快,哈哈哈哈,老衲又在自吹自擂了。

心意門近現代首傳者盧嵩高老前輩,當年在上海灘傳拳,最受其他拳師盛讚的便是他的「快」,以下放一段太極門董世祚前輩,訪盧老之後自言的心得,這段話據說董世祚是承認的,並讓翟世鏡老先生記錄下來。

『董世祚,原為法商電力公司工程師,亦擅長推手、散手,經常以武會友,與各門派武師比試,未嘗失手。聞心意拳家盧嵩高大名,遂登門請教。盧之身手冷快絕倫,董世祚一搭手即被擊出,方知中華武術深奧無窮。』

是不是?依照董老前輩訪盧嵩高後的感悟,心意六合的特性,不是發力兇猛或打法狠毒,而是「冷快絕倫」,而這「冷快絕倫」背後的原理是什麼?老衲上頭已經盡力說明了。

最後一提,心意六合與太極拳各有所長,只是拳種特性不同,俺師當年練武,有幾個好朋友都是練楊氏太極的(連俺師爺的兒子都以練楊太為主),幾個人一起結伴踢場打群架,說楊氏真傳也真不是蓋的,把人打得筋斷骨折都有,老衲一向反感某些人透過貶低他門來提高自身,所以這一點,是一定要說明的。

*臉書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https://www.facebook.com/laona945

20201209

老衲的徒弟布萊恩第一次打柔術比賽 at 20201205

「傳武應該參加比賽證明自己,還是不參加比賽?」

這個題目在近幾十年體育競技運動興起之後,一向是傳武圈的大題目。不過老衲是老古板,一貫的態度都是認為:練傳武的不必跟風,練好練壞自己知道,不必去向一個遊戲規則玩法完全不同的競技比賽上要證明;因為練武功與練競技比賽的方向其實是有些差異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認準自個要走的路去走就好,自信心不該建立在別人的體系裏頭。

這好比唸書是為了求學問與賺大錢,不是為了考試升學拿博士;一個從小到大試場無敵手的博士生,可能到了社會上完全沒有求生賺錢的能力,其根本原因不是在於考試不對或者唸書不對,而就只是因為這完全是不同的兩條路子,目的不同,原因不同,結果不同。

當然,老衲的這個觀點以現代人來看,是很過時的;不過老衲有次見到 Systema 大師 Mikhail Ryabko 在國外雜誌上的訪談中也說:「如果 Systema 建立比賽與色帶體制的話,可以讓我賺大錢;但我不願意這樣做,因為我並不認為 Systema 可以用比賽或色帶分階。」老衲對心意門武功的想法也差不多是這樣,只是這種想法太過政治不正確,沒人家的勇氣公開說出來罷了。

不過呢,自從老衲開始帶徒弟以後,老衲的徒弟們倒是一個比一個愛參加比賽;先來了一個奇拉拉,拉拉如何就不用俺多說了;後頭又來了一個布萊恩。布萊恩是今年五月來跟老衲練的,練沒兩天,就興致勃勃地說要報名比賽去打;他說他們「#CTBJJ-Taiwan卡洛斯豐田巴西柔術&綜合格鬥道場」氣氛很好,每個人練了以後都興致勃勃地要上去打比賽。

布萊恩轉述CTBJJ-Taiwan總教練嘟嘟兄的話給老衲聽,嘟嘟兄說:「我有信心把你們都變強...每個人只要是常跟我對練的,一定會變強!」老衲聽了以後大感佩服,俺說:「老衲是沒那麼厲害,不過俺向來提倡快樂練武。俺有信心讓每個常跟老衲練的同學都愛上傳武。至於喜歡了以後,對傳武要練多練少,練淺練深,那是你們自個的事,哈哈哈哈。」

布萊恩又說:「衲師父,我這次十二月的柔術比賽,我想帶著您的『心意門』一起去打,屆時我的道服上會繡上『心意門』的字樣,所以...」「所以如何?」「所以如果我打贏的話,是否可以請江湖人稱惡人谷的小魚兒與移花宮的花無缺合體的衲師父跟我合照一張,以資鼓勵?」

老衲聽了以後大吃一驚,心想這布萊恩真敢要求,知道老衲從不與人合照,偏偏出這個難題給老衲;哎,不過為了不掃徒弟打比賽前的興致,俺也只好說:「可以。」

昨天布萊恩打完比賽,傳來戰報,說:「體力不好,輸了。」老衲聽了以後哈哈大笑,回道:「輸了就輸了,不要有藉口;不過那也沒什麼,下次再練練再比就好,加油!」

老衲今早心血來潮,開車轉到布萊恩的「#瓜甜蜜巷甕烤地瓜-中崙店」去看看他,布萊恩說他有些失落,覺得自己賽前太天真了;老衲說那沒什麼,去把你的心意門柔術道服穿出來,俺跟你合照一張,做個紀念;他奶奶的,俺從沒見過有人在柔術道服上繡『心意門』的,管他是贏是輸是好是壞,但總是個新的嘗試、新的開始吧!徒弟在武學上的觀點與看法與老衲不一樣,老衲向來無所謂;倪匡老爺子說的:「這世界之所以多采多姿,正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

布萊恩與老衲拍完照以後,突然又問老衲說:「衲師父,為什麼您走到哪裏都要戴著這個面具?連拍照時也要戴著?」老衲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說:「哎,《神鵰俠侶》的後半部中楊過也都戴著人皮面具啊,去想想這原因吧!」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20201203

徒弟奇拉拉與老衲的對話 at 20201202

忽然想到一件事想講。

老衲這個人呢,性格古怪得不得了,向來獨斷獨行,從來不顧旁人觀感,想到什麼事情做便做了,從不想第二遍;當年老衲的一個女友說:「不要浪費時間後悔,人生從來沒有後悔藥可以吃。」老衲奉為圭臬久矣。

去年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秋冬之交,老衲心血來潮腦袋一拍,便登記了個粉專開始瘋狂撰寫個人的武功心得,不問人不抄書,筆下的奇思妙想通通源自於幾十年來踏踏實實的練功體悟;一時間攪弄得江湖上風起雲湧,多少傳武高手私下都紛紛在問:「此人到底是誰?」許多人私下透過各種管道極力打聽老衲身份,可俺一概通通不理。

有回透過大哥聯繫,有幸與獨孤前輩餐敘,前輩道:「按你身份,照說是根正苗紅,本該可以在這圈子大放異彩。可是這圈子裏頭不練功的閒人多,而閒人嘴最雜;你若是一表明身份,攻訐必定隨之而來,反而誤了你那與金庸倪匡徐皓峰同等級的筆力。獨孤某人教你四字:『打死不認』,不論誰來找你攀親帶故,你一概不見不理就對了。」老衲點頭稱是,說謹遵前輩教誨。

這事本來到這已了。沒想到後來有天,傳武圈最紅的拳手奇拉拉私訊老衲說要來拜訪;老衲這人說話很少拐彎,直言便說:「俺生平最恨應酬,從來不讓人拜訪試探;你好奇,便繳錢來學。除此之外老衲沒興趣招待任何訪客,搞那些虛情假意的拜訪禮數。」

老衲本以為這樣說便可以打發拉拉;沒想到拉拉真是個人物,立時回道:「時間地點?學費多少?我來學!」拉拉這麼一說,老衲若再推託反倒顯得俺小氣;於是就便讓拉拉來學,從四月到現在,一轉眼也由春入冬了。

拉拉前一陣子打龍中之王的比賽,第二回合沒發揮好,不過第一回合時真是擊倒得乾淨俐落,很有他個人精彩的風格與腔調,又將他的名氣推到新的高度;不過老衲每次看到拉拉的Youtube頻道與IG,總覺得有件事對他頗為抱歉,就是老衲不喜與旁人閒人談真名談傳承,所以拉拉在他的個人網頁上,也只能在「師承楊永勣」、「師承黃英哲」後頭再寫「師承老衲」,對他這個傳武圈鎂光燈焦點的大名人來說,好像有些戲謔之感。

剛剛與拉拉私訊聊天,忽然聊到點上,老衲坦白說對他有些抱歉;但老衲向來是「任我行」,俺自個都不能改俺自個定下的規矩。可拉拉畢竟還是拉拉,一句話回得很暖心,讓老衲差點紅了眼眶,哈哈哈哈!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想走與要走的路,師徒結緣是希望能夠各自成就彼此。忽然想起徐志摩的那首詩,改編一下:「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方向,我也有我的方向;你忘掉也好,你記得也罷,我們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臉書IG與YouTube搜尋
#奇拉拉
#qilala

20201127

淺談李小龍


李小龍是一個很妙的人,幾乎所有在真實格鬥行業中的職業實幹者都在崇拜他(名單就不列了),但是幾乎所有不在第一線的泛武術業餘愛好者,對他都有或大或小的批評。

這件事究竟是咋回事兒呢?老衲是這樣看的:第一,李小龍的確沒有非常出色的戰績,包含擂台上或是擂台下,雖然有人說他擂台下幹倒很多人,但那多屬於友好性的切磋試手,不太能列入正式戰績,而擂台上就更不用說了,小龍的年代正式的全開放性對打比賽少之又少,而且李小龍當年的拳論,是完全反對任何有規則性的搏擊比賽的。

沒有可供查驗的「戰績」,讓很多人批評他並非實戰武道家,連著名小說家倪匡也是這樣看的,他老人家儘管打了小龍三拳,如中鐵板,但仍然只認為小龍是武術表演專家,並非真正的武道家。

可是,其實一個武道家並非只能用戰績來證明自己,如同嘉納治五郎本身好像也並沒有參加過任何柔道比賽一樣;李小龍的成功之處,是在身為一個武者,而提出了兩項獨特的武學理論。

李小龍第一項獨特的拳論,即是現在的MMA概念,他認為各種武術應該要融合在一起的,不能切割,這個理論後來被一個美國人所實現了,Danna White,即是現在的UFC比賽。

不過很多人認為MMA的理論是一項超時代的創舉,老衲卻有點小意見,因為傳統武術早就說了「踢打摔拿」,本來就是一項融合性的東西,李小龍提出未必是史上獨創,但他演繹得最好,影響最大,的確當記首功。

小龍第二項非常獨特的拳論,就是「武者如水」(martial artist is like water)的概念,這項理念雖然也有人說過,可真沒他說得那麼好,再配合電視訪問時那音調的高低起伏,與臉上的瀟灑神采,幾乎以一人之力,讓「功夫 kung fu」一詞收入大英辭典,實是我中華漢族之光榮。

憑此二點拳論,老衲個人以為不管他實際上,個人打鬥功夫練得如何,都足以讓李小龍足夠資格列入世界武術史的武道家列傳中,且可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正好是李小龍79歲的冥誕,若他今天仍活著,想必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溫馨胖老大爺吧?昔人已去,數風流,還看今朝啊!

20201125

武學中發力的秘中秘


老衲常說,武學不過就是力學的運用,沒甚麼神秘玄虛的東西,更沒必要拉扯上音樂哲學宗教美術甚至是文字學之類的東西來強做包裝,很多武學中的秘訣真傳云云,不過只是力學常識而已。

舉一個粗淺的例子,若你用一白蠟桿扎牆,與你用一鐵槍扎牆,哪個破壞威力大?那無疑是鐵槍的,因為鐵槍較硬,碰上牆壁時不會軟,而白蠟桿本身較有彈性,扎上牆壁時槍身一軟,扎槍的力道便進不去了。

講深一層,這是因為槍尖撞上牆壁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運用的關係,若是鐵槍,結構較穩,扎槍破壁時可以把這層反作用力吃下,讓扎槍力道直貫入牆,而白蠟桿呢,因為槍身一軟,反作用力造成槍身形變而消散,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時存在的,所以扎槍入牆本身的作用力也跟著消散了。

這個例子可以引申到拳法上,比如打沙袋打手靶,初練的朋友若是不注意,很容易在發力打靶時折傷手腕,這時候你的手臂就像那支白蠟桿了,不但折傷手腕,拳勁也打不進去,而手腕注意好,反作用力的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沒那麼簡單,因為人體不是一支槍棍的簡單結構,而是有頭肩肘手腿胯膝等等,複雜的很,反作用力可能因為你沒送肩而卡在肩,下巴沒收而震後腦,族繁不及備載,但總歸都是反作用力吃不下來,而導致勁道也打不進去的問題。

好了,遇上這種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

比較直覺性的作法便是,將全身鼓成一個剛體,在打上目標之際,渾身收緊,便可以將反作用力硬吃下來,將力道打進去,發力時前段加速度,後段收緊一扛,渾身一震,這種作法可以在很多傳統拳法中看見,的確是個實效且快速的做法。

這種打法非常厲害,以剛打軟,好比鐵碗碰瓷碗,一碰便碎,若是天生身體素質好的人運用得當,的確可以橫掃一方,一時無兩。

不過呢,這種作法流行一陣子之後,很快有人又提出疑問了,這樣的方法吃下反作用力,只是硬吃,其實還是將反作用力吃在身上,而打拳時渾身一震,看似威猛,實則一昧純剛,而另一方面,渾身收緊,這也有礙於將力道完全打入目標物,因為一緊必慢,發力是質量與速度交互作用,速度,尤其是發力的尾速是極重要的,在發力時打中時一緊,剛好尾速打不進去,總覺得這種發力不是酣暢淋漓。

所以後來有人提出另一種理論,便是向前發力時,同時向後找力,即是在身體結構內部拉一條反作用力的路子,所以當向前發力時與目標物一撞之際,說得遲,那時快,產生的反作用力正巧順著體內結構順著卸掉,而且這卸掉的力,還能反過來輔助強化原本的發力結構,所以這發力的結構不是自我主動收緊,而是藉著對方的反作用力而收緊,結果一樣,過程不同,前一種練法,看鬆實緊,剛上加剛,後一種練法,則是有意求柔,無意成剛,越練越鬆是也。

這後一種打法與前一種打法外表相似,只是隱蔽性更高,發動速度與徵兆更小,而打中時收緊更快,因為後一種打法是因勢成形,而非發力成形,沒有了渾身一震,一頓一頓的外形,取而代之的是舉手投足的鬆沉隨意,是的,用這後一種發力方式,非「鬆」不可,但非「為鬆而鬆」,若是無法順暢傳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那叫似鬆實軟,沒啥用的。

這種「向前發力同時向後找力」的理論出來以後,前人便開始設計功法,讓身體習慣這種反直覺的用力模式,最常見的,便是直拳功法。

在傳統武術中,直拳通常有兩種訓練方式,第一種是如空手道正拳般,發拳時,肩膀不轉,雙肩與發拳之臂呈銳角,另一種是如八極或北少林拳的撐捶衝捶,發拳時肩膀順勢一轉,雙肩與發拳呈一直線;無論是以上的「正拳」或「撐捶」打法,通常在教授的時候,都會強調一個準則,就是「前手打,後手拉」,而這其中道理到底是為什麼?應該不用老衲再多加說明了吧。

待這種前後找力的用力模式習慣以後,外形便可以隨意自如,不必死板板的一定要「前手打,後手拉」,否則動手時死抱著這外形,很難碰得到對手。

當然,這種前後找力並不限於是「前手打後手拉」的外形,形意拳中的虎撲鷹捉等等,也是前後找力的另一種規範,更衍伸出去,除了前後找力,還有左右找力,上下找力,錯綜方向的結構變化,甚至是正踢掃腿等,都不脫這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運用,看官們程度都很高,老衲就不囉嗦了。

這種利用作用力反作用力的運動方式,古人稱之為先天力,與後天運用肌肉發力有所區別,二人相搏,若是後天力不相上下,得再加以運用先天力,才能真正勝人一籌,這兩種力從古至今,從傳統武術到現代搏擊,都一直有人在討論,只是名詞有所不同而已。

當然啦,以上老衲說的其實只是武學中的基礎入門,心意六合講究「心意氣力」相合,這只是「力」的基礎而已,而所謂「往相反方向找力」的運用,只是心意五勁「踩撲裹束絕」中的「絕」勁而已,真不算甚麼高端的秘訣。

咦,看官們肯定要說,老衲你寫此文不是說這是「發力秘中秘」嗎?嘿!寫作一道,杜甫老師早說了,要「語不驚人死不休」,老衲的文章標題不這麼取名,你們大夥怎麼會點進來看啊?哈哈哈哈!

20201123

如何分辨真功夫與假功夫?


很多初學者喜歡問,怎麼判斷拳師的好壞?

老衲以為很簡單,真功夫,一定要是可以在動態中展現的東西,這個動態,可以是完全開放式的對打(街頭野架或擂台比賽),也可以是互相收力的輕度對打(如戴上拳套護脛對練),甚或者是有條件式的制約式對打,好比柔道或摔角訓練,約定了不能擊打只能摔,又或者像是詠春黐手、太極推手等搭手訓練模式,都是很好的動態展現。

老衲上回看一個宣傳傳武的節目,那主持人說到,形意門薛顛的功夫很高,高到什麼程度呢?主持人說,據他的師父的師父的師爺等等說,當年曾經親眼見到有人上門踢館,示範功力,從牆上拔下一塊磚,薛顛搖搖手說,你這還不行,看我的,然後拿起一碗茶,用手掌一吸,把裏頭的茶水吸起來了。來人一見薛顛功夫如此,連連拱手,道薛師傅好功夫,在下不敵,於是退走云云。

老衲看完這節目什麼感想呢?感想只有一個,這是特技與魔術的較量,而不是武功。

真正的武功是克敵致勝的東西,不是搞特技,手拔磚只說明手指上有些力氣,與對打關聯性不大;以掌吸水,更是純魔術的把戲,與真正的武功相差十萬八千里。

說到魔術,老衲幾個發小都在國外幹職業魔術師的行當,一般走江湖的把戲俺一看就明,當年老衲的師父還給過幾本號稱是呂洞賓傳下來的江湖把戲秘訣(呂師為中國法術把戲魔術這行之中的祖師爺),內有五鬼搬運、三仙歸洞、銀瓶乍破等等把戲的具體原理與道具製作,因此若是談到魔術把戲,老衲算是半個內行人,不容易被江湖術師唬弄的,哈哈!

說回武功,老衲以為真正的武功很簡單,就是肢體之間的互搏,當然裏頭牽扯的範圍甚廣,結構,節奏,空間,呼吸,流動,心理,甚至是想像力,都是互搏中需要研究的項目,可是單純的特技與魔術,真與武功沒啥相關,又或者是一個人呆立不動,另一個人上下其手的技術,也與武功關聯不大。

真功夫是要在動態中展現的,甚或是在雙人互搏的動態中展現,只有在此狀況中,才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拳路,舉個例子,當今泰拳三雄之中,Buakaw 的打法中規中矩,節奏快,力道強,組合多,與世界主流搏擊審美觀較為接近,老衲以為這好比是全真派的正宗功夫,而 Yodsanklai 則是勢大力沉,又招招既硬且重,以慢打快,沈穩之至,好比是降龍十八掌的打法,不拼花巧,就拼實力;而 Saenchai 呢,則又是別出一功,打法奇巧多變,手手賽飛花,腿腿似落葉,或五虛一實,或七虛一實,油滑迅捷,出其不意,只有桃花島的落英神劍掌堪可比擬。

但是,這三人,若是讓他們在台下單獨示範,可能看不出什麼差別,一拳便是一拳,一腿就是一腿,每個人打出來的差別不大,反正都是泰拳嘛,來來去去就那麼幾招,是吧?可是一上擂台,卻人人不同,而能淬煉出自我拳風的,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說,老衲以為真正的功夫,還是得在對打中實現,至少得在動態中展現,除此之外,都是摻了水份的「說手」而已,不足為奇。

看到一段最近張偉麗與 Saenchai 的試手短片,覺得很有意思,貼來給大夥看看開開眼界,當世第一流武功高手的試手實況,隨手點點網路就可以看到,不必親上華山看華山論劍,現代人的生活真是太享受了,是不是?哈哈哈哈!

20201117

那話兒的故事


昨天有人要老衲說故事,老衲狗嘴吐不出象牙,直言傳武界的故事99.9%都是假的,千萬別聽,聽了信了誤你一生,今早睡醒以後,頗覺悔悟,其實傳武界還是有一些真實故事的,可以一說,今日,老衲就來說說傳武界中那話兒的故事好了。

話說當年,有一位熱血青年,對中國傳統中神秘的武功充滿了景仰之情,從小拜師學藝,跟的都是當時最一流的大師,他先拜了K老學藝,後來又拜了S老,T老,可能還有ABCD好多老師,最後,他拜上了當時最出名的Q老。

拜上了Q老以後,這名熱血小青年,咱們暫時叫他M先生,這M先生開始覺得自己功夫了不起啦!俗話說人從三師藝必高嘛,我老M自小學藝數十年,都跟過四五個大師去了,功夫哪有不好的道理?於是他跟Q老說,Q老啊,當今武術正熱,有一些場子,來學習的都是小青年,犯不著勞動您Q大師親自去教,讓我去代勞就夠了,到時候我拿一點車馬費,其他的學費還是拿回來孝敬您Q老。

這話給Q老一聽,正中他老人家下懷,何樂而不為呢?一方面派遣自己弟子去教,學費照收,另一方面又可顯得我Q大師的位高而德重,不能輕易御駕親征,多好!於是這事就這麼定了下來,按表操課,而打著Q老名義,實際卻是M先生去教的場子越來越多,一時蔚為壯觀。

豈知,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這麼好的一個正向循環的business model,在M先生教不到一年半載就亂套了,為什麼呢?因為M先生在教某一個場子的時候,「不小心」姦汙了一名女學生。

這一下子事情可鬧大了,當年雖然人人保守,但拳頭教師M某姦汙女學生的事,還是一下傳遍了整個武術界,Q老一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家裏轉來轉去,不知如何是好,若是公開此事逐劣徒出門,那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怎麼他Q老精明一世,臨老收了這麼一個採花賊來敗壞門風?但若是不處理此事,那他Q老將來還怎麼以德高望重的顏面,去面對那些行止正派的武林同道?

這件事最後怎麼擺平的呢?還是Q老的一個小徒弟有急智,他向Q老建議道:「老師,不是那第三世界某國恰巧有一間中華國術武館要開張了嗎?不如我們派M某為代表,去那個海外異邦教拳得了,等他回來,都不知某年某月,誰還記得這破事呢?」

Q老一聽此話,如聽仙樂耳暫明,醍醐灌頂,撫掌長嘯,連稱此計大妙,豈知這機智小徒此計一出,計計連環,又衍伸出好多事來,但都是後話,與本文無關,且按下不提。

以上的故事,可能略有誇大地方,但有一件事實是絕對真實的,那就是M某真的姦汙了某名女學生,為何老衲敢這麼言之鑿鑿的說呢?因為這故事是老衲的父親與老衲說的,而那名女學生當時的男朋友,正是老衲的父親的同學,當年女同學被姦汙之後,老衲的父親聽同學親口說的,說M某先生如何不堪,怎麼一個堂堂正正教武的老師,私下會幹出這等缺德事?

故事講到這,已經差不多說完了,肯定有看官心癢想問,那名M某最後下場如何?老衲老實告訴各位,這M某拳師可說是天生的行銷奇才,跑去第三世界開武館教拳以後,儘管手上沒功夫,可嘴上功夫凌厲之至,一間一間的海外武館迭開不休,從海外又紅回國內,要知道國人最吃老外那一套,總是愛胡思亂想道,他M某既然連老外都可以哄服了,肯定厲害,後來M某回國時,搖身一變,變成了旅居海外的功夫大師,不要說武林同道了,載譽歸國,就連當年在Q老門下,知道他那些破事兒的師兄弟們,都忙不迭地找他吃飯合影,攀搭關係,以示同門之誼,手足之義,看著這群武林中第一流的袞袞諸公諸師們,老衲還真是太佩服這些檯面上一流人物的臉皮之厚,心腸之黑,不禁想起太史公的那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

近幾年這位M大師魂歸天國,居然落得一個壽終正寢的結局,不過冥冥之中似有註定,他老M最後收的小徒弟做事沒留手腳,以為可以套用他M老師當年的下流勾當,一樣幹起姦汙女學生的破事,可他沒料算到這已經是二十一世紀,媒體挖扒破事的功力怎可與四十年前相提並論?更何況女人也不迂腐,直接了當地把這M某小徒送進了司法機構,依法處理了事,大快人心。

老衲生平愛詩,看到此處,又忍不住吟起幾句詩,道:「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好啦!故事到此真的說完了,有學生曾說老衲有反社會人格,老衲生平最看不起鄉愿,因循苟且,黑白不分的軟爛傢伙,這故事若是老衲不說,估計以武林諸公的德性,可能真會永遠埋沒在黃土之下啦!老衲今天想起此事,腦袋一拍,想一定得留個紀錄,故寫此文,信者信不信者不信吧,不是老衲不知道別把手伸進糞的道理,實在是老衲覺得,四十餘年過去,整個武林當中就沒有一個好漢,敢站出身來道個隻字片語,為當年那女學生伸張正義。

老衲感概,武俠文化應該重新發揚,武字就算不必,俠字卻萬萬不可少,曾有崖岸自高的武術教頭跟老衲說,他從來不看武俠小說,因為那裡面寫的武功都是假的,老衲回道,武功雖是假的,俠義精神卻是真的,不要看滿街練武的人一大堆,遇到事情,真的敢拔刀相助,兩肋插刀的勇士,卻未必是真正練過武的,如果是這樣,那末練武何用呢?

最後老衲提醒一句,故事裏的ABCD都是信手拈來,千萬別與現實中的人物相結合,胡亂對號入座啊!

20201116

「明代拳法」與「清代拳法」的差異


老衲這個人呢,小時候練武之時,常常聽一些武行中的老前輩、老拳師磕牙,因此對整個中國傳統武術史,很有一套自個兒的想法,當然這些想法未必經得起考古學者檢驗,也未必能夠在現今流傳的拳譜中找到印證,不過有時候天南地北瞎聊起來,也很有一點意思。

聽老一輩講,傳到現今的傳統武術,其實有兩個源流,一種是「清代拳法」,一種是「明代拳法」,不過呢,所謂的「明代」拳法,不一定真的起源於明代,有可能來自於宋甚至是唐都有可能,無法考證,定為明代拳法,如此命名,只是為了與清代拳法做一個區隔而已。

所謂的明代拳法,是比清代拳法更古老的一種拳學體系,這兩種拳法,最大的差別在於「體系」與「邏輯」不同,沒有誰優誰劣,只是特徵不同,當然啦,即使是清代拳法,還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明代拳法的遺跡,畢竟武學拳學作為一門學問,外形名稱可以有所不同,但內裏的脈絡,很多還是一脈相承下來的。

明代拳法與清代拳法最大的差異是甚麼呢?清代拳法最大的特徵,便是以「套路」作為主要的拳學進階標誌,好比少林寺的少林拳法體系中,一入門得先練少林長拳,再練羅漢拳,再學韋陀掌或大慈大悲千手式,練得差不多了以後,再練學散花掌,最後在走到波羅蜜手等高階套路的修練,這個順序可不是老衲亂說的,有紀載在金庸寫的《鹿鼎記》之中,有興趣者自個去查找吧。

清代拳法如此,明代拳法又是如何呢?明代拳法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張無忌教主橫掃武林的「乾坤大挪移」功夫,這乾坤大挪移可有別於少林寺拳法,它不是一套一套的套路練過去的,而是靠一層一層的境界練上去的,迥異於清代拳法的套路進階訓練邏輯,據說,乾坤大挪移總共有七層境界,主修青紅二氣的陰陽變化,初學者青氣與紅氣轉換明顯,到後來可以半青半紅,再過來忽青忽紅,到至高一層,青紅之氣全不顯相,外觀臉色上,已完全看不出有青紅之氣交錯摶搏的消息了。

可惜的是,乾坤大挪移這功夫,到現代已完全失傳,無法考證,不過呢,有沒有別的拳法也是如此呢?有的。

在舊上海的李瑞九家,曾請來一位著名的拳師做家庭教師,名喚孟廣裕,而這孟氏傳出來的拳法,名喚「綿拳」,這套綿拳沒有套路,只有單人習練的十三式動作,與雙人對勁對手的練法,而學者如何知道自個兒的進階呢?綿拳的訓練體系內有四階層,曰「剛」、「綿」、「內」、「髓」四字訣,先練剛勁,再練綿勁,進而內勁,最後髓勁,這每一階層好比乾坤大挪移的七層心法一般,層層遞進,躐等不易,據說孟廣裕當年外號「孟四勁」,便是因為他將此四勁反反覆覆練得滾瓜爛熟。

除了綿拳之外,老衲這支的心意六合拳也是這樣的,只是沒有這般統整好的字訣而已,俺這支心意六合,先練勁法與身法的剛柔大小架,再練自由變化,變字訣練的是十大形把位隨意組合,化字訣練的是把位轉換融入神經反應,再過來便是練破合,將原來的外三合內三合給徹底打破,所謂的法無定法勢無定式,最後一步功夫是練習醉法與輕功,醉法是練身形歪斜傾倒,破合的更進階教程,而輕功不是翻滾跑跳,指的是舉重若輕與空中找力借意。

所以老衲教拳,向來不怕留甚麼絕招或留甚麼套路不教出來,蓋因若學者不懂這個幾層心法的進階如何訓練,怎麼練都還是停在第一層功夫而已,學了也無大用。

忽然想到,昨日老衲一提唐嘉駿教官,有很多人私訊老衲為何要捧唐老?哎,老衲活到這把年紀,一隻腳已入棺材,要捧誰要罵誰,還要先問過誰嗎?老衲自小有精神病,時發時不發的,愛講甚麼講甚麼,誰管得著?

再說一個老衲覺得唐教官的八極拳體系好的原因,唐老的八極拳,據說是按照「功力遞進歌訣」教授的,這歌訣是啥呢?俺現抄錄如下:

『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練自由架式懶龍臥,五練筋骨皮肉合,六練五臟氣功到,七練尊師與仁義,八練與人動手要留德。』

大夥看到這裏,不曉得有沒有注意到?唐老的八極拳若是真的按照這八層心法來教,便是老衲說的「明代拳法」的特色了,不講套路,只講境界,真正古拳法的樣貌應該是如此啊!

當然,明代拳法未必高於清代拳法,而清代拳法也未必高於現代搏擊,老衲只是瞎侃那個意思罷了,功夫高不高,主要還是看人練,不過按明代拳法的邏輯來教拳的人,當世還真的不多見,老衲說他兩句好話,應該──不為過吧?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古代武林中的「拳根理論」


在中國古代的武林之中,有一個著名的拳論叫做「拳根」理論,在近現代很少聽人提起,即使偶爾有摸著一點邊的,也不太重視。

這個理論在說甚麼呢?它在說每一種拳法,都有一「拳根」,這個拳根如果種得正了,這個拳生長出來,味道才對,才正宗,所以古代人看拳的正宗與否,不是看你的血緣關係還是師徒傳承或是譜上列名,而是看你的拳根是否清正,拳根不正,管你是創派宗師的親生兒子,又或者是傳奇大師的指定掌門,你這拳,都不正宗。

這「拳根」理論可不是老衲瞎說,很多大師都有提到此論端倪,如以八極參劈掛著稱的劉雲樵老前輩,就曾經說過,在初學的時候,八極拳與劈掛掌不可合練,甚至在同一天、同一週內,練了八極,就不可再練劈掛,最好是一段時間中專攻八極,在另外一段時間裏獨練劈掛,否則的話,「味道」不對,劉老的這段話,可視為拳根理論的另外一種版本。

再舉幾個例子,好比說發軔於中國山東的螳螂拳,它在創始之初,即是集十八家拳法所長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獨特拳種,也有人說,它的根源,在於螳螂老譜的九十三手秘笈,而其後又發展成七星外剛內柔,六合外柔內剛,梅花閃賺騰挪,而近現代又有姜化龍大師,將八卦拳,通臂拳,形意拳合了進來,創出八步螳螂拳。

(說到此處,岔出一段,聽說清末民初的形意八卦門,孫祿堂老先生,原本希望與通臂門張策老師換藝,合形意八卦通臂為一門,張策婉拒,後來才有孫氏以形意八卦合太極之舉,但同一時代,姜化龍發展出來的八步螳螂,本身已合形意八卦通臂,是不是達到了孫氏當年最初的想法呢?頗堪玩味,這主題相當值得研究。)

螳螂拳的拳根是甚麼呢?很多朋友說,螳螂就是「手法套餐」,幾個實用手法腿法摔法,練熟了好比一個陷阱圈套,不熟的人一接上手就落入圈套,被螳螂補食,這個講法當然沒有問題,不過老衲喜歡標新立異,俺自個兒的講法是,螳螂的拳根,在於它想要「窮盡幾種距離內的所有打法變化」,原則上這幾種距離有啥呢?有搭手距離(trapping range),或者是摔拿距離(grappling range),甚至是踢打距離(striking range),這三種距離內的所有變化,螳螂拳都希望能囊括進來。

所以螳螂拳總給人一種手法繁複的感覺,近現代大部分的螳螂門的拳法訓練,高階的核心著重在六段摘要,也就是六套長串的手法套路,老衲以為,此拳的拳根在於窮盡變化,以用為主。

另外一提,甚麼叫「窮盡變化」呢?好比說 Conor McGregor 窮盡了八角籠中的UFC規則變化,可是 Mayweather 窮盡了四角繩圈內的拳擊規則變化,所以兩人實際武功誰高誰低不知道,但 Conor 一旦落入繩圈內的拳擊規則中,他對這種比賽可能有的變化不熟悉,自然被 Mayweather 輕易擊敗。

而螳螂拳在設計上,老衲以為是循著「窮盡幾種交手距離內的所有變化」奔去的,自然厲害無比,堪稱近現代中國北方影響最大的實戰拳種。

而近現代中國傳統武術中,另一種影響極巨的拳法,詠春拳又是怎麼樣的呢?詠春拳不像螳螂拳那般設計套路繁多,也沒有如螳螂拳九十三手等繁複手法的傾向,詠春拳簡潔明快,老衲以為主要在練八個字,「守中用中,腰馬合一」。

詠春總共只有三套拳,套路雖然不短,但其中有很多重複動作,若去除重複,其實動作是相當少的,從小念頭起練,到尋橋,到標指,腰馬合一且不去說它的話,其實這些動作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守中用中」。

當然有人會說,詠春的守中用中,是優點也是缺點,舉幾個詠春拳手被搏擊選手打倒的影片為例,差不多都是從旁敲側擊法去擊倒詠春的,有左右擺拳,又或是左右橫向掃踢等等,不過老衲以為,這些說明不了問題,因為那被擊倒的詠春拳手,只是練到小念頭的程度而已,守中用中的只是「死中線」,等到練完尋橋標指,守中用中的就變成了「活中線」,好比賽車,在兩車爭道或是過彎超車時,仍然要守著中心線,否則肯定翻車,但這個是活中線,而不是死中線。

近幾年在台灣拳賽場上頻頻出現,聲名鵲起的詠春拳手奇拉拉,他用的打法便是活中線,很多井底之蛙喜歡嘲笑傳武只能私下老師示範給學生看,不能上擂台云云,那著實是見聞不廣之故,奇拉拉在拳賽場上打了幾十場,你沒聽過,還一直要老衲貼擂台影片證明傳武,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話說回來,其實不只奇拉拉,很多國外的拳手都有應用傳武上擂台的實驗,族繁不及備載,老衲真是懶得一一找出來了。

回說拳根,詠春依此拳根,設計出來三套拳之外,還有設計一件練功輔具,便是木人樁,這木人樁的型制與設計完全是對應詠春拳根的訓練來的,反過來說,只有依詠春的拳根訓練,一階段一階段循序漸進,這木人樁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效。

這道理好比說,如果你想強化你拳頭拳面的打鬥,最應該直接去學拳擊訓練,任何其他門派或傳武都不及這方面,拳擊已經是拳面打鬥法的極致,任何人想要通過其他訓練,在拳面打鬥術上勝過拳擊,那都是幻想,也好比說,如果你要去參加柔術比賽,最好就是去投入正宗柔術訓練,想要妄想靠傳武的擒拿加摔跤去贏得柔術比賽,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拳根與實際的訓練、打鬥方法都是息息相關,一脈相承的,這也是很多老拳師無法教打的原因,這些人拳根散失,又不通打法,手上只剩下一些殘缺不全的招式套路,實在貫通不來整套拳法的技擊理論,只好繼續抱殘守缺,練習「我是正宗」的吹牛大法了。

老衲看近幾年的傳武圈發展,慢慢朝著「能打」進行著,非常令人振奮,不過有時候「拳根」還是沒摸清楚,明明不是詠春的,拼命打木人樁,明明不是螳螂的,拼命套螳螂的手法理論,更有甚者,直接去把散打拳擊學過來,把巴西柔術學過來,然後說我這是南拳北腿,正宗之至,傳統之至。

老衲有時實在看不懂,你打起來像拳擊(散打),何不直接練拳擊(散打)呢?你喜歡拿木人樁練功,那何不好好學習詠春拳呢?你喜歡用螳螂理論解釋拳法,那何不直接稱你的拳就是螳螂拳呢?

這些疑問老衲小時候問過無數「大師」,得到的答案都是老衲不懂,老衲是外行,所有拳法打起來都會像拳擊,所有傳統武術都有木人樁,所有傳統招式,解釋起來其實都與螳螂拳大同小異...

好吧,拳擊與螳螂拳法,可能老衲不是很懂,但就拿詠春木人樁來說,老衲學過的八卦武藝,是有八卦門自個兒的樁型與與樁法,這個八卦樁的長相與詠春木人樁長相是完全不同的,這個八卦樁是八卦門專門拿來練八卦勁的,老衲真是不懂一堆八卦門高手,武館裏擺個詠春門的木人樁是啥意思?再拿心意六合拳來說好了,心意門的樁,也有自己門內的設計與打法的,這東西是專門拿來練心意六合的七拳打法與六合大撞的,老衲真看不懂,很多心意門高手,天天玩人家詠春門的木人樁,到底是個啥意思?

好吧,有一個萬用的解答老衲幫忙這些拳師提出來,以免尷尬,那就是「天下武功是一家」,管它來源是啥,只要能打能用就行,其實也是,現在傳武的某些老師傅只要稍微能夠動動手防身,已是萬幸,就莫要求他們還能分得清拳擊,散打,與傳武打法有甚麼區別了吧!

還是回說「拳根」,其實拳根是紮在「拳性」之中的,所謂拳與性合,合的是拳性,孫祿堂老前輩的二公子孫存周,曾有一段著名的拳論,他說練拳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渾身是拳,第二步知拍任鬥,第三步呢,則是拳與性合,以老衲的解釋,前兩步是練通拳根,最後一步是合於拳性,合於拳性的人,舉手投足都是「這個」,至於「這個」是啥,看官們就自個去想想吧!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徒弟高永齡對老衲的稱讚

感動啊!

不得不說高永齡真的很挺老衲,人前人後都要捧老衲,哈哈哈哈!

其實老衲這個人教拳向來講究貨銀兩訖,童叟無欺,你交多少錢,老衲便交多少東西給你;你若不喜歡轉身就走貨買別家,老衲也從不留客。

不過下了課呢,大夥都是朋友,出來社會江湖滾,沒人有理由因為虛長幾歲而擺老臭架子,老衲年輕的時候就不吃人家這一套,現在老了,也不願意把這一套排頭給徒弟學生們吃,都把徒弟學生們當朋友;老衲有時跟高永齡喝酒喝得開心,還忍不住叫高永齡作「高大哥」,跟他敬酒,嚇得高永齡屁滾尿流咧。

最近看到武行有許多師徒之間久了,感情離散了,其實這跟男女關係一樣,分分合合都很正常。人生在世,君子絕交不出惡言,這是做人的底線;最近老衲私下也遇到很多事,算是提醒自己吧!

#YouTube搜尋旅人日記

20201112

心意六合的「撞法」與「上法」

練武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對手,而無論古今中外的武術格鬥術,要真正打倒對手、解除對方的戰鬥力,有四種最基本的方法——「踢打摔拿」,也就是腳踢、拳打、摔跤、還有拿技(反關節),以徒手搏擊來說,武者不可偏廢,對此四種方法最好都要有一定之理解,才能對應真實格鬥中,千變萬化且無規則的情況。

不過傳統的武術中,多有在此四種之外的變化打法,如北螳螂、南詠春,還有內家太極拳,就非常喜歡在手法上先控制對手之外,再轉為打擊、鎖拿(站立關節)、或者貼身摔法等等,這個搭手控制的打法,非中國武術所獨有,而是在世界上所有的傳統武術中共有的,包含歐洲、東南亞、中亞等地的傳統武術都可以見到,西方人稱之為 trapping range,老衲認為這是傳統意義的格鬥上,實際打鬥的場景,較多屬於突發性的衝突,不確定對手手上有沒有暗藏利器,所以大多選擇先控制再攻擊的打法策略。

當然,也不是所有傳統武術都是用這種先控制再攻擊的打法策略,像心意六合拳,這種流傳在中國河南一帶回族中數百年的冷門拳種,就不是採取這種先控制再攻擊的打法。

先說這門拳的歷史,有人說這拳是來自明末清初的山西人漢族姬隆豐傳出來的,也有人繪聲歷歷地說這門拳是南宋名將岳飛所創的(甚至可以指出是岳鵬舉兵困牛頭山時所創,真是考古專家啊!),而老衲的師父,當年一對一在家中傳授老衲時,則是慎重其事地說:這拳不是岳飛創的,而是他的師父周侗教下來的,而且當年只有岳飛學了全,其他幾個師兄弟如玉麒麟盧俊義、豹子頭林沖也個個身手不凡,但沒學全;而行者武松呢,只是被周侗老師傅指點了兩手,未列入譜傳記名。

老衲當時年紀較小,聽得雲裏霧裏,似懂非懂,而多年過去了,如今回首,想起此說,只能哈哈一笑,認為此說十足只是小說家言,不值一哂。

老衲自己雖然是練這門拳的,也非常喜歡這門拳術,對這拳很有情感,可畢竟是有受過現代教育的現代人,實在無法相信任何沒有根據,而且不符合一般常識的神話童話,所以對師父當年所說拳史,只能存而不論,但無法照搬誨人。

而老衲對於這門拳術的拳史怎麼看呢?老衲認為,這門拳術最遠只能推到馬學禮祖師,馬學禮祖師為在河南一帶回族人(據傳是洛陽人),下傳張至誠(河南南陽),下傳李政(河南魯山),下傳張聚(李之至親好友,亦為魯山人),後下傳買壯圖(河南魯山)。

這些人不但都是河南地區的回族人,而且據傳都有親戚關係,如張聚是買壯圖的舅爺,而李政又是張至誠的外甥云云,待買壯圖祖師之後,才稍微打破了在親戚之間家族流傳的習慣,而改由師徒的方式傳藝*,如傳給了河南周口的袁鳳儀、陝西西安的安大慶等等,但基本上還是在回教徒穆斯林之間傳習,這種情況一直到袁的小徒弟盧嵩高在上海橫空出世之後,才真正打破了只在回族之內流傳的舊習,終於讓漢族人民,也加入了心意六合拳的學習與訓練。

(*據傳買師是做皮貨生意的,所以經常五湖四海的跑,老衲認為傳拳可能是買師當年的一種廣交人脈的手段,所以傳播方式一改先前幾輩的舊習;當然這也是老衲個人的推測,並無實據,而老一輩口傳拳史的說法是,因為張聚原本屬意獨子老格兒張根做唯一傳人,在張根意外過世後,張老才轉而教買師真傢伙,而買師因為自己的拳藝得來不易,所以一改先輩保守作風云云。)

簡單敘述心意門的傳承歷史,是為了要鋪陳以下的說明,老衲認為心意門的功夫,最原始的設計,非常可能是來自於少數民族(回族)對抗多數民族(漢族)的歷史背景*,所以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打法,這種打法,在老譜上稱之為「撞法」,所以心意門有所謂的「六合大撞」的訓練,而在譜上其他的一些地方,又把這種打法稱之為「上法」,所以有所謂的「上樹功」的訓練,也有所謂的「打法容易上法難」的拳訣。

(*老衲的師父在教老衲時,一直強調這心意六合是中國回教徒的「護教神拳」,而這種說法也可以解釋為何在此拳早期,是完全禁絕不教漢族人的。)

而老衲的師父,比較鍾意「上法」這稱呼,他老人家當年傳授老衲上樹功時,百般強調這是「上樹」,而不是「打樹」,他老人家甚至連「撞樹」也不認可,一口咬定非「上樹」不可,諄諄教誨說,這其中有本質的區別,而如此差別,老衲心中雖然理解,但自己練時教時,還是不太喜歡糾結於這些名相上的差異,認為只要實質上勁力與用法正確即可;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心意六合的打法,是另一種異於拳打腳踢的打法,雖然心意也非常強調手不離腮、肘不離肋,再配合虎抱頭出洞入洞,十分像是一般的拳擊格鬥抱架,但實際動起手來,勁力打法,還是與拳擊有些差異的,這種打法,是名「撞法」、「上法」,非同於拳打腳踢。

說這心意六合的攻擊法,不是一拳或一腳的打踢法,這並不是老衲標新立異才這麼說的,這個拳訣,早在1953年凌漢興先生(盧嵩高老前輩的徒弟)編寫心意門拳譜《心意六合拳藝傳真》時,在序言中就有略略提過此說,凌老的原文十分精彩,有興趣的可自行去找來細讀,下頭僅節錄與「撞法」、「上法」相關的一段文字做結,至於心意除了上法之外,還有極其特殊的「靈勁」與「身法」等等的相關訓練,就容老衲下回再談吧!

『......此拳之特点,其易简已如上述,而其为用则不涉丝毫虚玄荒诞,与力学不牟而和。科学证明物质就是力量。观乎《拳谱》云:「打法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又云:「浑身齐到无拦挡」。则知此拳不是一挥拳,一投足以袭敌之手法,而是全身以赴之整劲,而以丹田为主。盖一拳一足之质量,所冲击之力,焉能与全身之质量相抗衡?人之瘦小者,其浑身质量之重亦近百斤,设运用此百斤之质量,捷若闪电,以碰撞对手之中节,则对手虽形体魁梧,欲维持其重心不外倾,不仰跌,亦难矣哉!譬如百斤之锤,所击之力,何堪与四五十斤之锤相比拟,其理一也。......』

心意六合的「意勁」與「勁意」

(圖為心意門楊祥麟前輩恨天無把勢)

心意六合拳因為非常強調內三合的緣故,所以特別注重「意」與「勁」的搭配。

而這兩者的搭配,又產生了兩種不一樣的說法,分別是勁意與意勁,對一般沒練過心意門的人來說,這兩者只是文字遊戲,可是對心意門內的學練者來說,這兩者也是很大的差別。

所謂的勁意,就是顯性在外頭的,如「恨天無環」、「恨地無把」、「翻弓斷弦」、「把把不離鷹捉」、「起手鷹捉是真傳」、「勢勢不離虎撲」、「虎抱頭勢躲無門」⋯⋯等等,可以依勢講解,講得風生水起,這部分的內容,在過去來說,是傳授給一般的記名弟子、馬路學生的,有點類似試吃的概念,你想學心意六合吧?來!我教你一式「恨天無把」,你想像一下如楚霸王把天蓋拉下來的氣勢,嚐嚐心意六合的味道!

嚴格說起來,這樣的方式也沒有錯,只是以完整的心意六合教程來說,老師只教了一半,教「勁意」,但沒教「意勁」。

與勁意的外顯不同,意勁一物,是非常隱性的東西,過去在心意門內是保密的,非入室貼身弟子不傳,或是只教一部分,讓弟子自個兒串不起來,這是舊時代的保守,也是對於先輩們的智慧產權的保護,即使在現代,這也絕對屬於付費教學的內容,網上或一般武術圈流傳的,都是勁意,而非意勁。

意勁有點像金庸小說中,打狗棒法的口訣,楊過最初只知棒法外形,不明口訣,所以無法使用打狗棒法,待黃蓉一與他說明棒法內在口訣,楊過與原來所知棒法一加印證,比武時立馬挑翻蒙古王子霍都三個觔斗。

不過,現實當中,意勁的傳授也需要相當時間的磨練,勁意比較好懂,一句「恨天無把」,人人可以自我感覺良好,可意勁並非如此,意勁是一種內在貫通的內三合感受,是有實質的訓練內容的,不是自我催眠純意識上的東西,而是內在意念與身體的勁道合而為一的竅門,此竅一通,身上發起勁來如雷轟電閃,萬潮湧動,才真正可以做到所謂的「霸王」、「老虎」這些外在勁意。

當然,意勁是一階一階練上去的,好比教程,不到一定程度,老師說了你也不好懂,初階有初階的意勁,高階有高階的意勁,但如果練功剛好卡在那關卡,老師一句意勁點撥,可以讓學員有瞬間醍醐灌頂的感受,過去講「真傳一張紙」,這一張紙上寫的該是意勁。

過去心意門的盧嵩高老前輩說,教意勁好比「捅破窗戶紙」,實在是非常大白話又非常精妙的比喻。

最後可能會有人想要跟老衲辯論,那些外國頂極拳手,沒有意勁與勁意,不是照樣力大如牛發力兇惡嗎?老衲以為是這樣的,真正頂級的拳手,必然有摸到意念與勁力配合的竅門,只是他們的稱呼或術語,與心意六合不同,最近看拳王泰森的訪問,他說打拳的力量有百分之九十五源自於精神力量,泰森他老人家強調意念比心意六合猶勝。

提出心意六合教程中的意勁與勁意,只是想強調人是一種多黏體柔性複合且具靈魂的生物,並非完全剛體力學可解釋的機器人,至於意念在武學中的配合,無論叫甚麼名字,都無所謂,正如莎士比亞說的:

「若玫瑰不叫玫瑰,她依舊芬芳!」

20201105

甚麼是拳法?拳法是甚麼?–兼談談老衲所知道的形意拳八極拳訓練架構

(圖為八極門強瑞清前輩, credit by wiki)
 
老衲曾寫過一篇「什麼是門派」,一直想再寫一篇「什麼是拳法」,與沒練過武的朋友談談,到底什麼是拳法?

很多人不曉得,說到「拳法」兩個字,其實行家裏手所講的「拳法」,向來不是那具體的一招一式,而是一整個拳法的訓練體系與學習架構,好比拳擊與泰拳中,都有直拳的招式,如果你具體去比較這個直拳有何不同,意義不大,更值得比較的應該是,拳擊整體的訓練架構,與泰拳整體的訓練架構。

說到傳統武術,最廣泛流傳,為眾人所知的訓練體系,當數詠春拳的三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除此之外,詠春門還有一套「木人樁法」的訓練,這一套訓練體系過程,一般來說是先練小念頭,再練尋橋,最後練標指,當然中間輔助以雙人黐手或木人樁法的訓練,所以行家們談到詠春拳,並非指那電影中的中線短拳就叫做詠春,而是泛指這一整套的訓練過程而言,而且嚴格來說,這一整套過程,才有資格叫做詠春,如果你把它切開任何一小部位分別討論,好比切開一個單招中線短拳,然後討論這個中線短拳好與不好,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而詠春拳中的這幾項東西,到底在訓練些什麼?老衲私心以為,最簡單而精確的說法是,詠春拳中這三套東西,是圓心相同的小圓中圓大圓,小圓練根,中圓練幹,大圓練葉,而木人樁呢,則是在訓練「舞獅頭」,獅頭一舞起來,獅身獅尾隨之擺動,這個說法相當漂亮,老衲一見不忘,不敢掠美,是在網上見到詠春門的黃英哲老師公開說的。

說到這裏,沒練過武的朋友有沒有發現一點兒不同處?常人以為,傳統武術就是一套路一套路的練過去,可是在真正的行家手裏,這些都是不同的「概念」,所謂的「拳法」,其實是一階段一階段的訓練概念,讓你通過這個訓練的過程順序,把你從一個「不會打架的普通人」訓練成「能夠打架的拳手」。

這其中,訓練的「順序」,是極為重要的,好比先談戀愛再結婚後懷孕生子,跟先懷孕生子再結婚最後再談戀愛,是完全不同的順序,孰優孰劣,大夥兒心底有數。

說完詠春,老衲再舉兩個例子,有助大夥兒了解老衲所說的這個概念,好比中國北方有兩種注重功勁的拳法,一是形意,二是八極,這兩種拳法,都極為注重「功勁」與「發力」的訓練,但這其中有什麼不同呢?

老衲以為,最大的不同,還是要從訓練架構上去看。

形意拳的訓練架構,一般來說先「站三體式」,這「三體」是啥呢?可不是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所寫的小說三體,在形意拳內,三體分別指「手」、「身」、「腿」,而站三體式,就是要把手身腿站成一整塊,為練形意功勁的基礎。

在形意拳的訓練架構中,練完此後,再跟著練劈鑽崩三拳,這三拳是一個中線上的翻浪勁,形意拳有四個字形容,叫做是「起鑽落翻」,基本是一個起豎落橫的東西,劈拳,崩拳,鑽拳,都是這個東西上生發的變化,所以形意門內有人專精劈拳,如李存義先生,也有人專精崩拳,如郭雲深先生。

練完劈鑽崩之後,再往旁找,便是找砲拳、橫拳的力,這五種力找著,發得出來,基本就可以打人,若再加上一些十二形,安身砲,五行連環,雜式盤根等等,都是此基礎上的更深訓練,略過不談。

那,八極拳呢?

八極拳同樣作為一個注重功勁與發力的拳種,它的設計架構與訓練體系,與形意拳完全不同。
先說八極之名,有人認為八極之名來自明代的「巴子拳棍」,也有人認為八極之名來自於「拳形似耙」,都各自有道理,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八極拳之所以為八極,是希望將力發到八面支撐,打到八方極遠之處,故名八極。

若以這個拳名解釋來看,八極之名,已經包含了八極拳的訓練架構,八極先練中定,有支派叫千斤墜地功,也有支派叫做天地勁,總之是一個貫通上下的勁道,老衲不喜歡花梢,叫它「中定」勁便好。

在八極拳的訓練架構中,這個中定之力找著之後,下一步是啥呢?下一步是再練左右找力與前後拔力,這一步功,各八極支派中各自的名稱很多,有的稱此為熊形虎形,取熊形左右搖晃,虎形前後蹦拔之意,有的稱之為拉弓盤弓云云,反正是一個左右力與前後力的結合,若是這兩個方向的力合起來,便是所謂的十字勁,如此一來,若是練到這一步功,上下左右前後,都應該有了些八極味道。

八極拳中修功勁的最後一步訓練,即是把這些直勁轉得橫擰起來,把直來直去的拳打旋了,動之欲出,發之猶含,渾身帶挫勁,到這一步功夫時,練者隨手一發力,便都有八面支撐的意思了,到此一步,打這拳名曰八極,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若喜歡招法,再從學些六肘頭,金剛八勢,抑或是六開八打之類的東西應付,都是手到擒來之事,八極拳重「闖」字訣,手是闖勁,腿是闖步,功勁上身,開門拔根易如反掌。

有些形意、八極名師,天天教徒弟,都在招法上打轉,所以教出來的徒弟,功夫與師傅有天壤之別,不是招法不會,而是在功勁渾厚上差師傅太多,老衲的好朋友講過一個比喻,若是一隻熊來,根本不會啥招法,一樣一掌拍死你,就是這個道理。

扯遠了,老衲只是想說,任何拳法都是一個完整的訓練架構,雖然依此架構訓練,絕不保證你能天下無敵,可最低限度,讓你了解一個拳法體系它的設計思維,如何訓練一個人從「不會」到「會」,這個過程,總要理解,不能悶頭瞎練,這是學拳練武的最基本要求。

什麼是門派?門派是什麼?

(圖為李仲軒先生示範形意拳, credit by wiki)

談到傳統武術,大家第一件事肯定想到的是「門派」這件事,什麼是門派呢?武俠小說看多的人可能會說是少林、武當,可這是小說家言;實際對傳武有所了解的人,當知道老衲所說的門派,為傳統所謂的內家三拳:形意、八卦、太極,或者北方的功力、八極、劈掛、戳腳、螳螂;又或者是南方的鐵線拳、虎鶴雙形、工字伏虎(這三拳均為洪拳門)、福建永春的白鶴(鶴拳傳統分四種,曰飛鳴宿食,後又有方氏晚出之縱鶴)、廣東佛山的詠春,當然還有一些較為冷門的拳種門派,如猴拳、地趟、羅漢、三皇砲、孫臏拳、六合拳等等,即便單講摔跤,廣義的中國跤中,門派也多,有京津兩地前清善撲營傳下的京跤,有河北保定回族任內部流傳的保定跤、有蒙古人從馴馬中化出的蒙古跤。

好了,傳武門派如此眾多,有人便說道,其實武術不過就是「拳打腳踢」、「點打摔拿」嗎?何用分那麼多門派?不如讓這些門派俱往矣,數風流,只看MMA就好;老衲自小習武,這論點聽得多了,也反思過數年,是與不是,對與不對之間,有一些個人心得,可以與眾看官分享。

首先,老衲先定義一下「武術」是什麼呢?武術返本溯源,就是一種打倒對手的方法,讓對手失去戰鬥力,俗稱KO,不是表演、不是特技、也不是各種遊戲規則下的體育活動計分方式,而是血淋淋、活生生地將對手擊倒。

好,既然「武術」是將對手擊倒的一種方法,那麼常見常規的擊倒方法,我們可以歸類成幾種,第一種是最直覺的「拳打腳踢」,第二種是「摔法」,即是讓對手失去重心平衡而摔倒在地,第三種則是「反關節」,中國傳武式的擒拿大多以站立方式做腕、肘、肩、頸各部位的反關節,而且大多施技時以雙手為主,而MMA主流技術格雷西柔術,則是更強調在雙人均倒地時,手腳齊上,針對大部位頭、手臂、膝腿做反關節的技術。

好了,既然武術不外乎這三種方式擊倒對手,那麼各門各派,不過是這三種技術的融合,而且各自比重不同,如保定摔跤強調散手跤,所以雖然摔跤法的比重多些,但還是有較少量的拳打腳踢,而如螳螂、八極一類的拳法,則是拳打腳踢的技術占比較高,而摔跤法的占比較少些,但若另一角度看,螳螂使用反關節的技法,又比八極還要高一些。

「拳打腳踢」、「摔法」、「反關節」,這三種技法就好比色彩學中的三原色,三原色的意義在於,任何一種色彩,都可以使用某一種特定比例的三原色下去調節出來,而變成第四種、第五種以上的特殊色彩,但究其根本,色彩學不過就是三原色,搞通三原色,理論上任何顏色都可以掌握。

事實上現代搏擊中的綜合格鬥,就是這樣幹的,綜合格鬥選手的訓練,從基礎的拳打腳踢,再到無裝摔法(傳統的摔法與所著的道服樣式有很大關係,綜合格鬥的摔法更著重於不抓道服的摔法),最後就是地板上的各式反關節技術。

所以,基本上一個人若要粗通格鬥,那末學習綜合格鬥的方法便行,綜合格鬥的教法好比三原色,讓你快速掌握拳打腳踢、摔法、反關節這三種格鬥基礎,當然,可能一開始你拳打力量不如拳擊,腳踢華麗不如跆拳,摔法不及柔道角力剛猛,反關節也比不上格雷西家族武館培養出來的渾身是鎖功夫,但是格鬥中所需要技術,你已初階完備,剩下的即是你要如何內化與融合這格鬥三原色的掌握,還有實戰經驗的深化加強。

說到這,門派的意義已經隱含而出,所謂的綜合格鬥,其實也算是一種現代搏擊運動因應而生的「新門派」,它所傳授的內容,無一不是原來傳統的拳擊、角力、柔術等等門派的內容,只是它的側重點不同,還有它背後的格鬥思維不同。

綜合格鬥它的思維很明白,它要求學者從一開始就掌握基本的格鬥三原色踢打摔拿,不要求某一種特別的技術,等初步掌握了之後,再要求其他,這就是綜合格鬥這一「門派」的創派思維了;以此觀點看,拳擊有拳擊的思維,柔道有柔道的思維,一個門派,真正的立足點,不在乎名稱,而在乎其中隱含的內在格鬥思維;而以此反推,傳統門派各自內在的「格鬥思維」是什麼呢?難道練了一輩子,也就是練了個踢打摔拿的大雜燴,結果還沒有綜合格鬥來的開門見山,專項專練來得效果實在。

以老衲淺見,其實傳統門派,各自還是有各自不同的格鬥思維的,只是傳統文化還有環境的壓力下,使得在傳承武術的過程中步步保守,而在歷史中逐漸丟失了而已,但一個門派的創立之初,那祖師爺肯定是有一個,有別於當時其他門派,見解獨到不凡的格鬥思維,而依據此格鬥思維,而逐步創立一個門派。

比如說,中國山東的大拳派螳螂門,它的創派思維是什麼呢?螳螂門祖師爺據說是一個叫王朗的人,王朗的拳技如何來的,莫衷一是,各支各有講法,但他傳承下來的一個創派理念歌訣,卻很有意思,抄錄其下:

『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背為母;
鄭恩的纏封尤妙,溫元的短拳更奇;
馬籍的短打最甚,孫恆的猴拳且盛;
黃祐的靠身難近,綿盛的面掌飛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懷德的摔捋硬崩;
劉興的勾摟採手,譚方的滾漏貫耳;
燕青的拈拿跌法,林沖的鴛鴦腳強;
孟甦的七勢連拳,崔連的窩裡剖捶;
楊滾的棍採直入,王朗的螳螂總敵。』

綜上所述,可知王朗融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要,而創出螳螂拳,他的格鬥思維是什麼呢?我想可歸類為「誰好用就用」,所以「勾摟採手」好用,拿進來用,「纏封」、「短拳」好用,拿進來用,王朗想必是一個江湖浪跡客,在古代交通不便的狀態下,居然走遍拜訪學習了十八家拳法,融合為一,最後形成螳螂門這個流傳數百年的大拳派。

與螳螂門有絕大反差的,可以提一個形意門,形意拳祖師李老農,原習花拳,後來又從山西戴家習戴氏心意拳*,李老農學完戴氏心意之後,將戴氏心意的內容更加簡化,回到河北後,所教門人幾乎只練五個動作(五行拳),有個別的門人甚至只練一兩個動作,如郭雲深先生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據稱其只練崩拳、虎撲而已,而第三代傳人尚雲祥先生開拳時只會崩拳,後來幾乎也只練鷹捉、劈拳、崩拳等兩三個動作而已,尚的事蹟言行,在徐皓峰幫李仲軒老人整理的文集中有提及,可不是老衲瞎講的。

(*其實戴家所傳之名為心意拳,但山西戴家所傳之心意拳,內容實在與河南回族所習練的心意拳差別過大,所以後世分別稱之山西心意、戴氏心意、河南心意,以示區別,但當時的人各自認為自己練的都是心意拳,這點歷史容後再論。)

當然形意門仍保留許多傳統的套路,除五行拳之外,還有十二形拳、五行生剋對練,五行連環拳,甚至是雜式捶等等,但是從李老農一路傳下來的形意拳,其實側重點並不在你練了多少動作,而是強調「找功練勁」(李仲軒老人語),老衲想這可能與李老農鏢師背景有關,因為鏢師在押鏢時,真遇上要動武的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兩下解決對手,然後趕緊離開當地,所以鏢師所練的功夫強調簡單實用,功大力沉,這就是形意門與其他門派,不同的格鬥思維了。

當然,形意門傳至今日,不知有多少聰慧之士投入門下,可能都對它的內容做了很多改革與變化,老衲只是談自己知道的形意門,來藉此舉例而已,並不能代表當今形意門實際的狀況。

螳螂與形意,都是流傳百年以上的大門派,各自有各自的格鬥思維,沒有對錯,只有見解不同而已,當談及一個門派,最要緊的就是了解它的格鬥思維,對抗法則,也就是時髦話講的中心思想,核心價值;了解此處之後,等於你已經對這門學問有一個概括式的理解,再開始學習它因應此思想思維,而衍伸出來的拳法功法,在學習的路上,肯定能夠事半功倍;而實際上,傳統的教學方式則倒轉過來,先教學者最不重要的套路招法,其次再教拳法功法,最後才是所謂的「密傳心法」,其實「心法」是什麼?心法就是用心之法,換成現代詞語就是概念,concept,或者說是理論(theme / theory)。

先教拳法再教心法、還是先教心法再教拳法?這不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是一個正練還是逆練九陰真經的問題,講到這,忽然想到另一個話題,什麼是拳法呢?拳法是什麼呢?拳法其實不是一招一式,拳法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有想法的教程體系,這一題不小,老衲下回再談。

武行裏的營生(下)

 
寫到這兒,其實第四種行當已經呼之欲出,那就是開拳鋪教場子,俗稱戳杆的,這一行比其他三行要來的輕鬆,不過困難之處,就是自己得先有一定名聲基礎,否則別人怎麼會以高價束脩請你來當拳教師?

民國初年聞名京津的形意、八卦兩門,其門內著名人物,大多都是從保鏢、護院、侍衛一路真刀真槍真幹的職業,退休下來轉教徒弟,畢竟帶徒弟生活壓力沒那麼大,風險也比較小,適合老年人的退休生活。

形意門的尚雲祥抓過大盜康小八,八卦羅漢門的宮寶田在王府擔過侍衛,都是在實戰實搏中滾出來的人物,身上功夫沒話說,除此之外,江湖道道,察言觀色,都修煉成人精的,否則武行裏哪有他們一席之地。

不過教師職業,與原來的保鏢、護院、侍衛不同,教師職業是靠徒弟束脩的,一般來說,不可能向單一徒弟收過多的金錢,因為徒弟個人負擔不了;所以師父的生活費用要靠一眾徒弟支持,在此情況下,徒弟當然是收越多越好,又或者使用分級制度,造成差別取價來收取,因此,產生了所謂「傳承弟子」、「入室弟子」、「入門弟子」、「記名弟子」、「馬路學生」等等的稱呼身份,而在某些情況下,更套用了傳統的幫派入會儀式,要求入門弟子們要遵守若干門規,亦或者得要通過入門儀式之後,才傳授門派武藝中之精華,此一形式,造成了很多門派的精華失傳,因為能夠通過入門儀式、並有足夠束脩孝敬師父的徒弟,未必都是真正練武的材料,如此長久以往,技藝傳承自然會有些許誤差。

不過也有些許個案,真正大出名的拳師,不必靠眾多徒弟供養,而只要靠少數一兩個徒弟就夠了,當然,那是人家在行內位高權重,名聲卓著,又有真功實藝,才會得到如此尊榮待遇,比如說滄州八極門出身的李書文在外省闖蕩了一輩子,年老回鄉,即被滄州當地世家劉府聘為上賓,一方面做名義上的護院總頭兒,一方面專門教導劉府獨生小公子武藝(即為劉雲樵,約在1916年左右隨李學藝。),當時滄州劉府背景雄厚,在清朝時就出過多名進士,而在民國以後的北洋軍隊中也都擔任重要職務,因此,劉府也被滄州當地人稱作是「劉將軍府」,能在民風強悍的滄州獲得當地人如此的尊稱,劉府勢力可見一斑,以大宅門之力供養李書文十年私教,結成師徒奇緣,效果成果自然非同凡響。

李書文生前最出名的無疑是他的比武經歷,這些比武包含著徒手拳術與兵刃槍劍等,但他作為一名拳術教師來說,成績也是非常優異的,教出來的幾個徒弟均在社會上混得翻江倒海;別的不說,李的開山大徒弟霍殿閣就曾在偽滿時期擔任溥儀的護衛與拳術指導,而關門徒弟劉雲樵,則是擔任過兩蔣時期的總統府侍衛隊拳術教練,均是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而據馬明達先生(知名武術教授)口述,當年李書文在劉府傳授武藝時,為了要讓劉雲樵有人可以練對打,收過一名鄉下孤兒小孩,以作為劉的拳搭子,這名鄉下孤兒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竟然得到毛澤東的信任,專門讓他訓練毛的親衛部隊八三四一的搏擊功夫,可惜隨著毛死後政變,整個八三四一的真實歷史也隨之煙滅,這鄉下孤兒從此消失在歷史中。

(老衲按:劉雲樵本人亦多次說過,李書文教他的玩意與李早期教的大不相同,但他不是孤證,當時練拳時,李老師還收過幾名陪他一起練對打的拳靶子,這幾個師兄弟可以證明李書文老師晚年教的東西確實是這個樣子的,可惜當時兩岸鐵幕隔離,劉來臺灣以後,終其一生,也沒再連絡上這幾個少年時期的練武小夥伴們。)


除了上述的李書文之外,相同的時空背景,也有另一段頗為傳奇的拳術教師故事,那就是上海李府李瑞九家中,請的第九名家庭拳術教師———孟廣裕。

先說李瑞九,這李瑞九是何人呢?得從清末宰相李鴻章的三弟李鶴章談起,話說這個李三弟陪著二哥李鴻章剿滅太平天國,功成之後,不願被人閒話,說是傍著李鴻章的威勢在朝廷當大官,所以讓二哥李鴻章只給三弟請了一個甘肅糧道的官做,李鶴章無心官場,返鄉做起生意,開鹽行、茶行、商號、當鋪,在廣州、上海開阜的時候,成為最早一批與洋務接觸的大商人,後來老李家(李鴻章家族)被稱為李半城,與這個經商天才李鶴章有很大關係。

李瑞九,即為李鶴章的小兒子李經馥獨子,傳為側室所生,相當受家中疼愛,他繼承了老李家在上海的銀行、房地產、甚至是上海第一間賭場,這李瑞九當年是上海灘第一花花公子,但為人很不簡單,長袖善舞,與各方勢力都能打上交道,上述的上海第一家賭場,據說就是瑞九打通日本軍部,使其同意關照下才開立的。

另外,李瑞九非常喜歡票戲,酷愛京劇,是久記票房的開房骨幹,更把楊小樓養在家中好一段時間,期間開立了上海第一家廣播電台「李樹德堂電台」,專門放京劇帶子,在那時代間接捧紅了好多京劇演員。

滿族作家唐魯孫跟李瑞九當年在上海灘,是一起玩兒的好朋友,他的筆底記了好多李瑞九的軼事,如當年瑞九追盛家小姐時,天天一瓶名貴香水送到盛家靜安路公館(瑞九的妻子盛毓蘭是盛宣懷之孫女,而瑞九的父親李經馥娶的則是曾國藩的孫女);又或是當年毛皮帽子流行上海,李瑞九帶著一頂極拉風的海獺毛皮帽,在人潮中被摸走了,結果李瑞九笑笑不語,不一會兒,人家就自動把毛皮帽給送了回來,因瑞九在當年青紅兩幫中關係好,地位高,人家綹子一知道下手錯了人,立時歸還,可知這黑門一行,行規之森嚴也。

除此之外,李瑞九也癡迷拳術,曾請八位拳術教師在家傳授他武藝,後來經山東鏢師唐某推薦,請來綿拳孟廣裕(亦有人稱為孟光銀、孟關宇等),傳授綿拳,孟一來到李府,其他八位教師便都辭去不幹了,因為孟的拳術,明顯高出餘人不只一籌,從此孟成為李瑞九的第九位拳術家庭教師,也是最後一位。

孟被瑞九請到上海授拳之前,無人聽過所謂的「綿拳」,而孟進入上海之後,因為李瑞九的關係綿拳之名才逐漸傳播開來,但因為孟單獨傳授李瑞九功法,所以不可能在公開設場教導一般徒弟,所以綿拳雖有名氣,但傳人不多,孟之徒除了李瑞九久之外,只有孟的外甥王小辮子,與孫福海先生,而孫後來將此拳傳入洪幫,才稍稍打開了綿拳傳播的局面。

據說孟廣裕當年曾立下三條門規:一是不可公開設場教徒,二是綿拳傳人不得作保鏢護院一類的工作,三是綿拳的學練者,必須先得在社會上有上得臺盤的體面工作,如此規定一下來,綿拳門自然不如其他拳種容易開枝散葉,可是孟為什麼要立下如此三條門規呢?

老衲覺得,是因為當年孟已經被李府這個富貴人家請為上賓,讓李瑞九學的東西,自然不能讓路上的販夫走卒都學得到,否則的話,哪顯得出這綿拳的高貴之處?而人家李瑞九豈會甘心付帳?這也是生意經;據說當年李小龍,一被好萊塢明星聘為拳術教師,回頭立馬原來收費低廉的功夫班給解散掉,李小龍的行為動機,恐怕與孟廣裕的三大門規,有著相同的理由。

追思前人,這李瑞九雖然是富家公子,可玩東西樣樣玩得高大上,貴氣逼人,那時代的公子們真是公子;哪裡像現代的一些暴發戶富二代們,一出口一動手,看著行為都覺得俗不可耐,李瑞九的私人印章最近被人兜售,在拍賣場上現蹤,一看落款,原來是當年上海攤第一篆刻書法名家吳老缶(吳昌碩)的手澤,老缶當年可是與齊白石齊名,有北齊南吳的架勢,瑞九用印如此,真是太太太雅了啊!

(圖為李瑞九用印, 吳昌碩刻, credit by 私人收藏)


臉書粉專追蹤:〈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YouTube頻道:〈老衲的心意六合拳〉

武行裏的營生(中)

(形意門李存義先生相, credit by wiki)

回來說四大行中的另一項職業,保鏢,古代的保鏢像是綜合物流、保險、貨運一樣的職業,因為中國水旱兩路運途險惡,商號們要傳遞押送銀兩貨物時,不像是官府有兵馬護衛;所以一般商貨,得需要有鏢局接標,再由鏢師押送抵達目的地,才能順利在兩地交易。

京津一帶是鏢局盛行之處,因為古時北方最大的碼頭,便是天津衛碼頭,而京津一帶的鏢局,多是由三皇砲拳門的拳師所包辦;除了京津一帶之外,山西一帶到河北、山東處,在晉商票號發展起來之後,也連帶著讓鏢局一行蓬勃了起來,這一帶的鏢行,則多由形意門拳師包辦,鏢局生意興旺了,這三皇砲拳、形意拳等也連帶著響萬兒了———響萬,亦是古時的江湖黑話,意思是名氣大了,老衲猜測可能是從揚名立萬這句成語來的,而現時這些黑話早已轉入日常俗語,響萬兒之後,這人在江湖上就是個大萬兒(大腕)了,范冰冰曾說:「姐不嫁豪門,姊自個兒就是個大腕。」可以看到這黑話轉俗語的有趣過程。

做保鏢風險極大,日日要風吹日曬雨淋的,過山過橋過孤店過荒山時,還得提防著強人劫路,年紀輕時混混還可以,年紀一大,誰也不願意再這麼勞苦奔波,於是很多保鏢年紀大了,就退下來做另一行,就是護院的工作。

護院,顧名思義就是富宅大戶的保安工作,古代的宅院佔地面積大,圍牆又沒通電網,些許會點輕身功夫的人覷準時機,翻入牆中偷點東西,那真是易如反掌的事,更不要說還有一些窮鄉僻壤的地方,時常會有馬匪山賊襲擊,真的撕破臉,搶走拐騙你家獨生孫兒勒索撕票,也是屢見不鮮,倪匡的小說《四條金龍》,就有提及這樣的故事;因此古時富戶們需要聘用本領高強的護院,來保護家園寧靜。

而這護院的工作通常不會是由一人擔當的,少則四五人,多則二三十人以上都有,由護院頭兒去分配工作輪值巡邏時間,這護院頭領必須得是「上過道」的,走過鏢見過世面,遇到江湖人士口頭能說,手底能動,平常可能又要壓服手下的護院聽話,閒時還得教教富戶的孩子們習武強身,由鏢局退下來的大鏢師,當然是最佳人選。

因此上,保鏢與護院,幾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套職業,很多成名的鏢師想養老的,不想再過這種天天趕路的辛苦生活,就會回鄉投入富戶門下擔任護院,當然了,護院也不是那麼好做的,萬一遇到高人夜襲,那麼護院還是得跑爬追捕,竄房越脊,人可以跑掉,東西可不能不留下,真的軟的不行只好硬的來,總要對得起自己這份工作是不是。

前面說到晉商票號發展起來了以後,連帶著讓山西的鏢局、護院兩行都興盛了起來,著名的形意拳祖師爺李老農,就是當時的著名護院;據說他原習花拳花槍,為河北鏢師,聽聞山西富戶戴家有一種奇妙的拳術,號心意拳,李心慕不已,於三十八歲時投奔山西祁縣戴家學拳,學成後待在山西太谷孟家做保鏢,繼續鑽研戴家心意拳拳藝。

李老農約六十多歲時返回河北深縣養老,在家鄉授拳時,因為李大字不識,又有山西、河北口音訛誤,所以稱所習為「形意拳」,從此心意拳由「心」入「形」,隨著形意拳的名氣大起來之後,反而原來的心意拳較少人知道了。

李老農的門下大多也是護院鏢師一流,最出名的徒孫當屬李存義,李存義在民國初年時曾加入義和團,後來又在許多軍閥處教過武藝,最後在天津成立中華武士會,算是中國近現代最早的武術團體之一(另一個是上海霍元甲成立的精武體育會),電影一代宗師裏,有多處影射此段歷史,不再贅述。

(現在有很多後來人重新編寫的資料,寫到李老農的名字時,說他真名為李洛能,而且還有字號稱飛羽,老衲並不是很認同,因為李的二徒弟車毅齋先生,墓碑上的碑文明確記載著他的師父名叫『李老農』,並非什麼李洛能字飛羽這種武俠小說般酷炫的名字,考慮到李本身並不識字,做的也是勞力藍領工作,似乎並不像是一個會對取名咬文嚼字,或是取個太不接地氣名字的斯文家庭出身,所以老衲從車毅齋墓碑的說法,呼他李老農便算。)

藉著李老農的故事,也想順帶著捋一捋武術「門派」這件事,據老衲的理解,古代的武術「門派」,其真正的性質,並不完全是如金庸小說中那樣的純粹「學術」性質,更多的可能是一種互助工會的概念,如同當時的青紅幫與現今的黑社會,其實並不完全相同,當時的青紅幫更多的是一種地下互助會,而武術門派也類似於此,只是更小範圍,而且有相同的學問(武學)研究,所以比一般的幫會更有凝聚力而已。

以李老農的形意門來說,鏢局、護院的色彩非常濃厚,而三皇砲拳門的門徒則是集中在鏢局行當中,後起之秀八卦門,早期大多都是護院或皇宮、王府護衛,至於人人都知的太極門,除了祖師爺楊露蟬曾在八旗部隊中傳授武藝,後來楊家第二代班侯、健侯,都是在旗人王府貝勒中傳授旗人貴族武藝,這些學徒無一不是富家老爺公子,生活委靡而體弱,怎經得起傳統艱苦的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所以傳授內容慢慢偏向以學理、養生為主,自此太極一門雖然進入上流社會階層,更成為文人雅士的追捧對象,但也失去了某些底層操功、實搏對練的基礎。

武行裏的營生(上)

(圖為中國保定跤大師常東昇先生, credit by wiki.)

數一數古代現實社會中的武行吧!

一般來說,古代的武行分四種職業:保鏢、護院、賣藝、教場,當然這裡講的古代並不是秦漢唐宋元那種古代,而是從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國初年的武行樣貌,差不多就是這四大行,這四大行在江湖切口中,可是有專業名詞的,保鏢叫拉杆的,護院叫支杆的,賣藝叫點杆的,教場叫戳杆的,至於為什麼是拉、支、點、戳這四個動作?江湖切口向不可考,約定成俗便是,若要深究,那麼和尚叫治把,道士叫化把,更是怪也,而且「把」之一物,究竟意指為何,更不好深究。

說到這江湖黑話,切口春典海底,最熟悉的應該是四大行中的點杆一行,也就是江湖上跑馬賣解的賣藝人,這一行雖然是武行,可是以武術來說,東西最摻水分,原因無他,要在街頭賣藝,必須得讓觀眾掏錢,若是要讓觀眾掏錢,那就必須得練些炫人耳目的花招,真正的武術是吸引不了眼球的,一招一式平平穩穩,要怎麼拴馬樁呢?必得練些蹦跳套路,單刀進槍、或如飛彈穿壺、胸口碎石、抑或繞身九節鞭夾飛叉等等,甚或是如馬戲團的把戲單雙人走索,口中吐火也必須熟知一二,除了這些花招把戲之外,還有口彩須得說得精彩,架勢要足夠唬人等等,詳情可以參考連闊如寫的江湖叢談一書,或是傅松南的江湖父子情系列三書,可以得窺一二。

這點杆一行當流傳極廣,門徒遍佈華人世界,有些人學了這一門的表演花招之後,不去街頭賣藝,偏偏跑上擂台與人做生死搏鬥,那真是秀才遇到兵,賠了夫人又折兵,一條魚跑去學爬樹,也差不多就是這種情境,這些人應該退一步想,何必嘛,學了賣藝的表演武術,有好口彩又有好把戲,應該去街頭賣藝打賞,搞不好還被遊客拍成影片放上youtube,一炮成名名利雙收,那也並非是不可能的事;何必在擂台上被人打的頭破血流,背後嘲笑辱罵不堪。

不過這一門也有真功夫的一脈,那就是清末時期,原本專屬於清宮的善撲營被解散了,營中高手一下無以維生,只好在京津街頭賣藝,表演善撲營中的摔角功夫,要知道這善撲營是何來頭?那可是當年康熙皇帝為了生擒滿洲第一勇士鰲拜,所成立的摔角訓練營,那訓練可是多扎實!拿下鰲拜之後,善撲營雖無任務在身,但轉型成為專門做格鬥表演給皇宮內院觀賞的單位,雖不知他們是如美國表演摔角,還是如奧運柔道或古典摔跤一樣真幹,但總之技術實力都是有的,摔跤衣、摔跤規則也是無一不備,流傳至今,可是被稱為中國傳統武術中最能打的一支,外國人趨之若鶩,號為中國跤,與希臘羅馬式古典角力,還有日本柔道、俄羅斯桑博、巴西格雷希柔術等幾種以摔法為主的武術分庭抗禮,絲毫不遜色。

不過其實中國式摔跤還分幾種流派,上面說的是京津流傳的摔跤,一般稱作北京跤、天津跤,而蒙古人玩的叫蒙古跤,跤衣、規則都與京津跤不同,而山西跤、保定跤等也都各有特色勁法練法,真要細論,恐怕十幾本書也講不完,所以就此先打住不談。

20201028

如果要摧毀自己的膝蓋,該怎麼蹲馬步?

很少跟大夥聊聊老衲這個人,今日來瞎聊聊吧!

說到老衲這個人呢,其實,天生下來一點也不喜歡練武,最怕打打殺殺,當年開始練武,完全是因為有個病殘老爹的緣故,老衲的老爹生有病殘,自個兒沒法好好練武,因此從老衲小的時候,老爹便將老衲扔去給那些練過武的叔叔伯伯們訓練,幾個叔叔伯伯抖盡法寶教老衲,老衲這人傻傻笨笨的,亂練一通,回家以後,老爹要俺演示一下學了些什麼回來,老衲一一演示,豈知老爹搖搖頭,說,這些東西好是好,但不是他心中的古代武功。

老衲一聽這話,氣不打一處來,罵道:「你這老頭倒好,整日悠坐家中,俺吃盡數年苦頭,就換得你一句不滿意?俺不幹了!要學武功,你自個學去。」

老爹知道老衲自小脾氣極壞,向來沒人管得住,聽俺這話也不生氣,微微一笑,皮夾一甩,掏出數疊厚厚鈔票塞入老衲手中,說道:「世事難行錢做馬,今後你自個去尋師,愛拜誰練拜誰練,我就想看看,什麼叫做古代武功?」

老衲一聽這話,雖然不舒服,可手上一捏,鈔票是實實在在的,好吧,佛面不比金面大,看在白花花的銀子上,再咬咬牙,找明師練練,於是尋訪各處,幾經波折,離奇處比楊過小子更甚,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天授機緣,讓老衲得遇心意門老拳師,人品端正,拳路精湛,俺衷心拜服,拜在老師門下,數年苦練,回家演示功夫給老爹看,老爹這次一看,仰天長嘯叫道:「好啊!這才是我心目中的古代武功!」

老衲至此,吁了一口長氣,數十年心裏重擔終於放下,從此再也不練武。

如此,直到十多年前,老衲在一老拳師處展示過一點微末功夫,那老拳師的徒弟當時在場,事後念念不忘,事隔七年,終於尋到老衲處,道:「我已與老師報備,他老人家對衲師的功夫也很敬佩,同意我向衲師求學,既是如此,是不是可以請衲師開山門,教我點功夫?」

老衲功夫得來不易,當時很有些防備心,說道:「你想學啥?俺教拳向來學費奇高,你可有心理準備?」那人回道:「衲師學費任開,要教什麼都可以,我都學。」經此一句話,老衲心中感動,說,好吧,學費繳完,俺教你俺的看家本領,回族的心意六合拳。

於是又過了幾年之後,這好事的學生又鼓動老衲道,衲師你別老躲在山溝溝裏瞎吹,現今網上名家遍佈,誰都吹自個有真本領,你不願出山,寫寫東西留下來,給圈內行家們鑑定鑑定,總該可以吧?於是老衲腦袋一拍,便有了這個「老衲的心意六合拳」專頁。

寫這個專頁以來,很多話,老衲自知寫出去便得罪人,但不寫出來,有時又覺得讓後生小子們小覷了傳統武功的精妙玄奧,妄自以為那些市面上某些粗製濫造的瞎貨,便是真正的傳統武功,因此下筆時十分兩難,當然,天下能人甚多,老衲的功夫在圈內絕排不上號,但自認為筆下有一說一,沒有為了自身招生利益而瞎吹編造的事,所寫的每一句話,也俱有所本。

老衲在整個武行中沒有敵人,也沒有利益糾葛,從沒想過要攻擊誰,寫的東西,都是從拳理出發,分享善知識而已,當然再三強調,這些都只是老衲個人心得,未必正確,而且所指的都是一現象,絕非單指個人。

上週老衲的學生來練拳,與老衲聊到時下許多人流行一種蹲馬步的方法,老衲一聽大笑,說道,這種練法的來歷俺早知道的,當年老衲訪師期間,在某傳武大師家盤桓,其時談天說地,無所不聊,那大師與老衲說道,他最近發明了一種「摧毀膝蓋的蹲馬步」法,正準備要傳授給徒弟們,具體怎麼練呢?這傳武大師發明的「摧毀膝蓋的蹲馬步」法,具體操作如下:

一,先找一面牆,背貼靠著牆,雙腳與肩同寬或略寬,腳跟靠著牆,雙腳尖平行朝前。

二,垂直蹲下,蹲下過程中,整面背部與後腦不可離開牆壁。

三,蹲下到大腿、小腿,與牆壁三面成一正三角形時,即蹲到位。

老衲當時聽完,只淡淡一笑,說道如此蹲法,徒弟們會相信?那傳武大師哈哈大笑,說咱走著瞧,沒想到數十年後,還真被他說中,這種方法居然仍有流傳,所差別者,只在一堵牆沒有而已。

江湖水很深,老衲的故事說完了,至於要不要相信,看官們可以自行選擇,對了,老衲其實也從沒試驗過這種蹲法是否會摧毀膝蓋?以上的故事完全是人云亦云的胡扯,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自個兒試驗一下,每日十五分鐘,連蹲七七四十九日,看看膝蓋能否承受得住?老衲年老腿衰,恕不奉陪了。

倒是當年那傳武大師後來講的一段話,頗堪玩味,他與老衲說:「武學是實證的學問,若這些徒弟教什麼學什麼,一點實驗精神也沒,這種頭腦不靈活的徒弟不要也罷,腦子不活,出去社會上也只是受人欺凌而已,談何比武打架呢?」

劈空掌是個什麼玩意?

 
談到劈空掌,是歷來是武俠小說的一個熱門項目,好比西方奇幻小說中的魔法杖,森林精靈一樣,是絕大多數武俠小說不可或缺的傳奇武功。

金庸怎麼描述這個劈空掌呢?最初出現在射鵰英雄傳中,郭靖黃蓉二人初至陸家莊時,看陸家莊的布置處處透著古怪,牆上還掛了鐵八卦,黃蓉說,這是他爹爹黃藥師練劈空掌的一個專使練功器具,說完之後,黃蓉順手露了一手劈空掌,原文如下:

...
黃蓉搖頭道:「這人必定會武,而且還是高手,你見到了他書房中的鐵八卦麼?」

郭靖道:「鐵八卦?那是甚麼?」

黃蓉道:「那是用來練劈空掌的傢伙。爹爹教過我這套掌法,我嫌氣悶,練不到一個月便擱下了,真想不到又會在這裡見到。」

郭靖道:「這陸莊主對咱們決無歹意,他既不說,咱們只當不知就是。」

黃蓉點頭一笑,揮掌向著燭台虛劈,嗤的一聲,燭火應手而滅。

郭靖低贊一聲:「好掌法!」問道:「這就是劈空掌麼?」

黃蓉笑道:「我就只練到這樣,鬧著玩還可以,要打人可全無用處。」
...

這劈空掌在現實中有原型嗎?其實是有的,在老衲的傳承中,這個劈空掌有一個奇特的名字,叫做「水火掌」,這水火掌是甚麼呢?且聽老衲慢慢敘來。

老衲的師父當年教老衲心意六合拳,教到最後時,交代道:「心意門的功夫絕少用掌,不過你師爺傳下來三種掌功練法,可以給你說一說,這三種掌法一黑一紅,第三種是水火掌。」

說到這裏,老衲先岔開說一句話,所謂的掌功或拳功,蓋因古代武術搏擊時並無拳套或綁帶護手,所以需要特別鍛鍊指掌拳等,以免在實搏時受傷骨折,因此傳武中有適當掌功鍛鍊,並不稀罕,掌功之說並非故作驚人語。

回說這三種掌法,老衲師父所謂的一黑,即是鐵砂掌,而鐵砂呈黑色也,鐵砂掌練法坊間所在多有,就不贅述,而所謂的一紅,是謂紅砂手,這種掌功練的時候手掌充血,稍有不慎,手掌微血管破裂,即成紅砂狀,而另一說此手打在人身上,容易造成內出血,表面呈紅色手印子,故名紅砂手。

老衲的師父說,這紅砂手有點陰毒,他十五、六歲時有段時間苦練紅砂手,恰巧遇到學校一高壯的惡霸學生,老在排隊時在後邊踢他屁股取樂,他一怒之下回頭一閃身,一掌拍在那惡霸學生的腰腎部位,那人當場軟倒,後來那位同學每到濕冷天氣必犯腰痛,拔罐火療都不見效,可說傷得極其古怪。

老衲曾追問過這是甚麼原理?師父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說是氣上傷了的緣故,老衲是現代人,無法接受這種玄學講法,以為只是比較內層的組織,或內臟受傷的緣故。

回頭說這第三種掌功水火掌,這水火掌顧名思義,利用水火功鍛鍊,火功即是在遠處點一支燭火,然後以掌風打滅燭火,如欲增加功力,可以將燭火越來越遠,而水功則是在地上放一盆水,以掌向下拍摔,造成水面震動波紋,同樣的,欲增加功力,可在腳下墊上磚塊,讓手掌離水面越來越遠。

這樣的訓練在練些甚麼呢?老衲以為至少有兩點:一是發力時手臂的鬆與順,若是發力時手臂不鬆不順,帶起的掌風肯定銳減,自然也打不起來水火,另一方面,是擊打目標的意念遠近,老衲聽聞四川某省隊拳擊教練,在訓練拳手時,極度強調打擊時的意念要在靶後一寸,視為重拳發力KO的唯一訣竅,而這水火掌功的練法也有這個意味在,學者在擊打水火時,需要將意念停留在那一點擊打目標上,才能順利滅燭震水。

老衲個人以為,這三種掌功並非心意門原傳,而是馬學禮祖師掛單少林寺印證武功時串來的,門內相傳馬師練成心意六合之後,曾到當時天下武功最大的集散交流之地少林寺掛單,印證所學,不過老衲在與學生談到此事時,老衲學生搖搖頭並不相信,說少林寺是佛教,馬學禮祖師是穆斯林,怎麼可以住在一起?老衲被學生這一問,瞠目結舌說不出話,從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可能要請教宗教專家才知道。

撇除宗教問題,老衲為什麼會認為這掌功是從少林寺串來的呢?因為少林七十二絕藝中有一技「井拳功」,又名「陰拳」的功夫,與這水火掌的練法極度相似,而那一黑一紅,也可以在少林七十二藝中找到對應的功夫,而心意門本身的功夫,在技擊時絕少用掌,特意花喏大功夫搞出這三種掌功來,於理不合也。

老衲這篇文把水火掌的練法要點公布了出來,沒有甚麼別的意思,只是想要說明,真正的傳統功夫,大多都是很實效性但重複性高的簡單功夫,並非今人一般看到的表演花招,這三種掌功的鍛鍊,都是非常「樸實,無華,且枯燥」的。

當然,本篇講的都是特殊的掌功,比較一般性的掌功,打沙袋配合身步眼等等,應該就不用老納來多嘴了吧!

p.s. 影為Conor McGregor在玩劈空拳與劈空腿

口吐飛劍是個什麼傳說?


老衲今天要講的,是口吐飛劍的傳說。

小時候看武俠小說,覺得最不合邏輯的就是練就飛劍,百里之外取人首級的故事,幾乎是一看生厭,特別不科學,什麼手指一抖飛劍紫青二光一閃,完全不能想像,難道是把打火機還是瓦斯噴槍植入到食指中指嗎?不合理呀!就算是植入在食指中指裏,火光一閃的時候也肯定會燒破真皮層,那還不痛的哇哇大叫,真是殺敵一百自損八千了。

後來看了蜀山劍俠傳與眾多武俠初萌芽階段的小說,才發現原來這種手指飛劍傳說,是來自於口吐飛劍的江湖傳聞,這才覺得有些道理;傳說中,江湖傳聞有兩則最盛,歷久不衰,第一就是輕功傳說,第二當屬這種口吐飛劍的江湖野聞,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都有人在口耳流傳,就連近年來爆得大名的徐皓峰,也在他所謂的「紀實文學」中記上一筆,雖然實在不以為徐文是「紀實」,但皓峰先生的文筆的確好,把它當魔幻寫實看,亦無不可,以下原文抄錄:

『傳說有個絕技叫「噴口濺(劍)」。舊時代練武人時興訪人,練成了就四處走,誰出名就找誰,上門就打架,敗了學兩招,勝了立刻走。有個壯武師,訪到一個老頭,老頭說:「我多大歲數了,比不了。」壯武師非要比,這時有個人挑了兩桶水過來,老頭說:「那就比吧,可你得容我喝口水。」攔住了挑水人,沒想到老頭一喝就喝了一桶水,壯武師看呆了,老頭猛一張口,一口水把壯武師噴倒在地。我沒見過練形意的人練這東西,原本以為是傳說,但一次看戲,發現平劇名角高月樓在舞台上表演這個。他在台下也表演,一口水能噴出去很遠,離他一步距離,挨他一口水,等於挨一個小拳頭。』

這個噴口劍的說法,老衲認為就是後來武俠小說中,那種手指放光的飛劍傳說的由來,可是退一步想,這噴口劍的特技究竟是啥?老衲一直沒想明白,直到最近,聽了一個上海綿拳傳人的解釋,才豁然開朗,原來這噴口劍的技藝是真有的,但也不稀奇,只是融合了兩種技巧而成就的一種特殊功法,這兩種技巧一是「疊肚法」,二是「反芻」,且聽老衲一一說來。

先說疊肚,第一次見到疊肚法,是在看格雷西家族 Rickson Gracie 的紀錄片時,發現他用一種很奇特的方式做腹部、橫隔膜、核心肌群的鍛鍊,就是疊肚法了(Gracie 做起來肚皮如波浪滾翻,可稱滾肚法,哈哈!),也有人稱之為吊胃、真空腹、外星人瑜珈等等奇怪的名稱,這種鍛鍊方式其實古今中外都有,除了格雷西柔術之外,印度瑜珈中更有一系列的 nauli 課程,意為「清洗」法,可以潔淨腸胃腹部的毒素,亦是十分類似的動作。

別以為這是柔術、瑜珈等運動的特權,西方健美力士的訓練,也曾有一段時間流行過「真空腹」,最著名的就是阿諾史瓦辛格,看看他早年的比賽照片,全是這種滾肚法定位的型態,只是後來一段時間,不知道為啥,健美界開始流行起「八塊肌」、「人魚線」的潮流,古典健美所謂的「真空腹」就不知所蹤了。

這種疊肚滾肚功夫,其實就是利用腹橫肌強力收縮,造成腹腔內壓力大增,進而強化腹部肌群與內臟的一種方式,看上去很神奇,但就像瑜珈的其他功法一樣,只要訓練得法,幾乎人人可以達成,算不上是稀有才藝。

除了疊肚滾肚之外,還有一種功夫叫做「反芻」,英文叫做 regurgitate,而會此異能的人被稱作 regurgitator,這原理很簡單,就是將胃上部連接食道的幽門練到開關自如,然後再把食道與胃囊的彈性練大,功成之後,胃囊就變成了一個伸縮自在的隱形小口袋,可以放置任何東西;這一種技能大多是專業魔術師在練習使用,專門表演逃脫術的美國老牌魔術師胡迪尼,據說就可以利用反芻,拿出胃裏事先藏下的萬用鑰匙,進而開關逃脫。

老衲2006年時在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的路上雜貨店裏,也曾遇過一魔術師近距離一時興起給老衲表演反芻,他吞了三顆健達出奇蛋,三顆連包裝紙完整吞下後,又一一從口中取出,蛋身毫無異狀,後來才知道他是著名的 regurgitator 魔術師 Stevie Starr,他可以將九顆撞球一一吞下,然後隨選按照你喊的號碼一一取出,或是分別吞下氣球與刀片,然後在胃部用刀片扎破氣球,至於他最最出名的表演吞金魚,那就更不用多說,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去找影片觀賞。

了解了疊肚滾肚功與反芻特技之後,再回來講噴口劍,那位綿拳傳人解釋道,這噴口劍的技法在綿拳門內稱之為「水槍」,其實就是滾肚功加上反芻,綿拳門內稱之為翻空肚皮、提腔子,其師爺孫福海最擅此技,可以肚皮貼後背,他比武前先喝一大盆水,藏入胃中,然後再與對手講條件,若是講得不好要動手,那麼用滾肚的腹壓將胃囊中的清水一擠壓噴射而出,清水混著酸胃液直撲頭臉眼睛,對手當下肯定矇得找不著北,接下來一陣亂揍,要打哪兒就打哪兒,取勝制敵易如反掌,只是這功夫一出,必須把對手往死裏打,也不能有觀眾看著,否則的話這「水槍」的功夫一洩底,對方提防著,那也不一定是這麼好使的了。

聽完解釋,老衲瞬間覺得豁然開朗,疊肚滾肚與反芻魔術都是原本知道的,但怎麼也沒聯想到原來這兩樣拼湊起來,就是噴口劍的真相,而這也符合老衲一直以來對神祕事物的觀點,所謂的神秘,肯定有一個合於科學與合於人性的解釋的,不會是天外飛仙宇宙飛船,完全不合邏輯,世間萬物肯定有其背後的運行規則存在,你不明白只說明你見聞淺薄,不代表這事兒就真那麼高大上而深不可測。

哎!忽然發現說了半天說了半天,老衲竟也成說書的了,與跑江湖的有八分相像,不過老衲一不要錢二不要名,只圖說個痛快,大家聽著一樂就行,哈哈!

天山折梅手是個什麼東西?


金庸老先生寫小說,最厲害的就意象比喻法,如「老頑童」、「小龍女」這些風采人物,到現在都還直至人心,看到年老而童心的,我們喜歡叫他老頑童,見到冰清玉潔出淤不染的,我們喜歡叫她小龍女。

更不要說,如威德先生白自在這樣自稱「古往今來天下劍法第一、拳腳第一、內功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傑、大俠士、大宗師」的狂妄之徒,對照李敖之先生的「五百年內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別有奇趣。

除了人物的比喻奇絕之外,其實金庸最厲害的還是對武功的比喻,當然,金老本身並不通武藝,但是他筆下的武功卻常常有神來之筆,令人不得不嘆服,如降龍十八掌、古墓派輕功、獨孤九劍、百花錯拳,都是精妙顛毫的絕佳譬喻,更不要說乾坤大挪移與九陽神功了,再過一萬年,人們還是會牢牢記住這個陰陽互轉的榫卯共生關係。

那些太深奧意象的武功不談,先談一個清淡如水的天山折梅手吧,這天山折梅手是什麼東西?這可是逍遙派天山童姥,在命危之際,才傳授給虛竹和尚保命的絕學,童姥說這天山折梅手一共六路,三路掌法,三路擒拿,可以破盡天下武功,端的是非同小可。

先不談那三路擒拿吧,先談那三路掌法,以三路掌法破盡天下武功的真實武學有沒有呢?有的,那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格鬥術之一拳擊,拳擊一共有幾招呢?大致來看,約莫只有直勾擺三拳,再分左右,一共六著,可是變化之多之精彩,令人目不暇給,諸君可以看看拳擊場上頂級拳手,就可知什麼叫做法無定法,著無定著,拳擊手真正厲害的,不是那幾下拳頭打這打哪,而是他們練出來的拳勁,配合蝴蝶步法,神出鬼沒,一拳既出,一拳緊隨,忽上忽下,聲東擊西,飛花亂舞,簡直叫人防不勝防。

當然有人會說,折梅手是掌法,拳擊是拳法,兩者並不相同,可其實拳擊之所以握拳,是因為手上有纏綁帶固腕護指,如若是裸拳相鬥(Bare knuckle Fighting),我想拳擊也會化拳為掌,不會固守原來的架勢,是以稍節用拳還是用掌,端看擊打環境如何變化,但基本理路是不變的,三路掌法(拳法)破盡天下武功。

最近看到一些影片,是甲方用拳擊大破乙方的太極功、詠春拳的,上場比武固然有個人修為的問題,可這些太極、詠春傳人們是不是太輕忽大意了一些?要知道,武功一道,並不是越花巧越繁複越好,反而是越簡單越單純越好,天山童姥說的「三路掌法,卻可破盡天下武功」,道理盡在此處,不可不慎啊!

20201021

小開門與大開門


在中國的拳擊運動歷史上,有兩位老前輩都是老衲十分敬重的,一位是北拳王張立德老先生,一位是南拳王周士彬老先生,這兩位老先生都是名震天下的人物,對中國的拳擊歷史發展與貢獻,有目共睹,人所週知。

在當年的氛圍,這兩位老先生或多或少,都有與傳統武術接觸的經驗,而兩個人的經驗很成一個對比,老衲這裏也都是道聽塗說,眾位看官隨便看看就好。

據說當年,周士彬先生在學習拳擊之前,曾在南方學過一陣子鷹爪門,後來遇上拳擊,發現鷹爪門的東西不如拳擊實用,因此改學拳擊,他老人家當年最此的解釋是:「鷹爪門是大開門,架子太大了,與人相搏,刷地一下人家就打你頭臉上了;拳擊則不同,拳擊是小開門,一抬手是小架子防頭臉,與人相博,從起始點就占優勢。」

說完周老,再說張老,當年張立德老先生學了拳擊之後,意猶未盡,拜訪過很多傳統武術名家,據說他在北京時跟姚宗勛學過意拳,在上海與心意門諸多前輩交流過,亦十分稱道盧嵩高的關門弟子白小四子,此外,張老也參合過通臂,綿拳等著名拳種,在張老晚年的時候,在學生的協助下,張老出了一部相當獨特的拳擊教學,名叫「內勁與拳擊」,細看內容,你會發現有非常多的意拳、心意六合、通臂、綿拳等等的功法在其中,作為拳擊這項運動的輔助。

據說張老認為,拳擊這項運動,是西洋人發展起來的,按照他們原本的訓練手段訓練,中國人永遠也打不過西洋人,所以中國人練拳擊,必定要採用一些西洋人不曉得的特殊方法,既符合黃種人的體質,又是經過時間檢測過的方法,所以他向傳統武術中取經,但這不是抬高傳武之意,而是博採眾長,納為己用。

這兩位南北拳王曾經交過一次手,最後點數判定,是張老贏了,可那年偏生發生一件不幸之事,就是在中國拳擊場上,一位拳擊手被當場打死,因此國家下令取消實搏項目,此一政令過了十數年才恢復更正,但南北兩位拳王,都已經過了選手年紀,周老再也無法報這一箭之仇,引為至憾。

以上老衲只是如實敘述史實,並非認為北拳王技高一籌之意,只是老衲以為,一個真正的武者,當出於對武道的熱愛,不應偏頗任何一門派的規範,或名聲,或歷史,怎麼好用怎麼來,怎麼練了有進步就怎麼練,其實嚴格來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掌門人,你的風格,只有你可以做得出來,武學門派或者是老師教練,都只是協助你摸索出你自己的風格,以拳擊來說,阿里是一派,泰森是一派,帕奎奧 Pacquiao 是一派,梅威瑟 Mayweather 又是一派。

回到南北拳王的故事,1985年拳王阿里訪問中國,張老與周老聯袂招待,才終於在眾人的擁簇拱鬧下合影一張,堪稱經典。

看看他們三位在拳擊場上的英雄人物,想想自己,你會選擇哪一種求道之路呢?

 

20201019

小肌肉與大肌肉

講多了打打殺殺,偶爾也講一點傳武的健身功能,在健身養生這塊,傳武真的是獨一份的沒話說,這一點很多人都有體驗,老衲也就不多說了。

但這背後是甚麼原因呢?老衲以為,是小肌肉與大肌肉的差別,所謂的大肌肉是看得見的肌肉,你訓練完,會很明顯地逐日看見肌肉的成長與壯大,而小肌肉則是一些比較深層的肌肉,你訓練完雖然會有感覺(傳統上叫「功感」),但表面上是看不見肌肉與原來的相比,有太大差異的。

按傳統的講法,便是傳武大部分的訓練,針對在氣血與筋膜,好比一個九十老人,可能他沒甚麼大塊大塊的肌肉,但是氣血好,筋強骨健,他不一定要可以背上幾百公斤才叫健康,他一樣可以天天登山游泳,活得自由自在。

當然,在訓練大肌肉的同時,肯定也會訓練到小肌肉,而鍛鍊小肌肉的同時,也會些許練到大肌肉,畢竟人是一個整體,不可武斷分割。

老衲曾遇一人練重訓深蹲,他雖有教練,但總是把握不好蹲下去的重心,不是太往前壓膝蓋,就是太靠後壓腰椎,那人詢之,老衲一笑,說你這不是動作外形模仿問題,而是下盤腿功的問題,並教以傳統內家拳中的一式「搬丹田」功,這功也沒甚麼,主要練下盤的弓架運力互轉與脊背貫力,老衲囑咐道每日至少練二十至三十次,兩週後必有效果,奇妙的是,那人練一週「搬丹田」功之後,再練深蹲,原本一直抓不到位的重心忽然開竅,硬舉深蹲,都起落自如了。

這是甚麼道理呢?老衲認為這就是小肌肉與大肌肉的搭配問題,重訓深蹲對腿部大肌肉確有奇效,但某些人來說,可能他更細微的小肌肉的控制能力不足,因此雖然模仿深蹲的外型動作,但實際上很難一次到位,若以傳武中一些鍛鍊小肌肉的功法輔助,的確會在不知不覺中跨過那道坎。

當然,以上案例未必能應用在每一個人身上,老衲只是提出自身經驗與各位看官們分享,並說明運動本身,不應該強行切割成傳統或現代,應以客觀眼光,分析理解為上才是。

20201015

小擒拿與大擒拿

 

中國的傳統武術中,歷來分大擒拿與小擒拿的講法,但這種大小擒拿之分的界線十分籠統,有說抓小關節者為小擒拿,抓大關節者為大擒拿,何為小關節?指腕肘是也,何為大關節?肩頸胯腿是也,而這小大之分也有另一種講法,謂之純拿不跌者曰小擒拿,連拿帶摔者曰大擒拿,眾說紛紜,莫定於一,不過一個模糊的感覺是確定的,就是擒拿可以分大小,看上去大的就是大擒拿,看上去小的,就是小擒拿了唄!


過去許多擅打的老師傅喜歡說:「擒拿沒用,擒拿不如亂拳。」此話的確有幾分道理,不過此處說的是小擒拿中的純拿法,若是施技者連摔帶打參擒拿,那末參的不管是小擒拿還是大擒拿,那可都不是好對付的,要知道這「踢打摔拿」,「踢打」是一家,「摔拿」也原該是一家,君可見現今譽滿全球的巴西格雷西柔術 Brazilian Gracie Jiu-Jitsu,若是按照傳統武術的門派分類法,它該是地蹚功加大擒拿吧?!


忽然想到,在鹿鼎記中,韋小寶初學大小擒拿之際,就說過「以大壓小,大擒拿必破小擒拿」的話,對比當年,格雷西柔術初出道時,用大擒拿加地蹚大破各路武術的實況,不得不讚嘆韋小寶的快人快語,其實很多武學原理再粗淺也不過,只是現代人被各式花招理論迷得暈頭轉向,很難一眼看清武術的原貌。


不過,在韋小寶大發厥詞之際,他的啟蒙師海老公立時糾正了他,海老公說道:「這大小擒拿,各有所長,端看誰練得好。」因此在海老公心中,大小擒拿各有所長,沒有西風壓倒東風的事兒。


據老衲所知,目前主流格鬥賽場,始終仍未開放小擒拿法,如站立反關節,分筋拿脈拗手指等等,所以小擒拿的風采,一直沒有在賽場之上現蹤,老衲期待有一天,能夠有完美的規則與護具能夠保護選手,讓選手們可以毫無保留地全力施展與深入研究小擒拿法,到時候咱就真的可以看看,小大擒拿,究竟是誰技高一籌了,哈哈!

20201013

言是心音, 藥是信引, 化虛為實, 以字療心



前按:老衲前一陣子寫慕容前輩系列故事,有幾篇提到對於中醫草藥的見聞,本來以為少有人欣賞,沒想到那幾篇文章給書篆名家古耀華老師見到,覺得有趣,叫老衲為這次 [台積電青年書法篆刻大賞] 捧捧場,寫篇文章,說這次主題是「解藥-以字療心」,篇幅千字以內,其他隨你胡扯。

老衲其實對中醫藥與書法篆刻都是外行,怎麼好意思寫人家的專業領域?可是作家要有作家的底氣,命題作文是基本功,甚麼題目都要有能胡扯一通的本事,思索片刻,即刻下筆一篇小文與諸君共饗,至於寫的是好是壞,就交給讀者去評斷;張大春的名言,作家好比廚師,只管煮菜,不管別人拉肚子,哈哈哈哈!

原文登載於2020/10/13中國時報副刊,一併感謝王小姐居中協調與校稿協助,老衲合十。

---

言是心音, 藥是信引
化虛為實, 以字療心.

老衲年輕的時候,頗多奇遇,曾結識一名醫張筆卿老師。張老的父母親都是從事中醫藥相關,印象中,張父精於跌打針灸,而張母則是草藥世家;是以張老綜兩家之長,二三十歲時便已醫名廣布,當年有「張一帖」的渾名。人稱病來找張老,一帖藥便好,端的是厲害非常。

老衲當年在張老家中盤桓時,曾親眼所見一件奇事,今日說出來與諸君共參。那時,張老的一位病人來電,電話中說,上次吃了張老的一帖藥,病好了八九成,可是過了幾天,仍然覺得身體上剩下一點點病氣未癒,病好得不完全,所以致電張老詢問;而張老一聽此話,哎呀一聲,便道:「上次給你吃的藥,忘了放一味炙甘草。」沒想到張老回得快,那病人回得更快,立時說道:「老師,很奇怪,我一聽您講這炙甘草三字,不知為何,忽然覺得那剩下的一點點病氣完全好了,身體再無一絲不適感。」

這事是老衲當年親眼所見,一直嘖嘖稱奇不明所以;直到後來,見了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先生的手指識字實驗,才忽有所悟。李校長的實驗具體細節,寫在他的兩本大作之中,就不贅述。不過他的結論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叫做「文字背後附帶著巨量而不可見的靈界訊息」。

據李校長的推論,每一個文字在我們看不到的背後,都有著不可思議的靈動力。是以我們口宣聖號,又或書寫經文,或稱阿彌陀佛,或稱求主憐憫,其實背後都附帶著不可思議的靈動訊息在流動著。張老當年欠一味藥,只是口述,卻能達到相同療效,是因為其實每一味草藥的名稱,可能也附帶著它本身的信引與靈能;而經張老口中一說出,化虛為實,加上病者與醫者互相信賴,才能在冥冥之中起了不可思議的治療作用。

說到張老,奇事頗多,當年他曾幫已故總統府侍衛隊總教頭劉雲樵老師治病。雲樵老師武功好,卻極喜抽菸,老來咳嗽不止,張老見狀,致贈一瓶化痰丸給雲樵老師,讓他當場咳出不少肺中老黑痰,鼻腔胸腔頓時為之一爽。雲樵老師是武林中人,性豪邁,即席揮毫一幅毛筆字回贈張老,稱其為「筆卿老弟」,拳拳盛意,惺惺相惜,一時傳為美談。

後來因為張老居無定所,又喜四海雲遊,所以在一次機緣下將這幅字轉送老衲,說雲樵老師的書法是武人字,奔逸絕塵,有正氣,能辟邪,老衲你是武人,這幅武人字送你恰好。老衲卻之不恭,一笑收下,老衲現時雖是蝸居,可偶爾將雲樵老師的毛筆字展開一觀,頓覺豪氣旁生,胸襟為之一振;老衲想,這恐怕也是以字療心,睹字療神的另一種解釋與功效吧!

作品圖片:
劉雲樵書法 / 132cm x 56cm/ 1987

說明文字:
老衲不會寫,但向來喜歡書印。想我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分文武兩道,文人以字療心,「興來小豁胸中氣」,武人以勢冶心,「拍劍東來還舊仇」;一以筆,一以兵,其實都是同理。